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大黄

更新时间:2023-02-03 06:51:38作者:百科

大黄

常用泻下药。别名黄良、将军、川军、锦纹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的根和根茎(图1)。因其色黄,故名。

产地和性状

大黄多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地。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青海和西藏,习称北大黄;药用大黄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习称南大黄。大黄根茎多呈圆锥形、腰鼓形或马蹄形,长约5~17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黄棕色,有类白色网纹,质坚硬,断面淡橙红色,颗粒性,近边缘可见橘红色射线,髓部占绝大部分,有紫褐色星点,排成圈状或散在。气清香,嚼之有砂粒感,并使唾液染成黄色。根呈圆柱形,表面色泽与根茎相似,有时见类白色网纹;质较坚实,断面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髓部小或无(图2)。

性味和功用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脾、肝经。功能泻下导滞、泻火解毒、祛瘀止血。主治实热内结、便秘、腹痛、湿热黄疸、泻痢不爽、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癥瘕积聚、热淋血淋、暴发火眼、痈疽疔疮、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等证。

成分和药理

大黄含蒽醌衍生物约2.8%~3.5%,其中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结合蒽醌衍生物有番泻甙A、B、C、D、E、F等双蒽酮甙,以及大黄酸-8-葡萄糖甙、大黄素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酚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等单糖甙。还含鞣质、没食子酸等。大黄的结合蒽醌衍生物有泻下作用。大黄煎剂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致病真菌、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加血小板,促进血凝,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利尿作用。因含鞣质而有收敛作用。

应用和禁忌

凡急性热病实热内结者,宜配厚朴、枳实、芒硝。如属里实寒积,可配附子、细辛。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湿热痢疾配黄连、白头翁。热盛吐衄配黄芩、黄连。肠梗阻、胆囊炎、阑尾炎等急腹症,用单味大黄粉或大黄为主的复方。上消化道出血用大黄提取物制成的糖浆或片剂。大黄粉外用或兼内服治疔疮痈疖、脓肿火丹。石灰制大黄粉调敷治烫火伤。大黄内服煎汤用量3~12克,研末服1~3克,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制剂有大黄流浸膏,口服每次0.5~1毫克,一日2~3次;大黄酊口服每次1~4毫克,一日2~3次。孕妇、产妇慎用。哺乳期和脾虚腹泻者忌服。

参考文章

  • 地肤大黄汤药学
  • 当归大黄丸药学
  • 当归大黄汤药学
  • 单煮大黄汤药学
  • 单行大黄汤药学
  • 桂枝加大黄汤药学
  • 含有大黄的处方(七)中医中药
  • 川大黄散药学
  • 大黄枳壳丸药学
  • 大黄泻肝散药学
本文标签:大黄  dahuang  
上一篇:胆石症
下一篇: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