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榄核散

更新时间:2023-02-08 22:07:37作者:百科知识库

榄核散

榄核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榄核散的基本资料

榄核散(《洞天奥旨》卷十二)

处方橄榄核1钱,儿茶1钱,冰片5厘,白薇3分,生甘草3分,百部3分。

制法上各为细末。

功能主治口疮。

用法用量日日搽之,每日搽5次。数日即愈。

榄核散相关中药材

1、橄榄核

别名青果核。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

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

性状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剖开内有3室,其中各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梭形。种皮棕红色,内为白色种仁,油性足。无臭。

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①《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②《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③《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灭”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⑤《岭南采药录》:“磨碎涂眼,去眼膜”

2、冰片

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3、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4、橄榄

别名橄榄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谏果,青橄榄,白榄,黄榄,甘榄,橄榄子,余甘子。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性状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①孟诜:“主河豚毒,汁服之”②《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③《开宝本草》:“主消酒”④《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⑥《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⑦《本草通玄》:“固精”⑧《本经逢原》:“令痘起发”⑨《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⑩《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⑾《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明矾煮成流膏用”

5、百部

别名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嗽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九丛根,九虫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牛虱鬼,药虱药,百部草,闹虱药。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等的块根。春季新芽出土前及秋季苗将枯萎时挖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置沸水中浸烫后,取出晒干。

性状①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的块根略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细,长约4-18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深纵沟及纵皱。质硬,易折断。断面微带角质,淡黄白色至暗棕色,中心柱多扁缩。气微,味先甜而后苦。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及湖北、四川部分地区亦产。②对叶百部的根较粗大,长约12~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纵皱较浅。质较坚硬。折断面微呈角质状,中心柱白色。以肥壮、色黄白者为佳。主产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广东、安徽、湖南部分地区及贵州、福建、台湾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润肺气,止咳,杀虫。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及肺结核等。配麻黄、杏仁治小儿风寒咳喘;配紫菀、贝母、寒水石治小儿肺热咳嗽。(2)灭虱杀虫:用于头虱、体虱。浓煎灌肠治蛲虫。①《抱朴子》:“治咳及杀虫”②《别录》:“主咳嗽上气”③陶弘景:“百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又主暴嗽”④《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⑤《本草拾遗》:“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⑥《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⑦《滇南本草》:“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⑧《中国药植志》:“与猪蹄煮服,可以治风湿症”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备注云南、四川少数地区,有用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土百部”,详“土百部”条;广西有以石刁柏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小百部”,详“小百部”条。

6、白薇

别名白马尾,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薇草,骨美,白龙须,龙胆白薇,山烟根子,拉瓜瓢,白马薇,巴子根,金金甲根,老君须,老虎瓢根,婆婆针线包,东白微。

来源为萝蘑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采掘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辽宁、安徽。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福建、甘肃、河北、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类圆柱形,略横向弯曲,呈结节状,长约1.5~6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根呈细长圆柱状,有时弯曲或卷曲,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2.5毫米,表面黄棕色,有细纵皱。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飞出。断面略平坦,类白色至浅黄棕色,皮部发达,木部很小,仅占直径的1/3。气微弱,味苦。以根色黄棕、粗壮、条匀、断面白色实心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阴虚内热,风温灼热多眠,肺热咳血,温疟,瘅疟,产后虚烦血厥,热淋,血淋,风湿痛,瘰疬。①《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②《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③陶弘景:“疗惊邪,风狂,庢病”④《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⑤《本草述》:“主治患痰虚烦”⑥《要药分剂》:“清虚火,除血热”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亦涩,肺热咳嗽等证”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热。治吐血及老年咳嗽”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肺结核、尿路感染、水肿等”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榄葱茶
下一篇:烂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