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刺蒺藜

更新时间:2023-02-03 04:25:46作者:百科

刺蒺藜

概况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经》),白蒺藜(《药性论》),三角刺(《中国药用植物志》),八角刺(《青海药材》)。

基源: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的果实。蒺藜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2种,均入药。

原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历史:蒺藜的果实药用,最早见于《尔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是也。”《本经》称蒺藜子,谓:“蒺藜子味苦,温,主恶血,破癥结積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神农本草经集注》云:“蒺藜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即为本种植物。如《图经本草》云:“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平卧,淡褐色,长可达1m左右;全体被绢丝状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5cm,小叶6~14,对生,矩圆形,长6~15mm,宽2~5mm,顶端锐尖或钝,基部稍偏斜,近圆形,全缘。花小,黄色,单生于叶腋;花梗短;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10,生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果为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故称刺蒺藜;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种子无胚乳。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38页.图2806)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常为田间杂草。中国各地都有,长江以北最普遍。全球温带地区均有。

大花蒺藜Tribulus cistoides L.的果实在云南常与蒺藜混用。其形态上的区别为:本种为多年生。花大,直径3~5cm,分果瓣通常有2刺。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的气候。怕涝,要求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在3月上、中旬播种。播前须将果实置碾槽中碾研,去掉果刺与果壳,然后按行株距50×40cm开浅穴点播,每穴播种子7~8粒,覆薄土,浇水。幼苗期结合松土除草,间苗1~2次,每穴留壮苗3~4株,且用人畜粪水追施。开花前,又用氮肥及磷、钾肥追肥1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碾去硬刺。药材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等地,销全中国,并有出口。此外,云南、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直径0.7~1.2cm。小分果斧状或桔瓣状,长3~6mm,黄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弓形隆起,中部有一对强大针刺。两侧面较薄,有网状花纹或数条斜向棱线。果皮木质,极坚硬。分果1室,靠腹面生有3~4粒种子,种子长卵圆形稍扁,有油性。味苦、辛。以饱满坚实、背面色淡黄绿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碾去刺,筛去刺屑。

化学性质

果含多糖[1]、8-甲基氢化茚酮-1、蒺藜酰胺[2]及原薯蓣皂甙(Protodi。scin)、奇枯巴皂甙(Kikuba)、原纤细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又含提果、新提果、吉托、新吉托、海柯、新海柯、绿莲、鲁斯考、薯蓣及3-去氧薯蓣等螺甾皂甙元及其皂甙[3]

果实和茎叶含多种黄酮甙,其甙元分属于山柰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3类[3]

果实、种子和全草均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Harmine)、哈尔酚(Harmalol)、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3]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91;26(8):538。
[2] 药学学报 1994;29(3):204。
[3] 中成药 1990;12(11):34。

本文标签:刺蒺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华山参
下一篇:刺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