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华山参

更新时间:2023-02-03 04:25:44作者:百科

华山参

概况

异名:秦参(陕西),二月旺(山西),大红参、大紫参(河南)。

基源:为茄科泡囊草属植物华山参的根。泡囊草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约7种。

原植物: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又名华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白毛参、漏斗泡囊草(《中国植物志》),热参(《全国中草药汇编》)。

历史:《中药志》第一册(1959年版)收载,谓:“陕西华阴县(今渭南县)所产华山参为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体形似红参,当地群众认为是华山出产的人参,有强壮作用,极为信仰。河南沁阳也发现此种植物,称为大红参,视为珍贵药材。”今陕西华山附近地区民间依然作为滋补药应用。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长圆锥形,肉质。茎单一或少分枝,被白色长柔毛。单叶互生,革质,叶片心形、戟形或卵形,长5~9cm,宽4~9cm,叶端钝或急尖,叶基楔形下延,全缘或微波状,偶有疏齿;叶柄长2~7cm。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达7cm,密生白色茸毛;花萼钟形,5中裂;花冠漏斗状,绿黄色,筒部偶带紫色,5浅裂;雄蕊5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盘垫座状;子房近球形,2室。蒴果盖裂,径5~8mm,为增大的漏斗状宿萼所包裹,宿萼干膜质,有10条隐现纵肋;种子淡黄色,肾形。花期3~4月,果期4~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711页.图537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野生或栽培。

生药

采集:早春出芽或初夏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根须,洗净泥土,晒干。药材产于陕西秦岭、华山,河南西部地区和山西南部。

鉴别

性状:根长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5~20cm,直径5~25mm,顶端常有1至数个根茎,其上有类圆形的茎痕及疣状突起,主根下部有时有2~3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棕色,具明显皱纹及黄白色横长皮孔,上部有密集的环纹。质略硬而脆,折断面不平坦,皮部甚窄,类白色,木部宽广,淡黄色,可见细密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稍麻舌。以体充实、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余列细胞,最外层细胞黄棕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数个相聚,有的导管旁有细小筛管群,为木间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及射线有含砂晶细胞。近中心的导管群四周有时围有棕色扁平形木栓化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砂晶。 粉末:灰白色。 ①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或半圆形,直径3~1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叉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砂晶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③网纹导管直径17~85μm。

理化:取样品粉末1g,用氨水0.3ml浸润15分钟,加氯仿20ml,冷浸过夜,滤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中性氧化铝板上,以二甲苯-丙酮-无水乙醇-二乙胺(5040:10:0.6)为展开剂,展距20cm,用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试剂(1 1)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6)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洗净,去粗皮,与适量甘草、麦冬、栀子、冰糖共煮后,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

含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消旋山莨菪碱(dlAnisodamie)、脱水东莨菪碱(Aposcopolamine)、异东莨菪碱(Scopoline)等生物碱和一种香豆素类甙Fabiatrin[1]。还含多糖、还原糖、氨基酸、淀粉和甾醇类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1984;12(7):1。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17。。

本文标签:华山参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梨枝
下一篇:刺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