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紫菜

更新时间:2023-02-03 02:42:13作者:百科

紫菜

概况

异名:紫(《纲目》),紫英(《本草从新》),子菜(《漳州府志》),索菜(《漳浦县志》)。

基源:为红毛菜科紫菜属植物的叶状体。紫菜属全世界现知有70多种,中国有10余种。

原植物:圆紫菜Porphyra suborbiculata Kjellm.,又名春菜(福建)。甘紫菜P.tenera Kjellm.,又名紫塔膜菜(山东)。坛紫菜P.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又名紫菜(浙江)。条斑紫菜(见二卷“条斑紫菜”条)。

历史: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名紫菜,治瘿病结气。”《齐民要术》云:“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食疗本草》孟诜云:“紫菜生南海中,附石。正青色,取而干之则紫色。”李时珍《纲目》云:“紫菜闽越海边悉有之,大而薄,彼人捼成饼,晒干货之,其色正紫,亦石花之属也。”紫菜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知,除《本草经集注》记载外,很多本草都有记载,如,《食疗本草》记载:“下热气”。“若热气塞咽喉,煮汁饮之。”《本草拾遗》记载:“味甘、寒。”《纲目》记载:“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本草从新》云:“甘寒而咸。消瘿瘤积块。治热气烦塞咽喉。”等等。同时古代把紫菜当作鲜美的食物,在宋朝时已把紫菜作为珍贵的贡品,所以中国劳动人民对养殖紫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宋朝时即已开始养殖,当时主要集中在福建平潭一带。

形态:圆紫菜:藻体紫红色或紫色,圆形或肾形,少数为漏斗形,片状,膜质,宽3~10cm,高2~15cm。基部心脏形,少数为楔形,边缘有明显的锯齿。藻体厚40μm左右,切面观细胞高28~30μm,宽18~25μm,单层,色素体单一。生长假根的附着细胞呈圆头形。(图见《浙江海藻原色图谱》.50页.图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沿海中潮带上部的岩礁上。分布于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本种为暖温带性海藻。

甘紫菜:藻体紫红色、紫色或紫兰色,呈卵形、竹叶形、不规则的圆形等,其体形变化很大。一般高约20~30cm,少数可达60cm以上,宽10~18cm,少数可达30cm以上。基部楔形,圆形或心脏形。边缘多少有皱褶。藻体较薄,厚20~33μm,切面观细胞高15~25μm,宽15~24μm,单层,色素体中位,单一。生长假根丝的附着细胞长棒形或卵形。(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79页.图114)生于海湾内较平静的中潮带岩石上。分布于厦门以北的东海、黄海及渤海沿岸。本种是冷温带性海藻,为北太平洋西部的特有种,日本和朝鲜也有。

坛紫菜:藻体披针形,暗紫红色或暗绿紫而带褐色,片状,膜质。一般高12~18cm,也可达40cm,宽3~8cm,有时可达8cm以上。基部为心脏形,少数为圆形或楔形,边稍有皱褶或无皱褶,具稀疏的锯齿。营养部分的细胞为单层,局部为二层。多数细胞具有1个色素体,少数有二个色素体,藻体厚65~110μm,切面观细胞高35~50μm,宽15~22μm。生长假根丝的附着细胞呈圆头形。(图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23页.图20) 生于朝北、东或朝东北风浪大的高潮带岩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本种系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性质

含有多种类脂类成分。含总内酯0.8%,其中中性类脂21.4%,糖脂53.4%,磷脂25.2%。中性类脂包括游离脂肪酸41.4%,甘油三酯25.6%,甾醇22.1%。糖脂包括二半乳糖甘油二酯34.7%、单半乳糖甘油二酯19.2%。磷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4.03%、卵磷脂28.6%、磷脂酰丝氨酸15.1%、磷脂酰肌醇16.0%。

参考文献

CA 1986;104:87347f。

本文标签:紫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马兜铃
下一篇:罗裙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