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马兜铃

更新时间:2023-02-03 02:42:11作者:百科

马兜铃

概况

异名:马兜零(《蜀本草》),兜铃(《本草述钩玄》),葫芦罐(《东北药用植物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部分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马兜铃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约有39种、2变种、3变型。

原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又名南马兜铃。大叶马兜铃Arisiolochia kaempferiWilld.(AristolochiaShimadaiHayata),又名南木香(云南),香里藤(福建),痢药草(台湾)。囊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utriformis S.M.Hwang

历史:马兜铃始载于《药性本草》,《开宝本草》载:“马兜铃生关中,藤绕树而生,子状如铃作四五瓣。”《图经本草》载:“马兜铃生关中(今陕西)、河东(黄河以东)、河北(山西芮城县)、江(河南)、淮、夔、浙州郡皆有之。叶如山蓣叶而厚大,背白。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子如枣大,状似铃,作四五瓣。……七八月采实,暴干。”以上记载的植物形态、产地基本符合现今所用的马兜铃科植物的果实。

形态:北马兜铃为多年生缠绕或匐匍状细弱草本,根细长,圆柱形,黄褐色。茎草质,绿色,长达1m或更长。叶互生,叶柄细,长1.5~2cm;叶片三角状宽卵形,长2.5~7cm,宽2.5~7.5cm,先端钝或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3~10朵,簇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约1.5cm;花被暗紫色,上部呈斜喇叭状,先端渐尖,中部呈管状,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几无花丝。蒴果倒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状,长3~4cm,初时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沿室间开裂为6瓣。花期7~8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234页.图版56)

生境与分布:北马兜铃生于海拔500~1200m的山坡灌丛、沟谷旁及林缘,气候较温暖,湿润,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沙壤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

马兜铃余项见“青木香”条。

大叶马兜铃余项见“朱砂莲”条。

囊花马兜铃的主要特点为花大,单生叶腋,直径达3cm,具梗,花被管状,“U”字形弯曲,灰绿色,带紫色条纹,被毛,管内有暗紫晕;雄蕊6个,紧密围绕花柱。蒴果圆形。种子多数。(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图版54)生于海拔1900m的阔叶林中。分布于云南文山。

生药

栽培:北马兜铃宜温暖潮湿环境,适在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土栽培。用种子繁殖,于秋季采收成熟种子立即播种,或埋于湿砂中至次年春季,穴播,行株距33~50cm×20~26cm,深2~3cm,每穴播种子3~5粒,覆土后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或于4~5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3~27cm开沟条播,每亩用种子量1~1.5kg。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适时间苗,每穴留苗2~3株。育苗地,在苗高13~20cm时定值于大田。当苗高33cm以上时设支架,以供缠绕生长。在开花前,用腐熟厩肥加适量磷肥追施,有助于果实丰产;8月中、下旬,以磷钾肥为主追施,有利根的生长。7~9月高温多雨,易发生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灌穴。虫害红蜘蛛,用40%乐果乳油800~1000倍喷杀;马兜铃风蝶,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

采集: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将果实摘下,晒干。 北马兜铃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 南马兜铃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

鉴别

性状:北马兜铃蒴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4.5cm,宽2~3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残痕;果柄细,长2~6cm,表面暗绿色或黄棕色,有平直纵棱6条为腹缝线,果实成熟时由此开裂成6果瓣,果柄亦分裂为6条,各与一果瓣相连,每果瓣中央有一条波状弯曲的背缝线,从此处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波状细脉。果实6室,中隔灰白色,有棕色横向脉纹,每室内有多数平叠排列的种子,呈倒三角形,四面延伸成翅,果瓣上部种子长略大于宽,中部种子种仁呈横向椭圆形。果皮质较脆;气微,味淡。 南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长2~3.5cm,宽2.3~3cm,果柄长2.5~4.5cm;背缝线的纵棱略平直;果瓣上、中部种子均宽略大于长,种仁心形。

显微 ①北马兜铃果瓣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细胞,每隔1~4细胞有一较大含棕色物的细胞。中果皮为10余列薄壁细胞,中部有断续排列的维管束,背缝线处维管束较大,韧皮部外方有半月形纤维束,木化,束旁有石细胞,近腹缝线处有孔纹细胞5~9列,至背缝线外渐减少至1~2列。内果皮为3~4列纤维。中隔由两层细胞组成,表面观一层细胞细长,壁孔小,另一层为类圆形孔纹细胞,两层细胞呈垂直排列。 种子横切面:种翅由4~8列孔纹细胞组成,微木化。种皮最外层为1列类方形棕色细胞,内壁略凹凸不平,其内为1列棕色小形木化细胞,向内为两列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壁薄,含脂肪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25,126) ②南马兜铃果瓣横切面:与北马兜铃相似,不同点是:中隔由两层孔纹细胞组成。表面观一层为细长形,壁孔较大,另一层为长方形或类圆形。(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27)种皮最外层为一列棕色细胞,向内为一?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30083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心净赴骄А?粉末:显黄棕色。具特异香气,味微苦。 1)果皮腹面纤维常编织状成束存在,稀有单个散在,长梭形或长纺锤形,长200~312~627μm,直径5~16μm,壁稍厚,胞腔宽,可见细小纹孔。 2)果皮背面纤维单个或稀有成束存在,细胞呈石细胞状或长纺锤形,长350~449μm,直径20~26μm,壁厚,胞腔多狭窄,可见斜裂缝状纹孔。 3)果柄纤维成束存在,甚长,直径16~23μm,壁厚。4)种翅网纹细胞呈类圆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可见疏大或致密的纹孔,交织成网状。5)果皮网纹细胞呈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厚化,纹孔裂缝状或斜裂缝状纹孔。

另可见果皮石细胞及导管。(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14页B)

理化:①马兜铃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提取,乙醇液用盐酸调至pH2~3,用乙酸乙酯萃取,将萃取液用硫酸钠干燥,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0.5~1.0ml溶解,点于硅藻土G板上,以苯-甲醇-醋酸(17∶2∶1)为展开剂,以马兜铃酸为对照,展开后,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盐酸溶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g溶于30%盐酸溶液50ml,再加乙醇50ml),置日光或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1) ②马兜铃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0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醇300ml提取5小时至近无色,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25ml作供试液,以马兜铃酸A(0.75mg/rnl),β-谷甾醇(1mg/ml),内酰胺(0.038mg/m1),马兜铃酸C、D(适量)为对照,点于硅胶G-0.4%柠檬酸(含02%CMC)板上,以(Ⅰ)苯-乙醚(52)或(Ⅱ)乙醚-石油醚-乙酸乙酯(6∶4∶0.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Ⅰ)自然光下、(Ⅱ)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或(Ⅲ)用20%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2) 2)取上述供试液点于硅胶G-0.4%氢氧化钠(含0.2%CMC)板上,以(Ⅰ)氯仿-甲醇-氨(12∶4∶1)或(Ⅱ)苯-无水乙醇-丙酮-氨(10.4.1∶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Ⅰ)自然光下、(Ⅱ)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或(Ⅲ)用20%硫酸液和(Ⅳ)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3)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蜜制和炒制。 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筛去灰屑。 ②蜜制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马兜铃碎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kg,用炼蜜25kg。 ③炒制 取净马兜铃碎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具焦斑时,取出,放凉。

贮藏:置干燥处;蜜马兜铃,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北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和一种季铵型生物碱。

参考文献

科学通报 1957;(18):568。

本文标签:马兜铃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白木耳
下一篇: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