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22:29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胡椒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基源: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胡椒的果实。
原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inn.
历史:胡椒始载于《唐本草》,云:“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纲目》云:“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实非椒也。”又云:“胡椒,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蔓生附树及作棚引之。叶如扁豆、山药辈。正月开黄白花,结椒累累,缠藤而生,状如梧桐子,亦无核,生青熟红,青者更辣。四月熟,五月采收,暴干乃皱,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以上所言与现在所用的胡椒相符合。
形态:木质攀援藤本;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叶厚,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稀有近圆形,长10~15cm,宽5~9cm,顶端短尖,基部圆,常稍偏斜,两面均无毛;叶脉5~7条,稀有9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5~3.5cm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对极柔弱,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2cm,无毛;叶鞘延长,长常为叶柄之半。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无毛;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3.5cm,中部宽约0.8mm,顶端阔而圆,与花序轴分离,呈浅杯状,狭长处与花序轴合生,仅边缘分离;雄蕊2枚,花药肾形,花丝粗短;子房球形,柱头3~4。浆果球形,无柄,直径3~4mm,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花期6~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1分册.26页.图版7·1-5)
生境与分布:原产东南亚。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也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高温高湿的气候,怕严霜,怕干旱,忌积水;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苗期需荫,成龄期需阳光充足的静风环境。用扦插繁殖为主。于5~6月间选取健壮主蔓,剪取长30~40cm,具5~7个节的茎蔓作插条,按行株距20~30×10~15cm斜插在苗床上,土面需露2个节,且保持80%~90%的荫蔽和湿润,成活后逐步减少荫蔽和淋水,培育20~25天后出圃定植,以2.5~3×2m行株距穴栽。亦可用种子育苗繁殖。定植后需搭棚遮荫,经常松土除草,培土覆盖,每天浇水1次,每隔半月至2个月需用人畜粪水追肥1次,促进茎蔓生长。当株高1.2m时既开始整形修剪,并将茎蔓缚于主柱上。经数次整枝,使茎部生长繁茂。结果植株采果后,应用有机肥与磷、钾化肥追施。病害胡椒瘟、叶斑病,可用硫酸铜、波尔多液喷雾;花叶病,应及时拔除病株烧毁。虫害,可参照农作物的防治方法。
采集:当果实近于成熟,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晒干或烘干,果皮皱缩,变棕黑色或黑褐色者为黑胡椒。当果实全部成熟,果皮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或石灰水浸泡数日,将果肉擦去,洗净,晒干者为白胡椒。药材产于云南、海南、广西等地。
鉴别
性状:黑胡椒果实类球形,直径3.5~6mm;表面棕黑色至黑褐色,具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的柱头痕,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剥去果肉可见薄壳状内果皮。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中央有空腔,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白胡椒果核近圆球形,直径3~6mm;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种子的性状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显微 黑胡椒横切面:外果皮由1列表皮及2~3列下皮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含暗棕色物,下皮层薄壁组织间夹有较多黄色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5~40μm,壁厚10~12μm,有的含棕色物。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有大形油细胞分布,并有细小维管束散在。内果皮为1列黄色石细胞,径向40~50μm,切向20~35μm,内壁特厚。种皮为2~3列压缩状长形细胞,棕色至暗棕色,内为1列透明细胞;外胚乳最外2~3列细胞含小糊粉粒,向内较大的薄壁细胞含圆形淀粉粒,直径2~6μm,此部分亦散有黄棕色或黄绿色油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01页.图316、317)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5g,加氯仿5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胡椒碱为对照,以环己烷-乙酸乙酯(6·4)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斑点显黄棕色。 ②取样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加1ml石油醚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醚(8∶2)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2,4-二硝基苯肼试液,斑点显橘红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02页.图318)
贮藏:置密闭容器内,放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辛辣成分占6%~13%:有胡椒碱(Piperine)和胡椒脂碱(Chavicine)、两者为异构体。挥发油含1%~2%,主成分为l-水芹烯(lPhellandrene),脂肪油含6%~12%,另含胡椒醛(Piperonal)二氢葛缕醇(Dihydrocarreol)。此外还含胡椒林碱(Piperyline)和胡椒油碱A、B、C(Piperoleine(A、B、C)[1]。
又有研究得到15个胡椒酰胺(Piperamide)(1)A,5∶2(E,E),即胡椒碱;(2).C,5∶1(2E);(3).C,7∶1(6E);(4).C,7∶2(2E,6E);(5).C,9 1(8E);(6).C,9∶2(2E,8E);(7).C,9∶3(2E,4E,8E);(8)1-[(2E,4E)2,4-癸酰二稀]四氢吡咯;(9).1-[(2E,4E)-2,4-十二酰二烯]四氢吡咯;(10)。C,5∶2(E,E),即胡椒林碱;(11).A,7∶3(E,E,E),即Piperettine;(12)A,9 1(8E),RetrofractamideA;(13).B,11∶3(2E,4E,10E),Pipercide;(14)B,13 3(2E,4E,12E),Quineensine;(15).A,9 1(8E),胡椒油碱B。其中(3)、(4)、(5)、(6)、(8)、(9)及(15)对狗蛔虫幼虫有杀虫活性[2]。胡椒碱可达14.2%,成熟果实淀粉含量可达50%[3]。又得到N-E阿魏酰哌啶(N-trans-Feruloyl-peridine)等多种抗氧化物质[4]。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94。
[2] Chem pharm Bull 1988;36(7):2452。
[3] CA 1984;100:65161f。
[4] CA 1983;98:375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