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20:04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苍耳蠹虫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麻虫(《圣济总录》),苍耳虫(《纲目》)。
基源:为寄居于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茎中的一些昆虫幼虫。以鳞翅目螟蛾科的玉米螟幼虫占大多数,另外鞘翅目沟胫天牛科的麻天牛幼虫等多种昆虫的幼虫。
原动物: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和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 Fald.
形态:玉米螟:成虫为中小型蛾,土黄色,体长12~15mm,翅展宽24~35mm,前后翅均横贯二条明显的波纹,中间有大小两块暗斑,展翅飞翔时前后翅波纹相连,静止褶翅时左右翅波纹相接;雌体肥大,色较黄,翅面波纹浅褐色;雄体瘦削,色较浓,翅面波纹暗褐色。卵产成块,每块数粒至百余粒不等,排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孵化前暗黑色。幼虫圆筒形,老熟幼虫长20~30mm,灰黄至深褐色,头黑褐色,体背中央有一条褐色纵线,每体节有4个毛瘤,上生毛刺,排成1列。蛹纺锤形,褐色,长12~18mm。每年发生1~6代,苍耳茎寄生的,常为最末1代,寄生越冬。(图见《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第1集.99页.第49图)
生境与分布:末代幼虫寄生苍耳茎越冬;中国各地,除西藏外都有分布。
麻天牛:成虫体长9~18mm,黑色,全体密生绒毛,有白色纵条纹,形状似葵花子。卵乳白色,很小。幼虫体长15~20mm,乳白色,体背自第4节起到尾部各节,都有成对圆形突起,蛹长约17mm。每年发生1代。幼虫在麻茬或苍耳茎寄生越冬。(图见《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第4分册.85页.图4-42∶6-10)
生境与分布:幼虫在苍耳茎皮越冬;分布于中国东北到广东,四川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寻觅苍耳草梗上有蛀孔者,用小刀剖取其内蠹虫,鲜用或焙干后密闭贮藏,或油浸备用。
药性功效:解毒,消肿。
主治:疔肿,痔疮。 ①《纲目》:“治疔肿,恶毒。”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涂、捣敷或用香油浸后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苍耳虫1.5g。泡香油外敷。” ②《中草药学》:“治疔疮:将疔头挑破,取虫(浸麻油中保存)捣烂敷患处,外贴清膏药,隔日换药1次,连敷2~3次;浸虫的油可外涂。” ③四川中医1985;(5):“治疖肿、甲沟炎、乳腺炎:将苍耳虫置于麻油中浸泡1周后(每次用1~3条)或将苍耳虫焙干研粉(每次0.5~1g)置于白膏药中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④湖北中医杂志1989;(1):“治角膜溃疡:苍耳虫加麻油配成3.5%的苍耳虫油,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滴于患眼,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