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鬼针草

更新时间:2023-02-02 16:39:52作者:百科

鬼针草

概况

异名: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鬼骨针(《江苏植物药志》).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疾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刺针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粘身草(《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婆婆针的全草。

原植物: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桠,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结合现在商品药材原植物,古今所用似为同一物。

形态:一年生草木。茎直立,高30~120cm,下部略四棱,无毛或上部被稀疏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6cm;叶片长5~14cm,二回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具1~2对缺刻或深裂,边缘有稀疏而不规则的粗齿,两面疏被柔毛。头状花序直径6~10mm,花序梗长1~5cm;总苞杯状,总苞片2层,外层总苞片宽线形,5~7枚,长2.5~5mm,被较密的短柔毛,内层总苞片椭圆形,长3.5~8mm,膜质,边缘黄色;托片狭披针形,长约5mm,果时可达12mm;舌状花1~3朵,不育,舌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mm,顶端全缘或具2齿,黄色;中央管状花长约4.5mm,冠檐5齿裂,黄色。瘦果线形,略扁,具3~4棱,长12~18mm,宽约1mm,具瘤状突起及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稀2枚,长3~4mm,具倒刺毛。花期8~9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96页.图6405)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中国除西藏等地外,广泛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都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长。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株行距26×33cm开穴直播,深1~2cm,每亩用种子0.5kg。播后覆细土或盖草木灰。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中需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虫害有蚜虫,需及时喷射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

采集: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茎近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生物碱、皂甙、鞣质[1]、挥发油、苦味质、胆碱[2]和黄酮甙[3]

参考文献

[1]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29。
[2] 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1:985。
[3] CA 1963;58:7082h。

本文标签:鬼针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獐骨
下一篇: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