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0:24:2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八角茴香
名称出处:《本草品汇精要》
概况异名:舶茴香(《纲目》),八角大茴(《本草求原》),八角、大料(北方通称)。
基源: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八角的成熟果实。八角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有约30种。
原植物: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又名大茴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谓:“其形大如钱,有八角如辐而锐,赤黑色,每角中有子一枚,如皂荚子小扁而光明可爱,今药中多用之”。《纲目》列于香项下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指小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据上记载与今用的八角茴香相符。《中国药典》1990年版亦收载。
形态:常绿乔木,高10~15m。树皮灰绿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单叶互生或3~6片簇生于枝顶,叶柄长约1cm;叶片厚革质,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全缘,稍内卷,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的油点,下面浅绿色,疏生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近顶生,花梗短;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红色;雄蕊11~20枚,排成1~2轮;心皮8~9,离生,子房长2mm,花柱略短或与子房等长。聚合果系由8个蓇葖果放射排列,直径约3.5cm,红棕色或淡褐色;果柄弯曲呈钩状,长1~3cm。蓇葖果平,先端钝尖或钝,果皮较厚,成熟时由腹缝线开裂;种子1枚,扁卵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17页.图73)
生境与分布:生于温暖潮湿、土壤疏松的溪谷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印度、越南等地也产。
附注 八角属植物的果实外形极为类似,曾有报道误用同属植物的果实而发生中毒事故。因此要注意鉴别,常见误用品有以下5种。 ①莽草,又名芒草(《山海经》),葞、春草(《尔雅》),莽草(《本草经集注》),石桂、红桂(《梦溪笔谈》),鼠莽(《纲目》),山大茴、木蟹(《中药志》)。为狭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的果实。余项参见“紫色”条。曾在湖南、浙江、江西等省误用。 ②土八角,又名土大香(四川西昌)。为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eils的果实。红茴香为常绿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单叶互生,革质,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长15~18cm,宽4~5.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花深红色,单生4,数轮,覆瓦状排列;雄蕊10~14,排成1轮;心皮7~8,子房长1.5~2mm,花柱长2.3~3.3mm,明显较子房长。果实通由7~8个较瘦小的蓇葖果聚合成聚合果,直径2.4~3cm,红褐色;蓇葖果扁平,长约1.5cm,宽4~7mm,先端渐尖,略弯曲呈喙状,果皮较薄。具特异香气,尝之味先酸而后苦。曾在湖北、湖南、河南误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79)。常生长于溪涧密林中。分布于陕西、河南、贵州、四川至长江中游地区。作土八角的另一种植物为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 Maxim(Illicium yunnanense Franch.),又名云南茴香的果实,与上种相似,惟花近白色,花被无萼、瓣之分;雄蕊尖顶;蓇葖较上种长而大。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③多蕊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var.multistamineum A.C.Smith与红茴香的区别点为雄蕊数较多,具(16)~23~28枚;叶片较狭;蓇葖果瓣宽。达6~9mm。曾在四川巫溪误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0)。分布于四川东部。 ④野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f.et Thoms.,又名神仙果、大八角(《中药志》)。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高可达20m,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或3~6枚呈假轮生;叶柄粗壮,叶片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21cm,宽2~7cm,先端渐尖,向基部渐狭,全缘。花单生或2~3成簇,生于叶腋;花较大,花被片15~21,数轮;雄蕊12~21;心皮11~14,离生呈轮状排列,花柱长于子房,花柱长2.2~3mm。10~13个蓇葖呈放射状排列成聚合果,直径4~4.5cm,褐色,果柄弯曲;蓇葖果锥形,长1~2cm,宽约1cm,先端长渐尖,顶端直向而不弯曲,喙长3~7mm。具特异香气,味淡,久尝有麻辣感。曾在广东、湖南误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1)。生于密林中。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⑤短柱八角Illieium brevistylurn A.C.Smith,本种接近野八角,其区别点为花被片9~11;开花时花柱短于子房,子房长1.5~2.2mm,花柱长0.8~1.2mm;蓇葖果先端急尖,喙长2~3mm,果皮较厚。臭微,味微苦辣,麻舌。有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2)。生于林下灌丛中或溪边半荫处、岩石山上。分布于湖南南部、广东、广西。
生药栽培:宜在土层深厚,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肥沃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幼树喜荫,成年树喜光。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9~10月采收成熟果实,随采随播或用湿砂层积贮藏至次年3~4月春播。按17~20cm行距开浅沟,以3~5cm株距点播种子,每亩用种量5~6kg。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揭草遮荫,结合松土除草,追施稀薄人粪尿,促进幼苗生长。苗高50cm时定植,按行株距各4m栽植。以后每年全面抚育管理1~2次。注意防治炭疽病、象鼻虫、金花虫等。
采集:每年采收2次,第1次为主采期在8~9月间;第2次在翌年2~3月间。采摘后,微火烘干,或用开水浸泡片刻,待果实转红后晒干。药材主产于广西西南部、西部及云南东南部。
鉴别
性状:八角聚合果多由8个蓇英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直径3~4cm,下面有弯曲的果柄,长3~4cm。蓇葖果长1~2cm,宽7~10mm,高6~10mm;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8mm,宽5mm,一端有种脐及珠孔,另端有合点,中间有狭长的种脊,种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平滑有光泽;质脆,胚乳白色,富油性。香气浓郁,味辛甜。以个大、完整、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土八角由10~13个星状排列的蓇葖果集结而成,着生于同一中轴上,下方有一短果柄,但多数脱落。蓇葖果阔披针形,末端弯曲成鹰爪状,长1~1.8cm,宽5~8mm,厚2~4mm,上面开裂,露出种子1粒;果皮外表棕褐色,皱缩,内表面淡黄色,平滑有光泽。种子扁卵圆形,长约6mm,表面棕黄色,光亮,较平截的一端有种脐,另一端有合点,边缘的一侧有一条细窄的种脊;种皮质脆,种仁白色。气香,味甜而带麻辣。
显微 八角茴香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不规则小突起的角质层。中果皮为多层厚角细胞,其内为薄壁细胞,有散在的油细胞、维管束;在腹缝处有数列厚壁细胞。内果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在腹缝线部分为石细胞;石细胞层从腹缝线向内逐渐加长,与柱状细胞层衔接。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排列紧密的长方形石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74.75)。 粉末:淡黄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甘。 ①果皮石细胞 呈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梭形或类长圆形,末端钝圆或平截,少数一端略尖,完整者长76~470μm,壁厚5~54μm,有的厚薄不匀,层纹隐约可见,孔沟较粗。 ②种皮石细胞 为厚壁栅状(外种皮外表皮)细胞;断面观呈长方形;长(径向)117~216μm,宽(切向)27~117μm,壁厚7~36μm,近两端壁稍薄,此处胞腔扩展并分枝似星芒状,孔沟较稀疏,层纹明显;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底面观),或垂周壁波状弯曲似星状(顶面观)。 ③种皮巨细胞 为种皮下皮细胞,有时与种皮石细胞相连;细胞扁薄,表面观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72~128μm,壁不均匀木化增厚,约8μm,近似石细胞,有纹孔;断面观呈扁长方形,厚约18μm。 ④果柄石细胞(中轴),单个散在,呈不规则分枝状,分枝断面观宛如小形石细胞,直径40~90μm,壁厚9~25μm,孔沟稀少,层纹细密,极明显。 ⑤果皮纤维 常与果皮石细胞连结,呈长梭形或长条形,末端尖或钝圆,长504~1354μm,直径19~94μm,壁厚3~27μm,孔沟较细,有的可见具缘纹孔,纹孔口相交成人字形或十字形。 ⑥内果皮栅状细胞 完整者呈长方形或长柱形,排列整齐,长(径向)117~540μm,宽(切向)47~81μm,壁薄,微木化,断裂面可见微细纹理,纹孔稀少,十字形。另可见外果皮表面细胞、草酸钙方晶、油细胞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3)
理化:取样品粉末1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将油溶于1ml氯仿中,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9∶1)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以5%香荚兰醛浓硫酸溶液,有一樱红色斑点与茴香醚相对应。(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0B)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炒八角茴香:取原药材,于热锅中,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果实含挥发油4%~9%及脂肪油22%,枝条亦含挥发油。挥发油主成分为茴香醚(Anethole),约占80%~90%。此外,还含有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Anisadehyde)、茴香酸(Anidic acid)、茴香酮(Anisylacetone)、蒎烯(δ-Pinene)、水芹烯(L-Phellandr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油精(Cineole)、黄樟醚(Safrole,黄樟素等)。叶中亦含茴香脑、茴香醛。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