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夏枯草

更新时间:2023-02-02 16:29:25作者:百科

夏枯草

概况

异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铁色草(《纲目》)。

基源: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原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Brunella vulgaris L.),又名棒槌草(云南),棒头花(河北),榔头草(江苏),锣锤草(湖南),金疮小草(四川),毛虫药(广西),夏枯菜(藏语)。

历史:夏枯草,《本经》列下品,载:“主寒热瘰疬。”《证类本草》引《唐本草》载:“叶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处处有之。”《纲目》收入湿草类,载云:“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cm,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紫红色。茎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长1.5~6cm,宽0.7~2.5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近全缘;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cm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长约7mm,宽约11rnm,边缘有毛,浅紫色;花萼钟形,连齿长约10mm,2唇形,上唇近扁圆形,先端具3个不明显的短齿,下唇较狭,2深裂,尖头微刺状;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mm,内面约近基部1/3处具鳞毛环;冠檐2唇形,上唇近圆形,多少呈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细小;雄蕊4,前对花丝先端2裂,后1裂片能育,具花药,另1裂片钻形,后对花丝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起。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长1.8mrn,宽约0.9mm,微具沟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391页.图版7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高可达3000m的和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分布于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西南。欧洲各地、北非、原苏联西伯利亚、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均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气候,能耐寒。以向阳、排水良好的肥沃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8~9月秋播,3~4月春播,多用条播。按行距30cm开浅沟,将种子拌入草木灰后匀撒于沟内,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覆薄土,保持土壤潮湿。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逐次间苗,拔除过于稠密的幼苗,并用人畜粪水追施1~2次。也可在早春挖出老株,进行分株繁殖。栽种3~4年后应易地另栽。

采集:夏季果穗棕红色时采收果穗,晒干。药材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山东。

鉴别

性状:果穗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cm,直径1~1.5cm,淡棕色或棕红色,少数基部带有短茎。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生对生苞片2枚。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粗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以穗大、色棕红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深棕色。 ①异形细胞表面观细胞延长,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直径31~57μm,长约至121μm,壁厚2~7um,胞腔含淡黄色或黄棕色物。 ②非腺毛完整者1~14细胞,单细胞者多见,呈三角锥形,长16~54μm,多细胞者常有一个或几个细胞收缩,长约至2075μm,直径11~138μm,基部扩大至175μm,壁厚2~11μm,有的胞腔内含黄色物。 ③腺毛头部类长圆形而扁,1~2细胞,胞腔内充满黄色分泌物,柄部1~2细胞。 ④腺鳞顶面观头部类圆形,4细胞,直径32~62μm,内含黄色分泌物,角质层与分泌细胞间距较大。 ⑤中果皮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壁厚5~13μm,胞腔星状分枝.有的含黄色物;内果皮石细胞壁深波状弯曲,厚3~5μm,胞腔充满黄色物。 ⑥果皮薄壁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薄,内含较多砂晶,直径约2μm。 ⑦种皮细胞表面观类长多角形,壁具细密弧形条网状增厚。 ⑧苞片表皮表面观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薄,表面有细密角质条纹;有的细胞含黄色或黄棕色物,表面角质纹理不明显。气孔长圆形,副卫细胞2个,直轴式。 ⑨脂肪油滴,存在于子叶细胞中或散在。(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77页.图23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柄或叶,筛去灰屑,穗长者切段。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含三萜皂甙,甙元是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尚含游离的齐墩果酸、乌苏酸(Ursolic acid)、芸香甙(Ru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顺-咖啡酸(Caffeic acid)、反-咖啡酸、维生素B1、C、K,胡萝卜素、树脂、苦味质、鞣质、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性盐(约3.5%,其中约68%是KCl)等。花穗含飞燕草素(Delphinidin)和矢车菊素(Cyanidin)花色甙、d-樟脑(dCamphor)、d-小茴香酮(d-Fenchone)[1]。还含香豆精、黄酮类、有机酸类及皂醇和萜类等。香豆精有:伞形酮(Umbelliferone)、莨菪亭(Scopoletin)、七叶甙元(Esculetin)[2],黄酮有:木犀草素(Luteolin)、Homoorientin、Cinaroside[3]。有机酸类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4]。糖类: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和夏枯草甙(Prunellin)[56]。甾醇类和萜类: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7-豆甾醇(Stigmast-7-en-3β-o1)及它们的葡萄糖甙[7]、乌苏酸及其衍生物[8]、(12R,13S)-2α,3α,24-Trihydroxy-12、13-cyclotaraxer-14-en-28-oic acid、(13S,14R)-2α、3α,24-三羟基-13.14-环-齐墩果烷-11-烯-28-酸[(13S,14R)-2α,3α,24-Trihydroxy-13.14-cycloolean-11-en 28-oic ocid][9]、2α,3α-二-羟基-乌苏烷-12,20(30)-二烯-28-酸(2α,3α-Dihydroxy-ursa-12,20(30)-dien-28-oic acid)、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20(30)-二烯-28酸[2α,3α,24-Trihydroxyursa-12.20(30)-dien-28-oic acid]和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0]、β-Amyrm[11]、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18-酸(2α,3α,24-Trihydroxy-olean-12-en-18-oic acid)[12]、2α,3α-一羟基乌苏烯-12-烯-28-甲酯(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ate)、2α羟基乌苏酸甲酯、山植酸甲酯(Methyl maslinate)[13]。挥发油主含:1,8-桉油精(44.83%、1,8-Cineole)、β-蒎烯(15.74%,β-Pinene)、月桂烯(5.95%,Myrcene)、乙酸芳樟酯(4.19%、Linalyl acetate)、α-水芹烯(5.59%,α-Phellandrene)、芳樟醇(6.41%、Linalool)[1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752。
[2] CA 1987;106:2902b。
[3]C A 1987;107:151266v。
[4] J Inst Chem(India) 1987;56(3):133。
[5] CA 1973;79:2738。
[6] Antiviral Res 1989;11(5~6):263。
[7] Phytochemistry 1990;29(7):2351。
[8] Planta Med 1988;54(4):308。
[9] Phytochemistry 1988;27(9):2921。
[10] Phytochemistry 1987;26(4):1107。
[11]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5;17(4):297。
[12] Phytochemistry 1986;25(3):729。
[1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 1984;6:35。
[14] 药物分析杂志 1988;5:264。

本文标签:夏枯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
下一篇:茼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