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14:3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臭黄荆子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斑鹊子、斑鸠站(《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臭黄荆的果实。
原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又名臭豆腐干(四川)。
形态:灌木,高1~3m。根有臭味。茎多分枝,枝条细弱,圆柱形,幼时有短柔毛。叶对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8cm,宽7~30m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顶端渐尖或急尖,两面疏生有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组成圆锥状,顶生,有柔毛,长3~5cm,宽2.5~3cm;花萼杯状,顶端5裂,裂片圆形或钝三角形,外面具毛和腺点,内面疏生腺点;花冠黄色,顶端4裂或略成二唇形,两面有茸毛和黄色腺点;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顶端有黄色腺点,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1分册.89页.图4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及林缘。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药性功效:祛头面风,消浮肿,止红白痢。
主治:头痛,虚肿,红白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1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成都中草药》:“治虚肿:臭黄荆子3~9g,小茴香根适量。炖肉服。” ②《成都中草药》:“治红白痢疾:臭黄荆子3~9g,红斑鸠窝适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