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08:39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梵天花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异名:狗脚跡(《植物名实图考》),犬胶跡、犬胶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头(《福建民间草药》),五龙会、粘花衣、假棉花(《闽南本草》),野棉花、野棉桃(《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地棉花,八大锤、七姐妹(《江西草药》),山棉花、棉花肾、狗脚跡、红野棉花、野木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乌云盖雪(《广西中草药》),铁包金(《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梵天花的全草。
原植物: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 L.(U.lobata L.var.sinuata Gagnep.),又名头婆(《广州植物志》)。
形态:直立亚灌木,高50~120cm。侧枝常平展,密被星状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18mm;叶片纸质,叶型多样,下部的卵圆形,长2~7cm,宽1~6cm,通常3~5深裂,中央裂片倒卵形或近菱形,顶端钝,上部的叶片仅中部浅裂呈葫芦形,菱状卵形或卵形,有时分枝上的叶片不分裂,边缘有钝锯齿,表面被极疏的星状毛,背面淡灰绿色,疏被短而硬的星状毛;基出脉3~5条,通常中央1~3条具腺体。花单生或簇生叶腋,花梗长2~4mm;小苞片5,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花萼比小苞片稍长或近等长,5裂;花瓣5,淡红色,侧卵形,长1.5~2cm;雄蕊柱无毛;子房5室,花柱分枝10;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cm;分果爿5,有钩状刺和短星状毛,成熟时不开裂,但与中轴分离;种子光滑。花期夏、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13页.图3355)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旷野、路旁或疏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药材产于广东、福建、湖南。
鉴别:干燥全株长20~50cm。茎直径3~7mm,圆柱形,棕褐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化学性质地上部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槲皮素。
CA 1982;96:2469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