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花蛇

更新时间:2023-02-02 22:08:38作者:百科

白:花蛇

概况

异名:褰鼻蛇(《开宝本草》),蕲蛇(《纲目》),百步蛇、盘蛇、棋盘蛇、五步跳、龙蛇、尖吻蝮(《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和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ffi(Boettger)

历史:始载于《开宝本草》,称“白花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纲目》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根据上述描述,应为本种。

形态:五步蛇,全长54~180cm。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如犁铲状。尾端侧扁,尖锐。吻鳞和鼻间鳞向上突出;吻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额鳞大,略呈五角形,额鳞较小;颅顶鳞比眼上鳞大。鼻孔大,开口于2鼻鳞之间。后鼻鳞向内凹入呈弧形。眼前鳞2片,眼后鳞1~2片,眼下鳞1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上唇鳞7片,其中第3、4片最大;下唇鳞9~11片,前3片与前颏鳞相接。体鳞有显著起棱,成23~21~17行。腹鳞157~171片,肛鳞单一,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片常不成对。体背面灰褐色,两侧有“”形大斑纹24个,斑纹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顶点常在背中线上相接,将背面隔成斜方块形。头顶暗黑色,头侧灰黄色,上唇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吻端尤多。眼前鳞至口角,有一大形黑褐色斑。腹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圆斑。

生境与分布:多栖于山地森林中,常盘居落叶下或岩洞内,行动缓慢;多以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银环蛇属眼镜蛇科动物,又名银报应、寸白蛇、白节蛇、多条金甲带(《中药大辞典》)。其主要特征为:全长30~160crn,头小,尾细长而尖,体背面黑色或蓝黑色,有宽约1鳞左右的白色环带斑纹37~61个;头顶深紫褐色,腹面白色而略有灰褐色小斑点;尾部腹面紫褐色,白色环带也很明显。多栖于平原、山地或水边草丛中,常侵入屋内。多夜间活动。以鱼、蛙、蛇、鼠等动物为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①五步蛇 多于夏季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固定,烘干。习称“大白花蛇”。药材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 ②银环蛇 夏、秋两季捕捉幼蛇,剖腹除去内脏,抹尽血,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晒干或烘干。习称:“小白花蛇”,即:“金钱白花蛇”。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大白花蛇圆盘形,直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气腥,味微腥。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金钱白花蛇圆盘状,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4mm,也有蛇体较大的,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中。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并有1条显著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腹部黄白色,鳞片较大。内表面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以头尾齐全、内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显微 大白花蛇背鳞外表面观:用水装置。鳞片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此特征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背鳞横切面观: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乳头状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的真皮含较多色素;内表面较平直,无乳头状突起。(图见《中药鉴定学》.图19-41)

金钱白花蛇背鳞外表面观:用水装置。鳞片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背鳞横切面观:内、外表皮均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较少。(图见《中药鉴定学》.图19-38)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头尾,用温水刷尽杂肉,闷约1小时,剪断晾干,黄酒拌后置锅内微炒,取出晾干。每白花蛇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蛇毒中含有凝血酶样物质、酯酶及3种抗凝血物质。凝血酶样物质是一种糖蛋白(13%糖),分子量约为33500[1]

五步蛇蛇毒中含有Ac1-蛋白酶(Ac1-proteinase)[2]、Ac2-蛋白酶[3]、Ac3-蛋白酶[4]、Ac4-蛋白酶[5]和Ac5-蛋白酶[6]Ac1-、Ac2-、Ac3-、Ac4-和Ac5-蛋白酶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4,500、25,000、57,000、33,000和24,000。Ac1,Ac2--Ac4-和Ac5-蛋白酶不含糖,Ac3蛋白酶含有占重量0.1%的糖[6]。该蛇毒中亦含有抗凝血因子A1和A2(Anticoagulant1,Anticoagulant2)。A1、A2的分子量分别为25,800和24,000。A1可被巯基乙醇解离为14,000和12,800的2个亚单位,A2可被解离为13,300和10.500的2个亚单位。A1、A2被解离后,抗凝血活性消失[7]。该蛇毒中还含有Aa-出血毒素Ⅰ、Ⅱ、和Ⅲ(Aa-hemorrhagin Ⅰ、Ⅱ、Ⅲ)。Aa-出血毒素Ⅰ和Ⅱ为酸性蛋白,Ⅲ为碱性蛋白,此三种出血毒素分子量相近,约为22,000[8]。该蛇毒中还含有三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分子量依次为22,704、21,000、22,760[9]。另外,该蛇毒中尚含出血毒素AaH-Ⅳ、其分子量为51,000的糖蛋白,己糖含量为4.4%[10]。五步蛇毒中还含有一种结构为焦谷氨酰(谷氨酰X2,天冬氨酰X2色氨酰)色氨酰的肽[11],鸟苷(Guanosine)及一种未知结构的肽[12],分子量为33,000±330的透明质酸酶[13],精氨酸酯酶[14]。毒液中还有胆碱酯酶、蛋白酶、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及磷脂酶A等酶,但与毒性没有联系[1]

银环蛇蛇毒中的α-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是一种神经毒,已分离提纯,分子量约为8000,为7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有5个双硫键[1]。β-环蛇毒素(β-Bungarotoxin)含有180个氨基酸,可能有10个双硫键,分子量约为21,800。凝胶电泳表明β-环蛇毒素由2个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8800和12,400,由一个双硫键相连[15]。银环蛇毒素中还含有毒素7、8、9A、11-14(Toxins7、8、9A、11-14)。α-环蛇毒素、毒素7和8为突触后箭毒样作用的神经毒素;β-环蛇毒素、毒素9A、11-14为突触前神经毒素。毒素7和8为较稳定碱性多肽,分子量约为8000道尔顿,毒素9A和14为单碱链,分子量约为14,000道尔顿。毒素11~13由分子量8,000和13,000的2个链通过一个双硫键共价相连组成[16]。银环蛇毒素亦含有2种α-型突触毒素(α-Type syraptictoxins)和5种β-型突触毒素(β-Type synaptic toxins)。α-型突触神经毒素分子量为7000~85000,N-端为异亮氨酸或蛋氨酸;β型突触神经毒素分子量为20,000~22,000,N端为天冬氨酸或天冬酰胺[17]。该蛇毒中还含有一个分子量约为21,000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由2个相同分子量的亚单位通过一个SS键共价相连[18]。另外,该蛇毒中还含有抗蛇毒素(Antivenin)[19]、心脏毒样蛋白(Cardiotoxin-like protein)[20]、K2-环蛇毒素和K3-环蛇毒素(K2-bungarotoxin、K3-bungarotoxin)[2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14。
[2] 药学杂志(日) 1977;97(5):507。
[3] 药学杂志(日) 1978;98(11):1523。
[4] 药学杂志(日) 1979;99(12):1161。
[5] 药学杂志(日) 1980;100(8):855。
[6] Toxicon 1984;22(3):451。
[7]药学杂志(日) 1980;100(8):811。
[8] Toxicon 1981;19(5):633。
[9] 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1983;13(4):529。
[10] 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1986;16(3):317。
[11] J Chin Biochem Soc 1973;2(2):33。
[12] J Chin Biochem Soc 1972;1(2):39。
[13] 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学报 1983;15(6):577。
[14] 药学杂志(日) 197898(7):832。
[15] J Neurobiol 1974;5(2):135。
[16] Report 1987;LBL-8422:266。
[17] Biochemistry 1977;16(26):5840。
[18] Biochem Biophys Acta 1978;533(2):383。
[19] Chin J Microbiol 1978;11(4):122。
[20] Toxicon 1982;20(4):753。
[21] Brain Res 1990;15(2):237。

上一篇:少花海桐
下一篇:梵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