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11:28:37作者:百科知识库
整理了李强演讲读后感(917字)、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863字)、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918字)、马燕日记读后感(946字)、知识改变命运读后感(907字)、大阅兵观后感—国庆60周年作文(894字)、《狐狸和乌鸦》的启示优秀作文(904字)、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900字)等900字左右的初三优秀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说句心里话,在之前我对诸如此类的演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类似的演讲大都在讲同一个道理,只是所讲的场合有所不同。但当李强老师演讲的精彩片段在播放时,我的心怦然而动。因为映入我眼中的是一位如此年轻的高级讲师。年纪轻轻、相貌平平的他却出语惊人、气势有佳、表情丰富、手势大方得体……看似平常的他却如此的不平凡。
作为单位的员工,既要做到归零、遵守学校的制度,还要做到学习、感恩……仔细想来,有时忙起来自己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凑到一块,忙得不知从何做起,想起来就觉得很烦躁,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可在听李强教授的演讲过程中,让我懂得了: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的道理。由此,我也想到了我自己。当听着孩子们嘈杂的吵闹声时,却想孩子们为什么这么不听话……遇到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习惯性的怨天尤人。听了李强教授的演讲,再想想自己这些消极的表现,确实很值得自己深思熟虑。现在我明白了,不管自己是在什么岗位,如果在遇到问题时只是不停的抱怨,在解决问题上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最终问题还要面对,结果自己也会工作地很辛苦。如果用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不仅能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当再出现某种消极的心态时,总是不停的暗示自己,我会努力地把这些当作一次学习经验的机会。因为工作中不只是业务上需要学习,还有好多地方值得学习。
李强教授的演讲是非常生动的演讲,是一个很切合实际的演讲,在聆听的过程中,李强教授的话总会与大家产生共鸣。虽然我们看得不是现场演讲,但他的情绪感染带动着每一位老师。每当李强教授和场上听众互动时,我们也自然而然地配合着,俨然自己就是场上的听众一般。李强教授像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我们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倦意。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像李强教授说得那样:“学习是一种习惯,学习总在不经意间攀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人,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会在未来的一天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会拉开距离。我更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人生将不会是偶然。
成语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如:《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又如: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
成语事半功倍: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意指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典故]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加上以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很久没有出现,以致人民长久处在暴政之中,他们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饿的人只求吃饱,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样。所以齐国若在此时施行仁政,将正应验孔子说的:“德行流传的速度,比驿马传达命令还快。”而人民心里喜悦的程度,会就像脱离两脚被绑住倒挂的困境一样。这和古时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後来“事半功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工作效率高。
前几天,我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穷、富时所表现出的态度,从而体现出了菲利普夫妇那种现实、自私、冷酷等的性格,使我颇有感触。
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就想,如果菲利普夫妇能把于勒当家人,在困难时去帮助他,去支持他,去鼓励他,而不是听到于勒有钱时就把于勒当救世主,看到于勒落魄时就当于勒瘟神一样避开,菲利普夫妇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吧!歌德说过“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
在今天的社会上,有些人比菲利普夫妇还现实、自私、冷酷。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离异的男人,他和女儿他父母一起生活,因生活的艰难压力,平时和父母的一些误会,有一天,他越想越不对劲,于是他和年幼的女儿合谋去逼他的父母喝农药。他气冲冲地跑到他父母的房间,对两老说了一翻不是人说的话他说:“父母呀,我过得好苦呀,你们其中一个把这瓶农药喝了好减轻我的负担。”年迈的父母因无力反抗最后他逼他父亲喝下了400ml的农药,他母亲想出去叫人救命,他却叫女儿把母亲拦着,直到他父亲在他眼前挣扎死去他才肯罢休。我看完报道后让我咬牙切齿,怒发冲寇,真想进电视里狠狠的打他一顿。他父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畜生,也不是一株植物,他怎么就不得了手呢?难道你就不知道你父母的那头白发,那双手上的老茧,那满脸的皱纹是为你而生的吗?父母辛辛把你拉扯大,为你奉献了一生,到头来就换来了你父女俩的冷血、自私。你的心是不是黑得连狗都不敢吃呢?不要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人连畜生都不如,畜生也是人类的榜样。
以前有个厨子,一天他煮鳝鱼,奇怪的是他每扔一条鳝鱼,到锅中的每条鳝鱼都会把肚子拱起来,这厨子就纳闷了,于是他又扔了一条鳝鱼下去结果还一样。当厨子把鳝鱼切开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鳝鱼肚里全是活生生的卵,厨子恍然大悟,原来鳝鱼是为保护里面的卵,宁把头尾煮烂也不让鱼卵受丝毫破坏。鳝鱼都懂爱,人有时怎么就那么冷血。
人世间没有比爱更珍贵。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为人着想少一点自私,世界将会更美好更温暖。
成语咬牙切齿:咬牙切齿[yǎo yá qiè chǐ],意指咬紧牙齿,表示非常悲痛愤恨。语或本《韩非子·守道》。[源]《韩非子·守道》人主离法失人,则危於伯夷不妄取,而不免於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典故]“切齿”的“切”是“密合”、“咬紧”的意思,所以与“咬牙”同义,因而组合成“咬牙切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样子。较早的文献只用“切齿”,《韩非子·守道》谈论保全国家的方法。韩非子认为,如果国家能够将法度确实建立,厚赏严刑,让人民有所依循,那麽“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意思是说将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宫殿享受豪华的生活,没有人会瞪着眼睛,咬紧牙齿,愤恨地想要倾覆他了。後来“切齿”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为“咬牙切齿”的成语,广为後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愤恨。
成语恍然大悟: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意指猛然醒悟过来。语本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源]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耕人垦田得古铁器曰盎,……隐隐有古篆九字带盎之腰。曲阜令不能辨,兖州有书生姓鲁,善八体书,子男召致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非今之所行者。惟某颇尝学之,是九字曰『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邑宰大奇其说,及以篆验则字势存焉,乃辇致於河东公之门。公以为麟经时物,得以为古矣,宝之犹锺、玦、郜鼎也。……独刘舍人蜕以为非当时之物,乃近世矫作也。公不悦曰:“果有说乎?”紫微曰:“某幼专邱明之书,齐侯小白諡曰桓公,九合诸侯,取威定霸,葵邱之会是第八盟。按礼经,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既葬然後反虞,既虞然後卒哭,卒哭然後定諡,则葵邱之会实在生前,不得以諡称之,此乃近世矫作也。”裴公恍然始悟,立命击碎,然後举爵尽欢而罢。[典故]“恍然大悟”原作“恍然始悟”。据唐人高彦休的《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载,唐时裴丞相好古物,当时在曲阜有一个农人在耕田时挖到一个叫“盎”(一种大腹敛口的盆)的古铁器,环腰隐约现出九个古篆。曲阜令无法辨识,就找了一个精通秦代八种书体的鲁姓书生来看。书生说:“这些字是大篆,不是现在通行的文字。这九个字是:『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曲阜令就将这件春秋时代的古物献给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视之为宝物。有一天,裴丞相设宴和门生聚会,大家围着看这件古宝,赞美之声此起彼落,只有刘蜕认为那不是古宝,而是近代的赝品。裴丞相很不高兴,要刘蜕说出理由。刘蜕说:“齐侯小白死後,諡号是“桓公”。他九合诸侯,完成霸业。葵邱之会是第八盟。当时齐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号称呼的。”裴丞相听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击碎,和门生们继续把酒言欢。“恍然大悟”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变而出,用来指猛然醒悟过来。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和敌人英勇斗争及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刻苦学习。“小萝卜头”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他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地尊敬老师。6岁时,敌人不让他学习,经过地下党的斗争,同意小萝卜头在监狱上课,没有笔、本,就用树枝做笔;许伯伯有棉花做了墨汁,监狱里的叔叔、阿姨们用草纸做了几个练习本,小萝卜头就是带着这些学习用品到黄显声的牢房里学习的。
读了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从小就失去了自由,他是多么渴望能够见到外面的世界啊!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看不见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看到的是皮鞭,血迹,手铐,脚铐,高墙,电网,革命者的勇敢、正直,敌人的凶狠、狡猾,小萝卜头从小就懂得爱与恨。想想我们过年放鞭炮、吃元宵,我从心里呼唤着他:“小萝卜头,快来呀,让我们一起过年放鞭炮,让我们一起吃元宵!”可是他没有回答我!我一直也不相信,那个勇敢的他已经死了,我感觉,他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可怜的小萝卜头呀,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
小萝卜头”上学用的是树枝做笔、草纸做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学习认真、刻苦,真令人钦佩!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得是钢笔、自动铅笔,学习条件这么好,就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读过这本书后,“小萝卜头”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应该好好的去珍惜,不能忘记苦难的昨天,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烈士们,不能忘记不怕敌人,敢于牺牲的“小萝卜头”;同时要学习小萝卜头那种在种种恶劣的情况下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出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成语令人钦佩:让人高度敬重。如: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在我们党和人民战胜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令人钦佩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如: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就是那些‘小晃’还有点江湖义气,有点令人钦佩的担事的勇气。”
成语面黄肌瘦: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如: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一折:“哥也,你这般面黄肌廋,怎生赢的人也。”又如:寻到厨房后面一间小屋,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回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马燕日记》。读完后,我觉得让我深有感触。如果让所有不想上学的孩子看,那些孩子一定会立刻珍惜现在的生活,会感到很幸运自己能上学。
这本书是一个贫困山区女孩子马燕写的日记。她所在的宁夏地区是长年干旱,经专家考察,那里不适宜人类居住。那里也非常贫穷,只有男孩子才能读书,因为女孩子长大都出嫁,那些知识就白学了。那里的女孩子为了给兄弟挣嫁妆,常常十五、六岁就出嫁了。
但是马燕不同,她曾经有两次辍学,可是她妈妈一定要让马燕读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法国《解放报》的记者韩石,发现了这个女孩的日记,并在法国出版,从此马燕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不仅能继续学习了,而且用源源不断的版税支撑起她的家,并用百分之二十五的版税资助失学女童。马燕成了村里同龄女童中唯一在读书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有机会上大学的人。
马燕就是这样,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写日记,把自己在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并发出一声声呼喊:我想读书。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真身在福中不知福!用马燕的生活和我们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每天生活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幸福的怀抱中,衣食无忧。马燕和她弟弟上学步行要四个小时,就连一元钱的车费都舍不得出。而我们每天上学都车接车送,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她们吃的饭可以说是差极了,因为她没有钱,菜都吃不起,有的时候连馒头都吃不上,经常饿得受不了。而我们呢,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做给我吃,我还挑肥拣瘦,动不动就下馆子吃肯德基、米线……马燕每周只有一块钱的零花钱,她都是把钱攒下来买笔和本。再看看我们,铅笔盒里的笔多得是,学习用品应有尽有。现在的同学们,拿着自己父母挣的血汗钱到处乱花,父母挣的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马燕从小到大都没喝过矿泉水,去挑一担水也要一个多小时呢,而我们,用矿泉水洗手、打水仗,有时没喝完就扔掉了。我们的学习条件更是优越,电脑、学习机几乎家家都有,可有的同学却不珍惜,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而我们这么幸福难道还不知足吗?
马燕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整个世界。马燕是幸运的,因为她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可是还有很多像马燕这样的女童上不起学,如果家庭比较富裕,就资助一下她们吧,也许你的一点爱心,将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成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如:《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又如:夜间,官军打通了由智亭山通往龙驹寨的大道,所以从天亮起就有军粮源源不断地从龙驹寨向西运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三章
自古以来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古人一向以读书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也依旧需要读书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没有知识,我们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盲人不能做任何事,只能无奈又卑微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许多人说有一个好的富有的家庭就能改变命运,而我说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改变,如果我们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就显而易见。钱财终有一天会用尽,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你才能不断的创造财富。贫穷也并不可怕,知识能改变命运,相信金子终会发亮。
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吗?这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是一个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子。在她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现在的社会虽然已经很发达了,但还是有无数的青少年放弃读书,放弃获取知识的机会。每每看到这样的人,我都会觉得很心痛。我不知道没有了知识,他们以后还能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没有了知识,这个人的一生该是多么乏味与枯燥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是知识改变了旧中国,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是知识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以韧性,是人民用知识建设了中国,塑造了中国蒸蒸日上的今天;是知识赋予了我们伟大复兴的动力。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这个社会,这个中国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我们需要更强大。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需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你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知识已经化为了一股力量,让你无往不胜。
什么都无法阻搜索挡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知识是什么?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诺思科特: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没有了知识,不吸取知识之光,我们的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没有了知识我们就像大海失去了活泼的鱼儿不再美丽;就像鲜花失去营养,不再让人为之心动……
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抓紧时间学习,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吧!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成语不屈不挠: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意指“不屈不挠”之“挠”,典源作“桡”。“桡”义同“挠”。“不屈不挠”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语本《荀子·法行》。[源]《荀子·法行》子贡问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武阳殷勤,辅导副君,既忠且谋,飨兹旧勳。高武守正,因用济身。述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典故]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在《荀子》书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门下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什麽君子重视玉而轻视珉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答道:“欸!赐啊,这是什麽话呢!君子怎麽会因为数量多就轻视,数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视玉石,是因为玉石可拿来比拟君子的品德。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就好像仁;坚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刚强不屈,就好像义;有棱角却不会割伤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断它也不会弯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显露於外,便是诚信;敲打玉石,声音清脆远扬,就像美好的言辞。所以即使珉有鲜艳的花纹,也比不上玉石的洁白明亮。这便是君子重视玉石的原因啊!”後来这里的“折而不桡”演变成“不屈不挠”这句成语,用来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
成语蒸蒸日上:蒸蒸日上[zhēng zhēng rì shàng],意指一天一天兴盛发展,形容事物不断地进步发展。语或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一三·世宗停止浙江乡会试》。[源]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一三·世宗停止浙江乡会试》雍正四年,世宗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诗文悖逆,风气恶薄,停止浙江士子乡会试。六年,经李卫、王国栋、王兰生等奏称:两浙人士,省愆悔过,士风丕变,谕准照旧应试。前後三年,浇漓尽革,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典故]“蒸蒸日上”的“蒸蒸”原作“烝烝”,见於《诗经·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是兴盛发展的意思。“蒸蒸日上”这句话则见用於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陈康祺(西元1840~?),清浙江鄞县人,字均堂。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後任江苏昭文知县。罢官後家居苏州,熟谙清代掌故。所着《郎潜纪闻》是一部取材丰富、内容广泛的史料笔记,为陈康祺利用公余闲暇时间写成,书中内容多辑录清代的轶事、风土民情,可补充正史的不足之处,对於研究清代的历史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在〈世宗停止浙江乡会试〉一节中,记述了雍正四年的时候,因为浙江人查嗣庭、汪景祺的诗文有悖逆朝廷之意,皇帝认为浙江一带民风恶劣,於是下令禁止浙江士人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这样的情形持续两年之後,李卫、王国栋、王兰生等人上奏表示:浙江一带的士子已经反省自己的过错,风气完全改变,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之中,请皇帝下诏让浙江士子恢复参加科举。原文中“蒸蒸日上”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不断地进步发展。
2009年10月1日,金秋的阳光洒满了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午10点,镶嵌着国徽的礼炮齐鸣50响,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60年光辉岁月,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着雄壮的国歌声,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上天空。接着,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乘坐敞篷检阅车出天安门,过金水桥,检阅受阅官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三军将士的回答,响彻云天。然后,分列式检阅开始!“八一”军旗引导着42个受阅方队,和着雄壮的乐曲,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17个徒步方队有苍山般凝重的陆军方队,有碧海般浩瀚的海军方队,有蓝天般壮美的空军,有烈火般亮丽的女民兵方队,有海洋迷彩渲染的海军陆战队方队,有天空迷彩勾画出的空降兵方队……17个徒步方队刚刚过去,25个机械化方队又向天安门广场开了过来。这是一支由4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组成的钢铁大军,有新式主战坦克、新型步兵战车、新型自行火炮、新式自行高炮、新式重型反坦克导弹、新式防空导弹、新式反舰导弹和新型地对地战略导弹。正当地面的浩荡铁流驶过金水桥畔的时候,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1架中国空军的远程轰炸机,率领着91架战机和25架直升机组织的空中大军接受检阅!观众的欢呼声、掌声和蓝天上战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广场沸腾了。想想以前,中国的军队十分落后,使得中国处处被别人欺辱:100年前,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马队,就在天安门前一队队走过,向中国人民炫耀武力;“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又轰开北京的城门,在天安门前耀武扬威……“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开国大阅兵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如今,“科技强军”已经成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高扬的主旋律,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香港和澳门也都回到祖国的怀抱。列强们在中国沿海架起几门炮,就可让一个民族屈服的历史,已经永远不复返了。秋色艳阳,万物成熟。发生在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的这场大阅兵,昭示着经过60年光辉历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迎来一个收获的新世纪。
成语耀武扬威: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如: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耀武扬威待怎么!”又如:共涛、吞珪船到岛边,耀武扬威,统兵上岸。童威、童猛谨守寨栅,不与交战。——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成语翻天覆地: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如:唐·刘商《胡茄十八拍》诗:“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又如:真象翻天覆地的变动就快要临头了。——沙汀《兽道》
《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讲的是一只乌鸦得到一块肉,正想好好享用时,却被狐狸用花言巧语迷惑了,使得正要到嘴的肉落入狐狸腹中。
我还曾听过这个故事的续集,写的依旧是有一天,乌鸦衔着一块肉,立在一棵树上,正想一口吞下时,狐狸又出现,它先采用了奉承战术,乌鸦却无动于衷,于是狐狸转了转眼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它破口大骂,骂得乌鸦无地自容,乌鸦才想还击,不料嘴一张,肉掉了下去,又进了狐狸肚中。
今天,我就为大家再讲一个《狐狸和乌鸦》的续集。
话说这一天,乌鸦不知从哪又拿得了一块肉,正悠然悠哉地飞到那棵它失去过好几次手的树上。那只老谋深算的狐狸又循着肉香跑来了。它看见乌鸦正把那块肉香四溢的香喷喷的肉放在一边,一口一口地吃进肚里。
于是它急忙娇滴滴地说:“乌鸦大哥,上次你唱的那首歌实在是太好听了,比那些歌星唱得都好听,您现在就唱首来听听吧!”
乌鸦像是没听见,仍一口一口地吞吃着。狐狸换了一副嘴脸,它破口大骂:“乌鸦你听着,你们全家都是王八蛋,是骗子、小人,你们卑鄙,无耻!”
乌鸦仍旧无动于衷。狐狸气急败坏地说:“你倒是说话呀,哑了!还是聋了!”
狐狸见此招没效,于是,它想出一个极坏的点子,它带着哭腔地跑到动物王国的最高领导狮王面前乱嚷:“大王,您可要为我做主呀!乌鸦它把我辛辛苦苦挣来的一块肉给抢走了!”
狮王听了,问狐狸:“真有此事?”
狐狸仍用它那带哭腔的声音回答说:“没错,它正在一棵树上享用呢!”
狮王命令让人去带乌鸦来审问。不一会儿,乌鸦就叼着一块肉来到王宫了。
狮王问:“乌鸦,狐狸控告你抢了它的肉,可有此事。”
乌鸦听了,不禁大怒,它对狮王说:“大王,这块肉是我儿子送给我的,狐狸见了,三番五次地想用花言巧语骗走,我没理它,它反倒恶人先告状,请大王明察。”
“对呀!上次狐狸还偷走了我的蛋呢!”孔雀恨恨地说。
“狐狸的坏点子最多!”山雀忿忿地说。
狐狸见势不妙,溜走了。
我讲的这个故事是希望大家记住:面对花言巧语,我们不要自满、骄傲。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们要能忍则忍,但也不要忍气吞声,实在忍无可忍也要奋起反抗。
成语老谋深算:老谋深算[lǎo móu shēn suàn],意指心思精密,计虑深远。语本《国语·晋语一》。後用於形容人精明老练,计虑深远。[源]《国语·晋语一》献公田,见翟柤之氛,归寑不寐。郤叔虎朝,公语之。对曰:“床笫之不安邪?抑骊姬之不存侧邪?”公辞焉。出遇士蒍,曰:“今夕君寑不寐,必为翟柤也。夫翟柤之君,好专利而不忌,其臣竞谄以求媚,其进者壅塞,其退者拒违。其上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纵君而无谏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餍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君若伐之,可克也。吾不言,子必言之。”士蒍以告,公悦,乃伐翟柤。郤叔虎将乘城,其徒曰:“弃政而役,非其任也。”郤叔虎曰:“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被羽先升,遂克之。[典故]“老谋深算”这句成语最早只有“老谋”的形式。记载春秋时各国历史的《国语》一书提到,晋献公想出兵攻打翟柤,但有一天去打猎时见到不详的预兆,回去晚上就睡不好觉。大夫郤叔虎入朝晋见,献公就向他倾诉夜不安眠,郤叔虎问他:“大王您睡不好是床有问题?还是爱姬不在身边?”晋献公看他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意,就让他退下。郤叔虎出来後遇到士蒍,对他说:“大王睡不好一定是为了讨伐翟柤的事,其实翟柤营私好利,手下的人都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致於忠臣无法出头,人民也不支持他,这样的国家要攻下来并不难,大王大可出兵攻打,一定会成功的。这些话我没说,但你一定会告诉大王吧!”士蒍就将郤叔虎的话禀告献公,献公听了很高兴,就出兵攻打翟柤。郤叔虎原本是行政官,现在却要带兵打这场仗,他的手下劝说:“丢下原有的职务去打仗,这不是您该做的吧!”郤叔虎回答说:“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意思是我既无精密的谋略,也无了不起的功勋,拿什麽贡献给君王呢?於是身先士卒,奋勇向战,终于打败了翟柤。“老谋”须经“深算”所以,後来“老谋深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以形容人精明老练,计虑深远。
成语三番五次:番:遍数。一再,多次。如: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又如: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快出去!我要关山门。’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你是否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着窗外,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你是否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胸怀信心,孤身一人想去外闯荡;你是否念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洁身自好,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看《中国诗词大会》,你会不自觉地来到这引人入胜的诗词空间里。
在《中国诗词大会》里,高手如云。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选手,莫过于陈更姐姐了。从第一季到第四季,她从未缺席。上台十几次,多次获得擂主。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她不是文科生,而是一名北大理科生。谁也无法想象,理科生出身的她竟然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以超强的实力行走在诗词之间,让质疑她的人对她有了新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敬佩,也让我更加的喜爱观看《中国诗词大会》。
对待诗词,有的同学说,诗词晦涩难懂,每到学习诗词的时候,都很难记住,因此也就懒得去记了。还有的同学说,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了,诗词的那一套东西已经很古老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学习古诗词,更不必去背诵。其实,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华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华诗词里流淌着我们民族的血液。高山虽难却仍可攀,有些诗词虽然难以理解,但我们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去背诵,进而沉淀为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
在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后,每当想起那些与我年龄相仿选手在台上的精彩表现时,我总是自叹不如。同时,我也惊叹于那些年龄很小的选手们的诗词储备量如此之多,仿佛他们天生就是为诗词而来,早已把诗词融入血脉之中。“唐诗,宋词,元曲”就如他们天生的烙印。而我,几乎能背的古诗都是教材中的,长时间都在脑中无趣地游动直到考试的到来。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背诵更多的古诗词,有机会,我也尝试去朗诵一下。
此刻,在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声音:“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谁道,踏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听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赏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吟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们徜徉在诗意的四季里,尽情领略这美妙的风景。
成语同流合污:同流合污[tóng liú hé wū],意指随世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後多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源]《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於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典故]“同流合污”原是指随世浮沉,依从环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尽心下》中记载,孟子教万章孔子的思想,说孔子非常讨厌“乡原”,“原”又作“愿”,“乡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实,善於讨人欢喜之人。万章不懂,就问孟子说:“如果一乡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为什麽孔子认为他是德之贼呢?”孟子回答:“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意思即是乡愿并非没有缺点的好人,而是他们善於伪装,讨好众人。看似老实忠厚,其实并非如此,因此为“德之贼”。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两句就是指乡愿懂得顺从环境潮流,迎合众人。後来这两句合并截取出“同流合污”这句成语,从典源中随世浮沉之意,引申用来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
成语一片冰心: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如:且请息怒。岂不知大人一片冰心,但行李往来,用犒从者,亦属交际常情。——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东莱郡暮夜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