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老师》读后感5篇11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11:24:22作者:百科知识库

《老师》读后感5篇1100字

搜集整理了读《老师》有感、不抱怨的老师读后感(1113字)、老师的眼睛读后感(1120字)、观老师好有感(1122字)、对老师的读后感(1125字)、读《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有感(1133字)等1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不抱怨的老师读后感_1113字

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在当下已经不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进取心、爱心、健康心、责任心。很多时候,不是能否胜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产生认同和对生活、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态度问题。

做不抱怨的教师首先要心理阳光。为了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而后去照亮别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做不抱怨的教师就要有爱。教师工作是充满爱的事业,这种爱包括自爱与爱人两个方面。所谓自爱,是指从爱护教育者的名誉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从而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成为可敬可爱的人。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做不抱怨的教师就要对教师职业投入满腔热忱。只有热衷于一件事,才能全身心地为之付出努力。教师也是一样,只有对教师职业投入积极的情感,才能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来经营,才能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对教师职业投入积极的感情就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没有这种默默坚守的伟大,便不会得到社会及民众的认可,所以说,作为教师就应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热爱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挖掘教育的乐趣所在,长久坚持,便会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快乐。

做不抱怨的教师就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不抱怨和正能量尤为重要。

成语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如: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又如: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李渔《怜香伴·蹴居》

成语以身作则: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意指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语本《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源]《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於此。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踰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典故]据《後汉书·卷四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五伦》载,第五伦,东汉时人,字伯鱼,祖先是战国时代齐国的田氏。西汉初年,许多田氏族人共同迁徙,之後便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少年即有耿介之风,为人好义,其後为官时,一面表现出刚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体恤民情。章帝时,第五伦官任三公之位,见到许多官吏庸禄而苛刻,於是上疏给皇帝,痛斥这些官员只知用严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为以作为人民表率。他引《论语》中“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人民便不会听从其所下之号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为来教化人,受教者将心悦诚服;若只以言语来训诫人,则容易引发众人的议论。後来“以身作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以自身行为作为他人的榜样。

老师的眼睛读后感_1120字

读了《老师的眼睛》这篇散文,被作者朴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深深地震撼了。

文中描写了三位老师的眼睛:一位是作者(汤素兰)高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姜桂馥,姜老师的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看着他的眼睛,让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位是高中的物理老师,他的眼神像一把冰冷的刀子,那道冰冷的眼神割断了作者对物理的兴趣。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来中国做访问学者,只在中国待一年,教博士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美国教师sally。她的眼睛有一种魔力,只要你看着它,你就会相信,哪怕sally只教你一周,甚至一天,她都会尽她所能帮助你。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让我记忆犹新,无比感慨:当sally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你会忘记她的身材,忘记她来自一个陌生的世界,忘记她的语言和你完全不同。sally的眼睛闪着亲切、友善、智慧而圣洁的光,她的眼睛有一种魔力,让你觉得她时刻准备着帮助你。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著作者对sally眼睛的描写,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两双令我难以忘怀的眼睛:一双是班主任常老师的眼睛,一双是妈妈的眼睛。

常老师的眼睛明亮、坚毅、有神,它能穿透我的思想,洞察我的心灵。记得三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由于沉迷于电子游戏,本就内向的我,更加沉默了,上课不爱发言,成绩也直线下降。后来老师发现了,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心,询问我成绩下降的原因。可我却一言不发,眼泪“唰唰”地往下流。老师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不经意间,我看到了老师的眼睛,她的眼里充满了希望、期待与鼓励。走出办公室后,老师的眼神一直浮现在我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走出困境,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男孩。此后,我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这一切,与常老师的那个眼神息息相关。有时我会想,如果当时常老师对我的眼神是失望的,结果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追溯童年,伴我健康成长的还有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睛充满了严厉和慈爱。幼年的我,脑子里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次,我和邻家小孩想做一顿鸡蛋美味大餐。于是,我们就分别从家里拿了一些鸡蛋,捣碎了放在丢弃的烂盆里,再加入一些泥沙,混合搅拌。我们玩的可开心了,用“美味大餐”你涂我一下,我抹你一下,弄得满身都是。玩累了,我们各自回家去了。一到家,妈妈就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问:“你是不是把家里的鸡蛋拿去玩了?”我说:“没有。”一抬头,我发现妈妈的眼神变了,是那么的严厉,从妈妈的眼神中我知道,妈妈已经知道了真相。在妈妈严厉的眼神下,我再也没有勇气撒谎了,我把真相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骂我,而是用慈爱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做得好,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此后,每当我做错事,想要撒谎时,眼前就浮现出妈妈严厉而又慈爱的眼神,就没有勇气撒谎了。

成语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又如:只见她一言不发,回手拔出那把刀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成语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延君寿《老生常谈》:“造古人五七古诗若干首,读万遍或数万遍,熟其音节气味,心解神悟,久久觉得……我之形神与古人之气脉息息相关。”又如:无线电网繁密而敏捷,世界的每一角落息息相关,真是个“天下一家”。——朱自清《三记报章文学》

观老师好有感_1122字

他,守着三尺讲台,任凭粉笔的烟尘,吹白耳鬓的黑发;他,守着青灯如豆,任凭岁月的利刃,在眼前划下沟壑。

编织的蝴蝶翩跹,拉开了记忆的长卷。

苗宛秋,南宿一中一名普通的教师。1985年9月推着学校奖励的自行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校园,接受来自旁人羡慕的目光。作为三班的班主任,他的硕固与不懂变通使三班的同学愤愤不平,人送外号“苗霸天”。他,一生勤勤恳恳、善良朴实,专心地做着与教育事业相关的工作。一生养育桃李天下,换来声声“老师好”。

苗老师,走进了三班,成为了三班的班主任,一开始与学生的关系冰火不容,学生怎知这位古板的老师竟然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他,可谓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中最高洁的那个。每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却没有一套房子。因为他不巴结别人,他也不愿去巴结他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那块柔软的地方,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

他,可谓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中最无私的那个。家境贫寒,但并不随波逐流。邻居教师为了补贴家用,给学生补课收费。他无偿补课,只是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负青春。

他的青春也曾有过遗憾,但他还是笑着面对生活。

1965年,他的高考成绩全县第一,如愿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但由于家中的成分高,被迫取消了录取的资格。最后考了师范,做了教师。

他是个可爱可敬的人。帮助关婷婷成长,教会洛小乙做人……刘昊生病,家中有困难,主动关怀,并送去了自己几个月的工资,这位学生才得以去县城进行更好的治疗;高考前夕,给每位学生一块巧克力。小小的心意,既是对他们高考的鼓励,又是对他们努力的嘉奖。

他是个可畏可佩的人。初到三班雷厉风行,办事果断,威力震慑了三班全体同学。因此,学生与他格格不入,经常打他的自行车的主意。洛小乙爷爷生病住院,毫不犹豫地骑自己的自行车载着洛小乙去医院,最后自行车丢了,也只是摆摆手“这下,你们就不会再为难我的自行车了。”

三年来,苗老师早已是三班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是他,铸就了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是他,包容了这群慢慢长大的孩子。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

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黑板留下的遒劲有力的字,似乎可以看见苗老师一笔一划写的背影。他的不告而别,也许是出于他心底的自责。

编织的蝴蝶停留,合上了记忆的长卷。

现在的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再过一个月,便脱离这个相守两年的温暖的集体,加入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新集体。但不说再见,感谢您,可亲可敬的老师们!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愿以后的路上,再遇老师,再说声“老师好”。

三班的故事结束了,但属于我们的还在继续……

成语雷厉风行: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如: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又如:今天调卷,明天提人,颇觉雷厉风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成语天涯海角: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意指“天涯海角”之“海”,典源作“地”。形容偏僻或相距遥远的地方。语或本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源]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据《文苑英华·卷六八二·边防上》引)年号武平,国即清晏,君之闻此,宁不欣跃。但昔缘王事,游践贵乡,日想山川,依然旧识。吾既忝荷朝私,位逾台衮,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图。故乡如此,诚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载,化被无垠,浮海穷山,罔不咸格,投竿负鼎,驰步苍龙,崖穴丘园,争趋金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恋本乡,不能游宦,门中子弟,望遣来仪,当为申闻。[典故]“天涯海角”原作“天涯地角”。徐陵是南北朝有名的文人,自幼聪颖好学,八岁能诗文,十二岁熟诵《老子》、《庄子》。他本是梁朝官员,出使东魏时被扣留,後又被齐扣留,前後达六年之久。直到西魏攻陷江陵,齐和梁恢复邦交,徐陵才得以返梁。不久,陈霸先代梁自立,号陈武帝,徐陵遂仕於陈,位至太子少傅、左光禄大夫。徐陵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为宫体诗和骈文。当时国家的重要诏告文书,也多由徐陵起草,〈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南方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些地区自秦、汉、三国以来,虽陆续设立郡县,但与北方仍少融合。直到东晋,因为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民族才扩大和北方汉族的接触及融合。梁朝末年,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被称为“酋豪”或“洞主”,陈武帝在梁末时历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等职,久居岭南,与这些少数民族的领袖多有联系。所以陈武帝还在梁朝为相时,为巩固在南方的统治权利,便命徐陵代为致书,邀请这些酋豪洞主及其子弟,到建康当官或做客,同时做为人质。徐陵在文中先写如今天下无事,自己(陈霸先)位居相位,备极尊荣,追想故人,只可惜一在天涯,一在地角,相隔遥远,思念却不得见,因此盼故人或其子弟能来朝中游宦做客。後来“天涯海角”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偏僻或相距遥远的地方。

对老师的读后感_1125字

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着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本书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意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提出的“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这是一个既普通又真实的故事:课间休息,一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李老师指了指角落里的书柜,让学生自己拿。学生拿了杯子后向老师说声“谢谢”。而李老师阐述了当自己在教室里向学生借红笔时,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地拿笔,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笔伸向我们,有的甚至跑到面前给我们。我们往深处想,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要亲自把杯子递给他或者接好水呢?从李镇西老师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我想到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次学生要向我们借东西时,都要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能把XX借给我吗?”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会借走。而当我们向学生借东西时,有时候会在拿的时候直接说“我用一下”,或者什么都不说直接拿走,根本没有给学生同意或者拒绝的机会。基础教育界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就是老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相等的。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经验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爱每一位学生的心。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而我们的老师做到的往往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爱,那对外班的、其他年级的、外校的学生的爱,我们做到了吗?会不会像李老师所说的为了自己班的学生而对其他班学生唾骂或动手呢?如果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

李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会不断努力的。

成语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又如:可是总没有这位先生的讲说那样一句句深入人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成语小心翼翼: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意指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语出《诗经·大雅·大明》。[源]《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典故]《诗经》是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文学诗歌总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颂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谨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来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许多的福禄。行动举止中,不违背应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显,四方的诸侯国都来归附。典源又见《诗经·大雅·烝民》。内容则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谨,效法古训,具有良好的仪容风度。因此天子赋予他重责大任,颁布命令於四方。後来诗中的“小心翼翼”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

读《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有感_1133字

文/耿佃标

真正通读释修振老师的作品《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还是在它的实体书出版之后。说实话,虽说我的年纪比释修振老师还要大一些,他也总是很真诚地一口一个‘标哥’地叫着,但说到文学修养和底蕴,我却是自问难以望其项背的。别的不说,只就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和对于纯文学追求的执着而言,他的那种真文人的纯粹和率真,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就显得非常另类,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或许在每一个人的心目当中,都会有一个或隐约或清晰的心灵栖息地,那其实就是我们的灵魂一直追求的一处圣地:那里有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兼济天下的完美乌托邦。不管我们被命运和欲望所挟持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都不得不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为它留下一处沃土,就像一簇盛开的曼陀罗,虽然花叶两不见,但盛开了就已是永恒,因为那才是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事实上,世事纷纭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远离:远离真实、远离梦想、远离自我;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迷失:迷失了本真、迷失了追求、迷失了曾经的纯粹。然而,当我们被裹挟着远离和迷失的时候,渐行渐远中,我们又总会时时回头,遥望和怀念那个初始的自己,于是脚下的印记逐渐走成了两行:一行是属于灵魂的,他逐渐走成了一个圆,他在回归;一行是属于欲望的,他走的是一条不变的直线,他在远离。

我记得释老师的这部书,刚开始的时候书名是叫《地狱天堂》,我相信他之所以取这样一个书名,应该就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触:我们从自以为是地狱的起点出发,历经磨难、跌跌撞撞地在苦难中前行、在夹缝中求生,我们无所畏惧、我们一去不回,为的,就是能够到达彼岸——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或者说是我们所一直渴望的一种完美的灵魂存在状态。然而当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带着遍体的伤痕推开了那扇门的时候,却突然间发现,原来我们只顾着前行,却早已将灵魂遗失在了原地。于是我们再次回头遥望:隔岸的曼陀罗早已在我们前行不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盛开,而此岸,那一片灿若云锦的绚丽却早已零落成泥,回首处,原来我们的来处,才是真正的天堂!

都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之中,都寄存了作者的灵魂,而关于这一点我是从来都深信不疑的。我们之所以会被这部书里边那些鲜活的生命所感动,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其实就是生活在另一个时空坐标下的释修振,他很真实,也很纯粹,他只是想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成就——不分对象不分高低贵贱,他只是想成就而已。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所描述的,正是释老师心灵中真正的净土、灵魂的永驻之地。

他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朝圣或是回归,但这条朝圣之路注定是孤独的也是漫长的更是崎岖难行的,或许他累了,也或许必定是累了,于是他将心灵的十字架成书,留给了过往的自己和——一个逝去的时代。

成语自以为是:自以为是[zì yǐ wéi shì],意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出《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典故]“自以为是”即自认为是,指自我主观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为什麽被大家公认是忠厚老实的人,孔子认为是伤害道德的贼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你举不出他哪里不对,即使觉得他可恶,却无从攻击起。随世浮沉,平时看起来忠厚老实、行为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但在他的主观意识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样的人看似有德,本质上却是无德,所以说是伤害道德的贼。”後来“自以为是”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成语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又如:全县只考上你一个,无论如何是凤毛麟角。——梁斌《红旗谱》二十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老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