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11:14:59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整理了夜莺的歌声读后感(1069字)、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优秀作文(1101字)、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132字)、不可代替的动物同伴—读《班级宠物一家亲》有感(1073字)、武松打虎读后感(1085字)、三国读后感(1121字)、城南旧事读后感(1074字)、《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121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中一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夜莺的歌声》读完之后,有点让人忍俊不禁,有种黑色的幽默。文中那个小夜莺太勇敢了,就像一只暴风雨中的夜莺在勇敢地熬叫,他是抗争在最残酷的暴风雨中——战争
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了全世界,到处都有战火,在苏联这片废墟上,印满了德国兵的脚印,他们在苏联的国土上横冲直撞,可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败在一个小孩的手里!“夜莺”是一个男孩,他能吹出和真夜莺一样的声音,所以他没有名字只是用“夜莺”来称呼他!在文中,他是勇敢的孩子,有张飞一样的勇猛,有喝退曹军的干劲,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毫不畏惧,还能那么镇静,让人为他的勇气喝彩!他也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他用自己儿童的天真麻痹了比他年长好几十岁的敌人,巧妙地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埋伏区,用夜莺的歌声报告鬼子人数,用杜鹃的声音报告机关枪的数目,在这场战争中他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他可以说就没有这场战役的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也许他就是偶然碰到的,是一次侥幸的成功,不足以让人佩服,可是阅读全文,你会发现,他根本就是一个在战争中长大的儿童,他就是一个战士,他的年龄小,但他的行动却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作为一个情报员,总是在河边守候敌人,和游击队员配合把敌人引入埋伏,他的夜莺的歌声是他的技能,靠它能很好地传递信息,这也许很多人感觉自己可以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敢于到敌人身边去实施呢?小夜莺敢!他去了,而且让敌人一点也不起疑心,他利用自己年龄的优势,不停地给敌人制造假象,让敌人信以为真,最后还可以全身而退,他的表现实在让人由衷的喝彩。
无独有偶!很多儿童和他一样,是战争中的“夜莺”,他们不一定,是只担当引敌人进圈套的角色,很多人他们和大人一样,是一个一战线的战士!例如雨来、张嘎等等。这样的儿童很多,他们在战火中成长,他们多了一份比成年人更多的成熟和稳重,这是战争赋予他们,战争虽然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可是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他们的性格,所以他们才能这么早的成熟!看看今天和平时代的我们儿童,他们就真的变成了温室的花朵,不经历风雨,被呵护得无微不至,是这样的幼苗坚强还是“夜莺”他们坚强呢?答案不说自明!看看周围的儿童,多少人还是那么胆小,离开了父母不行,自理能力很差更何谈什么智慧?学习就像是任务,怎么学也是门外汉,他们与夜莺相差多少距离,他们和夜莺一比显得多么幼小?
的确!战争不是我们需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夜莺的勇敢和睿智,我们希望他能在和平年代的祖国的花朵身上绽放光彩,希望出现更多和平年代的“夜莺”!他们是聪明的,机智的学习生活,创造着财富!为祖国填上亮丽的一笔!
成语无独有偶: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如:清·壮者《扫迷帚》第十三回:“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又如:先生与这位老夫子,可称无独有偶。——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成语横冲直撞:乱冲乱撞,蛮横无理。如:明·李贽《续焚书·与友人论文》:“凡作文皆从外边攻进里去,我谓文章就时而攻打出来,就他城池,食他粮草,统率他兵马,直冲横撞,搅得他粉碎,故不费一毫气力而自然有余也。”又如:只见三妖全身甲胄,横冲直撞,左右厮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六回
不朽的传奇——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初一(七)班李嘉欣
喜欢鲁滨孙很久了,初识他时我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刚听了他的故事,可能是这其中的一份离奇情节牵引了我心中好奇的细线,牵出了一个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美丽梦想。
这个假期,当阅读的风潮将整个书店席卷,各式各样的小说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时,13岁的我却无视地穿过,走向一处寂静的角落,那里,停泊着我长久以来的梦。我轻轻抚摸着它淡色的封面,仿佛感受着一颗坚毅的心。
读后,我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是作家笛福受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写成的。主要是讲一个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一心要遨游四海,了解世界,终于不听父亲的劝告离家去做船员。在一次非洲之旅中突遇风暴,他只身一人漂流到无人荒岛上得救了。从此,他自力更生,不畏艰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搭救了一个土人,直到第28年因救了一个船长才回到英国生活……整个故事曲折离奇,惊险万分,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鲁滨孙虽然没有关羽刮骨疗毒的豪迈,也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更没有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但他却是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热爱劳动于一体的化身,是我心中不朽的传奇,永远的英雄。
突想起温斯顿曾说过:“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这不正是鲁滨孙在身陷险境中的体现吗?在遇上危险和困难时,他总是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地思考该怎样去做,从没想过要放弃,而这种精神不就是我所缺少的吗?在困难面前,软弱的我只会变得更加无能,丝毫没有反抗之意,只懂得不停的哭泣,任凭上天的决择,但在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清醒了,其实困难与险境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对困难的恐惧,我们要将困难看作自己的仇人,立志要打垮他,即使第一次失败了也不必气馁,把失败化作动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将困难解决掉的,再大的险境也终有一天会化险为夷。
一往无前,愈挫愈勇,是勇敢的写照。在险境面前软弱也许不是一种罪,但既然我们能坚强又何必哭泣呢?懦弱的人们啊!站起来吧!正如《鲁滨孙漂流记》那样,虽然我们身处荒岛,但远方却是一艘英国大轮船,可是,伸往船方向的路却满铺荆棘,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幸福美满的生活必然属于我们,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莲,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严寒的勇气”,我闭上眼,在宁静的夜里,用一颗顽强的心与鲁滨孙对话,我感受到了雄壮的歌声在耳边回响不绝,不朽的传奇――《鲁滨孙漂流记》。
成语镇定自若: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如: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又如:他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窗外的雨纷纷飘落,那是蓝天贮蓄已久的烦恼,一颗挨着一颗沿着房檐倾落,为乌云解着忧愁,也拨动我的思绪。我想起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小康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喜爱绘画,向往大自然。然而,即使拥有富裕的家庭与浓厚的兴趣,维特依然还是有千愁万绪。
雨渐渐大了,天空一声作响,刹那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开了水阀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维特长大以后,看透了各个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也看透了现实世界的迂腐。他深深爱上绿蒂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美妙感,更带着一种想将现实社会的苦闷愁绪寄托到爱情上的微妙感。但是绿蒂已经订了婚约,她的忠诚使她无法背叛她的未婚夫。维特就在这段感情中不断挣扎,然而就算他逃离了那个地方,也还是逃离不了他脑海中那段深深的恋情。正如维特有对改变现状的深深渴望,但还是逃脱不了这密密麻麻如蜘蛛网状般缠绕的愁绪。
维特的愁绪倘若源自绿蒂,那么是否维特将绿蒂遗忘便可解忧消愁?人们偶尔会为了消减孤独感而找寻心灵伴侣,以求心灵上的慰藉。维特这个有自我思想的人,也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知音难求的孤独感。他深切渴望大自然,在他的眼中大自然有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吸引力。绿蒂的一举一动都透出一种天真单纯的少女本色。当维特遇到绿蒂时,他便不可自拔了。维特就像一个陷入噩梦的人,虽然潜意识里他拼命地想清醒过来,但是社会的压力让他无法触碰。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却已不似之前那般猛烈。维特的结局是悲哀的,他最后选择了死亡去抹掉他生存时的万千烦恼。生活中的痛苦与绝望,爱情中的爱而不得,使维特选择了用自杀去无声的反抗,去控诉社会中青少年所受到的压迫与无奈,去反对现实世界中的所谓贵族的自大腐败。
雨停了,蓝天的千愁万绪已然消失,少年维特的故事也结束了,但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我思绪中的涌动却未因此而结束。当习爷爷读这本书的时候,他在思忖什么,他会思忖什么?身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聆听习爷爷的精彩讲话,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像维特一样有理想,但是我们又与维特不一样。我们热爱生命,也热爱身处的社会。
我想倘若我是维特,我会以另一种方式去生存,另一种方式去解忧。倘若在爱情中爱而不得,我愿意献上至诚的祝福;倘若周遭的环境污秽到无法改变,我愿意像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倘若遇到坚不可摧的困难,我愿意享受失败后的成长。
岁月漫长,在成长道路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恰如维特,也似你我。但是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学习中,抑或生活上,即使身处寒冬,我也依然会使艳阳装满心田。我笃信每一条路总有出口,每一盏灯总有光亮。愿雨落不是愁,愿维特勿自扰,也愿少年勿自扰。
成语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又如:今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
成语出污泥而不染: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如: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如: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在我们看来,这些小动物不仅仅是宠物,它们就是我们的同伴。它们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当我们有烦恼或者喜悦时,都可以向它们诉说,它们从不厌烦”这是我读了《班级宠物一家亲》这本书后最深的感悟。
班里流行养Q宠,可是,真正养了宠物的却没几个。“小燕子”李彦宽的妈妈买了一只小斑点狗,可却告诉他是送给表妹的礼物。与此同时,班里新来的老师鼓励大家养宠物,开博客。霎时间,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宠物。李彦宽一方面舍不得小狗给送出去,另一方面和大家一起,深深感受到了有动物陪伴的幸福和充实的快乐!
每一个人都值得养一条宠物,这是我第一时间蹦出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宠物可以在你孤单时第一时间陪伴你。它们不管你是丑是美,学习是好是坏,性格怎样,只要你对它好,它就会认定你是它一辈子的主人,永远对你忠诚。它会听你诉说所有的喜怒哀乐,从来就没有在你说到一半时忽然打断你,一声不吭的离开。宠物会默默的聆听,仿佛它可以听得懂你说的话。
有些大人不给孩子养宠物,的确,它们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很让人讨厌,而且,有些人认为养宠物影响学习。但是,动物永远吗是孩子最忠实的玩伴,它可以让那些多愁善感的成熟孩子找回童年时的最纯真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忠实的“小伙伴”:在我9岁生日时,外公送了我一只小狗,它十分可爱,只要我给它好吃的,它就会“汪汪”的叫,好像在谢谢我一样。要是我无意中拿了它最爱吃的东西,它就会屁颠屁颠地跟着我,好像在说:“主人主人,快把好吃的还给我,好不好嘛?”真是太可爱了;我爷爷是一个十分喜欢动物的人,我去年回老家,发现爷爷在家又多养了几只小动物,我爷爷什么都爱养:蛇、蜘蛛、白兔、猫猫狗狗……可以说爷爷什么都养!他也经常与它们玩。有时,他在街上也会遇到一些动物,他总是二话不说,把它们抱回家,给小动物安个小家,真是太热爱小动物了!除了有爱护动物的,还有虐待小动物的,就像有些人去抓那些野生动物来买,甚至有抓捕国家保护动物的,还有在野外猎杀动物的。如:在20世纪50年代,华南虎被人类疯狂的猎杀,现在,人类就再也没有发现过野生的华南虎;在非洲的一头“象王”被德国人花了38万购买猎杀工具所杀害,刷新了近30年来的记录……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之间是不能分开的,就像书中的李彦宽和牛牛一样,一定要真心相处,要好好对待小动物。如果没有了那些小动物,人类将活不下去;如果没有了人类,相反,动物也会活不下去。这就是一种生态平衡的关系。如果人类继续屠杀动物,我们也会活不下去的。从中,也可以知道:动物朋友是什么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成语多愁善感: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如: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又如:过去,我多愁善感,看什么都没有意思;父母对我不好,引起我对世界上一切都憎恨。——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
成语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如:唐·陆龟蒙《自遣诗》:“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又如:那还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狷介的、忧郁的、多情善感的青年女郎。——茅盾《子夜》
《水浒传》这本小说是明代作家——施耐庵的作品。我读了其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段深受感动。
它主要讲的是武松来到一家酒店,见门前挂着的旗子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五个大字,便进去喝酒。武松觉得店内的酒香醉人,便连喝了三碗,又让店家上酒。岂料店家竟不卖了。店主说:“这酒很厉害,超过三碗必醉,就过不了前面的山岗了。”武松执意要喝,店主没办法只好给他倒上。武松痛痛快快地先后喝了十八碗,就出了店门。店主忙追上武松说道:“景阳冈有猛虎,天黑后不能上去。”武松说:“就是有虎,我也不怕。”武松走到半山腰,见一座破庙前贴着一张官府的告示,这才知店主的话不假。想回去又怕店主笑话,武松只好硬着头皮往上走。
武松走进一片树林,天色已晚,酒劲儿开始发作,他就在一块青石上躺了下来。这时忽然起了一阵狂风,唰地从树后跳出一只猛虎。武松将身子一闪,老虎再往后一掀,将尾巴一扫,都被武松躲过。原来这一扑、一掀。一扫是老虎的看家本事,三样都落了空,老虎的气势大减。武松趁机抓住老虎的顶花皮提起哨棒便打,谁知打在树上,少棒断成两截。老虎见状,有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按住虎头,提拳就打。老虎疼得大声咆哮,在地上抛出一个坑。武松不敢放松,又在虎头上打了几十拳,老虎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吴淞敬佩无比,只觉得他太勇敢了。108位好汉,他们有勇有谋,不怕畏惧,聪明过人,我十分敬佩他们,我相信我会变得更加勇敢!以后再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向武松那样,勇敢的去面对。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也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作者施耐庵以鲜明的爱憎感情,描绘了惊心动魄的农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我最欣赏嫉恶如仇的江湖行者武松。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人称二郎。他“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在景阳冈,武松遇到一只吊睛白额大虎,他临危不惧,一把抓住大虎的头按下黄坑里,然后用左手紧紧揪住虎的顶花皮,右手握成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猛打六七十下,直到大虎气绝。景阳冈打虎这一壮举,显示了武松无比神威的英雄气概。
武松是《水浒传》中杰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恶势力的理想。我要学习武松那种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拦路虎”,要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成语硬着头皮: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如:曾朴《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难相处,只好硬着头皮,老着脸子,追踪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旧的殷勤伺候。”又如:他硬着头皮去见老板。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但是他不会用人,挥泪斩马谡,大意失荆州,这都是蜀魏战争中最重要的几个点,但是都因为主将的大意而失去战机。想大意失荆州之时,蜀国已经打的逼曹操迁都,胜利近在眼前,然而身在荆州的关羽将烽火台上的人撤下,让吴国有了可趁之机。刘关张三人都在当时死去。八百里火烧连营,蜀兵丧尽。身为君主的刘备为了兄弟报仇将大势舍去,这就是所谓的兄弟情义,然后最终的蜀汉失败就是为了小义而丧失大义,如若当时将魏国歼灭。吴国迟早是囊中之物。身为一名君主当是以人为本。
但是三国演义也不是全部属实,像周瑜羽扇纶巾,英俊潇洒,他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小气,素有“美周郎”之称。他在赤壁败退百万曹军,官拜都督。
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有句话能印证他“宁我负天下人,休见天下人负我。”这是他当时误杀了在他最困难时帮助他的亲友所说。换位思考,如果我当时杀了,我良心必将不安,忏悔一身。身为奸雄的曹操,他只能让错继续错下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身为帝王必须要舍去自身情感,方能成大事,三国演义留下的尽是遗憾……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又如: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的缘故。——秦牧《虾趣》
文淇要去复印他的寒假作业,我和他一起去。复印店在“易初莲花”的旁边,我们去的时候坐的是免费交通车,回来时步行。在路上,我向文淇谈起了读《城南旧事》的体会。
文淇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读《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恰好从珠妈的博文里看到,珠珠在寒假里读的第一批书中,也有这本书。珠妈特别说,这本书她看了好几遍,写得太好了。
我以前对这本书知道得不多,只知道有一部同名的电影,里面的主题歌是“离别歌”,歌词是用的李叔同早年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电影我没有看过,我是从看“钱学森书信展”中知道的。钱老说,当他看这部电影听这首“长亭外,古道边……”时,泪如泉涌。说明电影和歌都很感人。
书的作者写了她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经历,一共有六个故事。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从一个小女孩的口中讲述出来,十分自然,十分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和那些描写英雄人物的作品相比,书中的主人公可说是最下层的人了,疯子、小偷、奶妈、妓女,他们都是些被人看不起的人。作者通过和他(她)们接触,和他们交朋友,满怀深情地展示了他们心灵中美的一面,赞美了他们的真诚和善良。我们在阅读时,除了同情和喜欢他们而外,也让人思考造成他们悲剧的社会原因。“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读完此书,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我也有奶妈,听大人说,她是我8个月大的时候来的。8个月大的孩子,还不会爬啊。那时,我母亲缺奶,而奶妈也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但丢了(乡下人把小孩死了说成是丢了,在心里就少了一些悲痛)。因为家穷,她就做了奶妈。奶妈姓简名正荣,丈夫不务正业,种不来庄稼,不爱劳动,没有别的手艺,喜欢在外游荡,所以他们是农村中最穷的人,和书中的宋妈有些相似。我看不起她的男人,但他男人每年都要在我们家住一段时间,母亲还专门留给他一间房子。当我会说话了,我就和她的小孩一样称她叫“伯伯”,直到我快9岁,奶妈才离开我们家。我是喝了奶妈的奶才长大的奶妈的孩子,16岁那年,我学了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有一次,我去看望奶妈时,向她背诵这首诗,她听得很入神。我想,天底下的奶妈,大抵都是这样的。直到现在,这首诗还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旧事”,但我们没有《城南旧事》作者那种深邃的境界,也没有作者那种出色的表达能力,所以写不出像《城南旧事》这样感人的作品。不过,我倒觉得,“此情可待成追忆”,许多逝去的旧事,还是值得我们去留念的。笔虽拙,不忘写。这便是我常常在博客里写一点怀旧小文的原因。
成语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如: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又如: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成语泪如泉涌: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如:唐·刘损《愤惋诗三首(其三)》“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又如: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郭沫若在1944年的时候写过《甲申三百年祭》,主要总结了同是甲申年的1644年,两个王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一个当然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另外一个则是只撑了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根据郭沫若的立场和当时两党之间的形势,郭沫若的着力点显然是只有短短四十多天的大顺朝。因为国民党自然而然地对号入座到明王朝的椅子上去了。
对此文的评价,有说引起轰动的,有说大失水准的。对于这个,我不好评价。毕竟人家是大家,只是人格上差那么一点点,学问上应该还是有不少干货的。引起我兴趣的是文中对崇祯皇帝的一些评价:“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文中明确指出,崇祯皇帝很爱下罪己诏,也就是作自我批评。时不时还减少一下伙食来表示自己尽力了。这个不免让人联想到后世的一些政客(当然不是中国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爱作秀的政客呢),动不动穿个破棉袄,掉掉眼泪。实质性的行动则基本没有。文中还提到一个数字,这位靠减膳撤乐表示节省的皇帝,其皇库中积压未用的银两居然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天文数字!看来政客脾性古今如此,不过现在进步了,如果崇祯皇帝活在现在,还有好消息,那就是不用动不动自己下罪己诏了,那样毕竟还是丢脸,也不用自己减膳了。这些事情,都交给内阁首辅去办好了。
成语亡国之臣:使国家灭亡的臣子。现比喻对国家有损害的官员。如:《史记·苏秦列传》:“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又如:照你说来,我吴某只能做亡国之臣?——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三章
成语自我批评: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等。如: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又如:王朔《我是你爸爸》:“他只好也同时开展自我批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安抚父亲告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