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10:01:26作者:百科知识库
整理了读《牵手》有感、牵手幸福2读后感(1031字)、牵手两代读后感(1172字)、《牵手》读后感(2290字)等1000字、1200字、1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您参阅。
闭目呼吸,似有清风过耳。连续几日,漫步书香世界,《牵手幸福》缕缕清新与芬芳让我的心灵完成了一次全新的阅读旅程。仿佛突然间明白:人世间幸福如水、如花、如雨、如茶……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此书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体,通过精品文章以其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彩的叙述,深深地打动和强烈地感染了我。《牵手幸福》一书将现代女性普遍关注的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财富与人生、成长与成功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对激励广大女职工们的人生,有着十分积极的励志作用。
我很喜欢书中的“换一种态度”
它让我知道: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时间有三分之一都花在工作上。人们也常常为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而烦恼不已,却又不能因此放弃工作。这是因为,工作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工作,得用辛勤的工作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解决自己的生存大计。
的确,你可以把每一种工作都当作是充满压力的工作,一再提醒自己工作有多无聊;或者你也可以提醒自己:“事实就是如此”,你只能全力以赴,做好为止;同样你也可以微笑,充满热忱地面对工作。
我以前在工作中,有时是充满热忱的,如我可以为了完成一个规划或者设计,工作到凌晨4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朋友们还因此而夸我呢;但有时,我心情低落,会觉得工作很辛苦,很烦闷,简直是度日如年。每天在倒数着日子,盼望着放假。那时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身心也不得轻松愉快。
现在由书中得到觉醒:热忱是一种意识状态,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恋恋不舍。把热忱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工作就不会那么辛苦和单调了。热忱能使我的整个身心充满活力,使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兴趣,使我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不知疲倦。
作为现代知识女性,作为江苏邮电设计院的一名普通女职工,应脚踏实地,努力拼搏进取,应具有海一般的胸襟气度,哪怕是在暂时的失败和挫折面前,也能坦然地笑对人生。我深深地懂得,工作中的经验与自身的勤奋、自信完美相结合,必成为成功的源动力!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动,会为自己阳光的微笑而欣慰。幸福成就未来,只要认真去品味幸福,用心去体会幸福,就会从幸福里获取丰富的人生阅历,获得源源不断的工作力量!
隽永幸福的生活就像潺潺小溪中点滴浪花,零星的、散落的,但当它纵身汇入大海中后,却是奔腾的、悠长的。在人生重叠的岁月中,面对生活,缠绵悱恻,浮光掠影,幸福过往,只有忘情地吸允幸福留给自己的甜美,才会拥有真正的牵手幸福。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成语浮光掠影:浮光掠影[fú guāng lüè yǐng],意指“浮光掠影”之“掠”,典源作“略”,“略”通“掠”,为轻拂、轻拭而过的意思。“浮光掠影”指“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语或出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五》。後亦用“浮光掠影”比喻文章言论的内容肤浅空泛。有时也用来形容印象不深刻。[源]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五》沧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为最。夫迷悟相觉,则假言以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觉,则向来之言还归无言;邪者既返,则向来之路未尝涉路,是以经教纷纭,实无一法可说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别传则绝尘而奔,诚非凡情浅见所测,吾不敢言也。至於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淫,故曰:“思无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与寻常文笔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沧浪论诗,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故云:“盛唐之诗如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种种比喻,殊不如刘梦得云“兴在象外”一语妙绝。[典故]“浮光掠影”,指“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都是指虚幻而难以深入观察的事物。这个成语可能出自於清代冯班《钝吟杂录·卷五》这篇文章的“浮光略影”。冯氏纠缪的对象是宋代严羽所写的《沧浪诗话》。严氏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段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严氏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诗的写作,不是用来卖弄学问,谈道说理的;所以诗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谈论,也不要只是卖弄语言文字。冯班认为严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来描述诗的写作是大有问题的。诗是用来“言志”,也就是用来“说出意念”的,只是为了把感情充分发抒,所以演变成咏歌,这虽然和正常言语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说“不落言筌”呢?诗也可以拿来表述讽刺的情感,这也就是论理呀!怎麽可以说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认为严羽的见解就像严氏自己形容盛唐诗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一样,都是“浮光略影”,看起来似有见地,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脚跟没踏在地面上一样,是相当地空泛,不可信的。後来“浮光掠影”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的“浮光略影”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也?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70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美刺刂肝恼卵月鄣哪谌莘羟晨辗海挥惺币灿美葱稳萦∠蟛簧羁獭?/p>
最近,读了李跃儿的《牵手两代》,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部分,入院适应部分,写的很好很实在。如果当初读了这本书,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会做得更好。不过,自我安慰一下,我也不算做得差的。总应该能打个及格分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时光倒流,第一,我会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第二,我不会让宝宝刚满两周岁就上小小班了。
还是谈谈心得吧——
要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不要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出现最终结果。
不要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
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措施,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以成人为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创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时机,造成厌学。
要帮助儿童发现“应该如何做”,而不是向儿童大呼“不要这样”。
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给千军万马准备了一座独木桥。在一种标准的衡量下,产生了大量的失败者,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忽视了。
孩子出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精神的成长有自己的密码和方式,儿童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指引来形成自己的精神,任何人都不能强行干涉。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教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设计出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案。
每一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精神需求。
要求每个个体在进行不同的精神活动时,保持统一的身体姿势,这无疑会破坏大多数孩子的精神工作。
在六岁以前,是上苍给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六岁以后,是她自己所形成的精神生命体所散发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只要六岁之前没有被严重破坏,六岁之后他都会具有一个已经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生命体。
个体知识与普遍知识的不同在于,个人知识是无法通过语言行事进行传播的。
儿童对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儿童在组织的情况下,无法显示自己的自然状态,成人也就无法发现儿童需要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儿童。儿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己的内在建构工作。
成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儿童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
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一边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
成语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如:《南史·陈庆之传》:“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又如: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柔石《二月》二四
成语自我安慰:指自己安慰自己。如: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又如:我只是自我安慰罢了。
暑假时期,闲来无事,无读了一些书。古人有训: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根。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因此,闲暇之余,总忘不了翻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刊报,希望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读了一书,其名叫《牵手两代亲子课程》。这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重点介绍了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下册则把成功学和家庭教育学融为一体进行阐述,指导家长怎样成功教育孩子。
读了这本书,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兴奋不已!因为站在母亲的角度,看了这书,对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上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指导内涵。而站在为人师的这一角度,看了这书,意义更是深远了。不是吗?一位教师是多少孩子的“家长”。其实,这书所阐述的分论点很多,但让我心泛涟漪、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
对这一点,作者非常强调,在每一章节里几乎都有提到。而每看到这,它总会让我的心隐隐作痛,难受之极。它逼我反思:在“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方面,我们作出了多少努力?
二是赏识教育。
以前,总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加激励,而并没有批评。而今,读了这书,才豁然开朗,原来赏识教育并非如此。它是以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为原则,还要有及时的批评和耐心的纠正。而这里所说的批评并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让孩子在不知道受教育的情况下已接受了批评。这“赏识教育”唤回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当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教育。那时,孩子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歪斜难看,但父母没有责骂,只有鼓励,表扬,微笑。孩子在欢乐中学,父母在欣赏中教,结果孩子进步特快。反之,要是当初父母发脾气,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又会怎么样呢?不成哑巴或结巴才怪!这就是心态造就能力啊!心情好,一好百好,心情不好,一了百了。
三是快速记忆。
书中描述一个有生理缺陷的聋孩周婷婷,采用了这种快速记忆,在三、四分钟内,能快速地一字不漏地把十多个生词背记出来。读到这里,能不惊骇万分,感慨万千!这还得了?天哪!为何我们四肢齐备,五官健全的孩子却不能?我们的教育错在哪儿?我不由自主地陷进了苦思冥想中……脑海里一次次出现了快速记忆的概念和好处。我寻思着:在教学中,能不能借鉴于它?很快,我的心中有数了!想通后,我的心舒畅多了。
都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为了学以至用!尽信其书不如无。读书就得学会灵活贯通,做到举一反三,去伪存真。更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无益于身心的书莫读。只有这样敏而好学,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读书的滋味,一言难尽。其味像饮斋啡,如品好茶,似吸牛奶,是喝苦药。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呀!生命的短暂,知识的无穷。我们只好用这有限的生命,心系书香,灵飘书海,魂游书山,寻觅睿智,盛满智囊,令自己独具慧根。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为人的最高价值!为此,苦也得读。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成语去伪存真: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如: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实由主义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人,翕然尊古,有周风雅,再阐今日。”又如: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毛泽东《实践论》
当关于幸福的话题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当“你幸福吗?”成为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谈资。沉寂的我被裹挟着从各色贴着幸福的心灵鸡汤里给自己盛了一碗——名字叫《牵手幸福》。
因为生活中曾经的遭遇,使得我对此类书向来是冷眼旁观的,能真正打动我的不多。而寒假忙年之余所见的这本《牵手幸福》,原本想积习般地一翻了之,但没想到她竟契合了我的心。那些短小精悍的美文以其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我,使我那浮躁的心绪一下子有了着落。让自己在异地他乡的忙年中寻到了难得的清净和安逸,真是受益匪浅。享受之余,竟让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
母亲与父亲的先后去世是我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灾难。我总感觉自己十分不幸,内心总被深深的痛苦纠缠着,如此长年累月的厚积着,透不过气来。这种痛苦像猪油漂浮在我的日子里,没有声息,却搅浑了那一汪清泉水,直到三十三岁结了婚,见到我的婆婆。
婆婆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干了几十年农活,做了几十年的内当家,虽没能读多少书,却通情达理,经验丰富。虽手中分文没有,仍可将日子调节的有生有色。她总劝慰我,活着就是苦乐参半,日子得靠自己来过。我想起结婚前,不就是靠自己才撑起那个家吗?——弟弟家的孩子刚出生,父亲却偏瘫在床,而自己还担任着教研组长,教着两个班的英语课。日子很难熬,却因自己的坚强而峰回路转。我的不懈努力不仅告慰了自己的亲人,也更好地展现了教师的风采。我被评为青岛市十佳师德标兵,在全市做了巡回报告。“催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女人,你的名字不叫弱者。
于是,我从婆媳关系入手来增加家庭和谐系数并驱赶内心的忧伤。我管婆婆叫老大和功臣,因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那个他啊,而且她老人家还在自己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孙子。这样的称呼绝无哗众取宠的意思。逢年过节,我和爱人都要送婆婆“红包”做“慰问金”、“养老金”,或不定期地给婆婆一些零用钱——老人手头有钱才会心里不慌。其次,每逢婆婆过生日及母亲节时,一定记着送婆婆礼物并请吃大餐。而四季更替时,则为婆婆精挑细选高质量的合体服装;没有合适的,就量身订做。婆婆常年身体不好,那就经常寻医问药,悉心照料。关心婆婆,发自内心地——这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尤其在动用“家庭银行”时,当儿媳的我从来没有斤斤计较过,这让婆婆高兴地不得了。婆婆没怎么出过门,我和爱人便利用节假日带老人外出旅游,看遍大好河山,体验以前不曾有过的“幸福”:乘飞机,坐动车,尝小吃。尽量使其精神上得到满足并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同时,学会适应婆婆,体谅婆婆。如,婆婆说的是老家话,孩子出生后,自然耳濡目染,也是一口方言,婆婆很有心理负担。我便打趣道,“没关系,就让您孙子先学小语种吧。”惹得全家一阵哄笑,婆婆也哈哈大笑,但眼里却闪着泪花。
在我看来,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举动适合老人心意。婆婆爱唠叨,就让她唠叨吧,这还是保健的一种好方法呢。自己只管听着,一边听一边随声附和两句,清风过耳没什么不好。婆婆愿意读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书,那就尽管多多买来——读书比吵架高雅多了不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青岛老乡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日子算不算幸福?
我轻轻合上书,戴上耳麦,点开了那首久违的吉他曲《镜中的安娜》,由法国著名吉他大师尼古拉·德·安吉利斯演奏的,一任它飘着。倾听着这天籁之音,我的心底荡漾起许久没有过的美好情愫。感谢《牵手幸福》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我知道,明天我还要继续赶路,带上我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带上我清风般明朗的心境,不管前路是风是雨。
成语大街小巷: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又如:吃了早饭,摇个串玲上行走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成语随声附和: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意指自己没有主见,只迎合他人的意见。语本汉·刘歆〈移让太常博士〉。[源]汉·刘歆〈移让太常博士〉(据《文选·卷四三·书下》引)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於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疾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不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二·正失》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故曰:“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典故]“随声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没有主见,只迎合他人的意见。随声,就是跟着别人的声音。汉代刘歆〈移让太常博士〉:“或怀疾妒,不考实情,雷同相从,随声是非。”这里的“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就是别人说什麽,跟着他说,不考究真相,可见原本“随声”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应劭的《风俗通义·卷二·正失》:“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意思也是说考竟实情的人少,随声唱和者多。後来“随声”之後,加上“附和”就成为“随声附和”的成语。出现这句成语的文献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人至於忠忱体国,真实任事,则图惟国事之济,言虑所终,事惟其是,而岂肯随声附和,以侥幸万一乎!”
清明节小假,妹妹给我带来了中国婚姻第一女作家王海鸰的《牵手》。我爱不释手。
这本小说是我用的时间最短,而又最认真读的书了。虽然不能说收获最多,但是却改变了我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往我总是认为“外遇是婚姻之癌”,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对婚姻,对外遇有了深的解读。渐渐明白,婚姻之癌是两人之间的缺乏沟通,双方的自我迷失自我不善待。
这本是甜蜜得过了7年的三口之家,因为钟锐的出轨,婚姻土崩瓦解了。表面上看是钟锐的不道德和王纯这个小三的插足。但是细细回味,认真品读,就能发现真正割断婚姻之绳的人是钟锐的妻子夏晓雪,真正失去牵手能力的也是夏晓雪。
钟妻夏晓雪本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女性,结婚前,她脱俗、傲气、自信、独立,追求者甚众,在钟锐眼里具有无限的魅力。可是结婚后,她为丈夫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有会计师变为资料管理员,把精力全放在了家庭和儿子丁丁身上。虽然自己越来越娴熟,但是也越来越丧失了当初作为校花时的脱俗、傲气、自信、独立,越来越俗气。这些还不是让自己婚姻毙命的根本原因,如果晓雪真的心甘情愿做钟锐家的贤妻良母加保姆,任劳任怨,也许婚姻还能维持,手还能继续相牵。但是晓雪骨子里却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丈夫更多的关爱和体贴甚至感激。再就是晓雪如果真的全心全意支持钟锐的工作不要什么浪漫,不为了钟锐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忘了过婚姻纪念日而偷偷带着儿子去密云水库,回来后又因为以己之心度钟锐之腹,让钟锐的热脸贴了冷屁股。这个时候,如果两个人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就不会有误会产生,也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不理解了。可是就是因为平时的不沟通积怨成垢,把婚姻推到了悬崖上且感染了癌细胞。
当然婚姻之癌的迅速转移还在于晓雪一手包揽了家中所有的活计,让钟锐当了甩手掌柜不说,同时也让钟锐感觉到这个家有他可以没有他也行。根本找不到自己在这个家的价值。要想让一个人爱上家,就必须让他为家付出心血。因为付出心血才懂得珍爱,才能体贴另一伴的不容易。可惜晓雪不懂此理。由于晓雪没给钟锐为家付出的机会,儿子不用管,家务不用做,使得钟锐很难体贴她懂她,更不用说感激她了。
在妻子的不理解和方经理的刁难下,钟锐接受了一个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寻求发展的年轻漂亮的王纯的爱。解除婚姻不可气,婚后出轨最可恼。所以,他的这份感情是不纯洁的也是不道德的,以至于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特别是在儿子丁丁因为父母争吵不在家而离家找妈妈走失,险些被坏人拐卖后,疲惫不堪的钟瑞认识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除了爱情还有血浓于水割舍不下的儿子,而晓雪也认识到为了一个男人不顾孩子不顾老人不顾自己的生死这是最不值得的,开始放弃婚姻,解放钟瑞,也开始善待自己。晓雪下岗了,是不幸,也是一大幸,因为晓雪开始新的学习和工作,开始真正的找回了自己,善待了自己。她的美丽娴淑和聪慧开始吸引其他男性,也开始让钟瑞刮目相待。此时的王纯也因不堪忍受心理上的压力而退出了,且回到了老家远离了钟瑞。钟瑞的公司在步入正轨后,因为照顾儿子的原因开始体贴到晓雪曾经的不容易,也开始懂得家庭的弥足珍贵。最可贵的是开始反思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了,开始反省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了。也懂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钟瑞的反省是在乔轩的婚宴上表述的。他对乔轩说:“乔轩,千万别把我下面的话当套话来听,这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对新娘点点头,“我看小云对你挺好,你们几年了吧,不管你什么情况,她一直跟着你。她为什么对你好?是因为她觉得你对她好。……夫妻之间,很多事可以通融,比方家务活谁多干点谁少干点,钱谁挣得多点谁挣得少点,甚至包括偶尔的走走火,都可以通融,不能通融的事只有一件,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双方感情的对等。要是你让她觉着你对她完全不在意,不在乎,她凭什么再对你好?……大大咧咧,对妻子的感情对她的付出毫不放在心上,是咱们男人的通病。也许出于利益的需要她能和你维持一辈子,但那还有什么意思?……伤人不能伤心,心一旦伤透了,就别再想,再修复。”这也是自语,是醉时心声的泄露。
而晓雪呢,她还没有钟瑞醒的早没有反思自己的不对,而还是把婚姻的失败归责在钟瑞头上,当她对她妈妈说:“……到现在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还跟我说什么王纯,以为我对他们男人的那些破事儿就那么在乎,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不可救药!你说,妈妈,我是那种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人吗?让我心寒的不是你对别人怎样,是你对我怎么样,我可以给你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可以什么都不要你做,但我不可能爱一个心里根本就没有我的人啊,我有病啊……”她的妈妈斥责了她:“什么叫仁至义尽?你为他做饭了洗衣服了带孩子了?可是他结婚不是为了找保姆找妈!晓雪,你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当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除了你那个家,对什么都没兴趣,不关心,你以为夫妻之间仅有柴米油盐就够了?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女人做家庭妇女,家庭妇女也罢,职业妇女也罢,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失去自己,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怎么会尊重你?”这对母女的对话,有力地揭开了婚姻失败的真面纱。
最后在晓雪要嫁人的那个下午,因为心不在焉,发生了意外,钟瑞领着儿子急急赶来。也许醒过来的晓雪还会和钟瑞牵手。这是最美好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也没有这样的美好可期待。
读完后,我在掩卷叹息时想起了苏格拉底说的那句“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做人所必须的。
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抑或婚姻,我们都必须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人诚然如此,幸也!
成语天翻地覆:天翻地覆[tiān fān dì fù],意指形容巨大地改变原有的情状。语出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源]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据《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三》引)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典故]唐朝诗人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时博学强记。大历进士,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他能文善画,喜好道术,诗以乐府见长。着有〈胡笳十八拍〉传世,当时儿童妇女皆能诵之。〈胡笳十八拍〉是叙述汉末才女蔡琰陷胡的坎坷际遇。蔡琰,东汉陈留圉人,名儒蔡邕之女。幼承家学,博览群籍,深谙音律。献帝初平二年(西元191),被入侵的羌胡掳至北方,为南匈奴左贤王去卑胁迫成亲,从此羁留胡地十二年,并育下二子。曹操当政後,念及与蔡邕的旧日情谊,遣使前往胡地,将蔡琰赎回。〈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异於故乡的风土民情,不禁感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故,就像天地整个翻覆过来一般。後来“天翻地覆”就用来形容巨大地改变原有的情状。
成语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如: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又如: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