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9:46:09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包括读《人生》有感、人性的死亡倒计时——《无人生还》有感(1218字)、笑对人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227字)、淡泊人生——读《瓦尔登湖》后感(1228字)、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231字)、拐了弯的人生读后感(1232字)等12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5篇,供您参阅。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七个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四个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两个小兵人,坐着晒太阳;一个被晒焦,只剩一个人。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投缳上了吊,一个也没剩。”一切的阴谋都从这一首童谣开始。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活着的人也在不断减少。一种死亡的气息,一种在劫难逃的感觉慢慢逼近。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一张网,一张凶手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天衣无缝的网。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将十个人聚集在一座岛上,一座荒岛上。此时,审判与死亡就已开始。叮~~生命开始了倒计时。晚餐时分,一个不知名的声音开始控诉所有人的罪责。贵族少年撞死人,管家夫妇拒给主人解药,女子引诱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人命,可却都是在法律范围内无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凶手顶着伸张正义——绝对的正义之名开始了他的谋杀。第一晚,一个人便在吃饭时死了,第二个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长眠不醒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每一个的死亡方式都与那首童谣不径相同。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也成了十个人的死亡方式。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在漫不经心的语调中带着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动无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样,不得喘息,无法逃脱。凶手就在十个人之间,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死的人会是谁。随着人数的减少,恐惧、彷徨、不安一点一点吞噬着自己的内心与理智,活的时间越长的人,罪恶也就越重。因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仅是死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绝境中的苟延残喘,去争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在《无人生还》当中,谋杀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华丽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人性的了解,对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这早已超越单纯的侦探解谜,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为多年来已无法承受负罪感所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为自己所作所为并无过错,却真实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杀;有人凄然,梦里都能看见死去的无辜者不甘地模样。从贵族到底层,来到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伪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们不惜利用一切代价来确保自己的平安,却在良心的谴责与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脱,或生或死,被岁月掩盖了这么久的事实终究铺在了阳光下。在文章的最后,凶手交代了一切。根据事实,人们可以推断谁是凶手,可是那样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与判断力已经为零,每个人都是凶手。所以,十个小兵人,一个也没剩。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忍中变得无所凭依。文明在孤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
成语不言而喻: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意指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源]《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典故]根据《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认为君子的自然本性,无论是处於富贵或是穷困之中,都不会改变。因为仁、义、礼、智这些内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润泽,背部充盈,这仁、义、礼、智之道当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於这仁、义、礼、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们的动静行止无不中节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说明,旁人也能了解并感受到他的君子风范与所受到的薰陶。後来“不言而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
成语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如: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又如: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今年寒假,我在前埔图书馆里买了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回家后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读时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读后百感交集。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在绿山墙的农家里生活着一对兄妹,哥哥叫马修,妹妹叫马瑞拉。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整天耽于幻想,嘴巴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雪莉。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有古怪的名字;有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最终,成长为坚强乐观的女孩,给沉闷的绿山墙带来新的绿色生机,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女王学院,获得了奖学金。但因为不舍得朝夕相处的马瑞拉和绿山墙,她放弃了学业,留在绿山墙当老师,成为绿山墙真正的小主人。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喜欢上了安妮——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树林是闹鬼的林子,樱花是白雪公主,巴里的池塘是闪光之湖……每当读到安妮所幻想的句子时,我仿佛也走进了绿山墙,走进了那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中,与安妮在那儿优哉游哉地谈心,自由自在地玩耍……但最令我感慨万千的不是她那丰富得令人大吃一惊的想象力,而是她的乐观和坚强。虽然她从小就失去父母,但是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女孩,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中,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而我们呢?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定会十分沮丧、自卑,任由泪水夺眶而出,犹如珍珠般哗哗直掉……我们就如同温室里娇嫩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而安妮却好似野外石缝中坚韧的小草,破土而出,接受阳光雨露的洗礼,茁壮成长。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我至少有个幸福完整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安妮呢?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里过着“暗无天日”——没有父爱与母爱的生活。我们就犹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被父母视为珠宝,甚至有些孩子读三四年级时都还是父母帮他们提书包、喂饭等;而安妮呢?她在孤儿院的时候,就学会自立,像童工一样做家务、照顾孩子等。我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而安妮呢?她的衣服都是好心人资助的,甚至有些还是人们穿过不要的……然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犹如娇娇女一般,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哭啊、闹啊,甚至一切都还得长辈包办,却仍然怨东怨西的,孰不知自己有多么幸福。因此,我决定加倍珍惜,懂得感恩,对生活报以微笑,乐观坚强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摔倒,也不要害怕,拍拍尘土,继续前行;即使在黑暗中迷路,也要坚定信念走出困境,那么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今后,我一定会笑着面对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勇敢地追逐美好的未来!
成语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幸福之中,并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对优裕的生活不满足。如: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么好的孩子,还要罚!要是没有他,你又不知道该怎么样了。——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意指形容兴味浓厚的样子。语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源] 明·毛以遂〈曲律跋〉(据明·王骥德《曲律》引)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年,侍先君子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於谭秇(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余间举古传奇若杂剧中瑕瑜处相质,先生辄颐解首肯,谓可与言曲。先生於此道故本夙悟,加以精探逖揽,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其元始,究厥指归,靡不析入三昧。[典故]“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丰厚、满溢的样子。“津津”是用来形容“精熟之气”满溢的样子。後来,“津津”则又有浓厚的意思。“津津有味”这个成语,较早则见於明代王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骥德,其字伯良,工於词曲,为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所着《曲律》为古典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曲律·卷四·杂论下》)由此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也就是说他只要一谈到词、曲,绝对是充满兴味,滔滔不竭。後来“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形容创作或欣赏者兴味浓厚的样子。现在使用的语义更为广泛,亦可用来描写食慾盎然的样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题记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成语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又如: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成语故步自封:故步自封[gù bù zì fēng],意指“故步”,旧的步法。比喻旧方法。语出《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自封”,自我限制。语出晋·庾阐〈断酒戒〉。“故步自封”指安於现状,不求进取。[源]《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嗣报曰:“……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既系挛於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曜?昔有学步於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 晋·庾阐〈断酒戒〉(据《艺文类聚·卷七二·食物部·酒》引)有一醉夫勃然作色曰:“盖空桑炤籛始於无情,灵和陶酝奇液特生,圣贤所美,百代同营。故醴泉涌於上世,悬象焕乎列星;断蛇者以兴霸,折狱者以流声。是以达人畅而不壅,抑其小节而济大通,子独区区检情自封,无或口闭其味而心驰其听者乎!”庾生曰:“尔不闻先哲之言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而情之好恶无节,故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恶迹止步,灭影即阴。形情绝於所托,万感无累乎心,心静则乐非外唱,乐足则欲无所淫。唯味作戒,其道弥深。”宾曰:“唯唯,敬承德音。”[典故]“故步自封”系由“故步”及“自封”二语组合而成。“故步”见於《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内容是在叙述东汉文学家班彪小时跟着堂哥班嗣求学。班嗣家中藏书很多,许多人都来他家借书。班嗣虽然也修习儒学,但较喜欢老庄的学说,认为老庄学说崇尚自然澹泊,不追逐世俗看重的一切,和儒家讲求的忠孝仁义不同。所以当有人向他借老庄的书来看时,他便劝这位朋友打消这个念头。既然已经学习儒家思想了,就不要再读老庄,免得像《庄子》里的燕国人一样,要学赵国人优雅的步姿,结果非但没学成,连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国。这里的典源用了“故步”。“自封”见於晋·庾阐〈断酒戒〉。作者在文中阐述戒酒的原因,认为酒瘾一上来就放纵自己喝酒,会伤害纯真自然的本性。於是作者便将酒杯、酒壶等一切酒器打破,以表示自己戒酒的决心。有个酗酒的朋友听了这件事,气得反驳他说:“酒自古以来都是为人所爱,连古代圣贤也不例外,他们也不致於丧失本性。你把酒器打破,做这样地自我限制,不过是忌口,但心里还是想着它,又有什麽用?”庾阐回答说:“人生下来时没有任何欲望,但後来欲望慢慢养成,都是受到周围物的影响。如果把这些诱因铲除,心就不会蠢蠢欲动。心能静得下来就会快乐,不会受到欲望的干扰。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是。这里的典源用了“自封”。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来指安於现状,不求进取。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成语倚老卖老:仗着年纪大、资格老而自以为比人高明。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张:(遇见了爷爷辈的这般以老卖老的同事,只好顺嘴胡溜,嘻嘻地)是啊是啊,陈奶奶。”又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我担心的是其老这样的人,倚老卖老,横冲直撞,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成语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如:《尚书·蔡仲之命》:“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严州分水县,故额草书‘分’字,县令自作聪明者,谓草体非宜,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又如:郑令虽笨,不至于此,难保不是经手家人自作聪明,所以弄出这样笑话来。——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九回
《拐了弯的人生》这本书。希望能对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有所警示和启迪,从沉重的案例与痛彻心扉的忏悔当中,引以为戒,吸取这些人生教训,遵纪守法,爱岗爱家。
元月一日,县联社就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了《拐了弯的人生》一书,并认真思索,写出自已的感悟与心得。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全文共13个经典案例的学习,书中的各位“银行员工”从光鲜的各个岗位到到阶下囚的转变,实在令人惋惜。然而他们徇私舞弊,狂敛钱财,给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确实让人痛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有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或是立场不坚定进行违纪违规的活动,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犯罪活动。在他们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私利,索取非法收入,收受他人财物。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扭曲的灵魂世界,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原则,丧失了自已的职业道德,他贪婪、享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背离了集体,最终走向了咎由自取的灭亡之路。要知道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任他们职期间,没有真正理解“权”的含义,他把国家和集体赋予的权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看作是敛财的工具。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可为国家和集体造福,可拯救苍生,用不好,则害人又害己。我们应当牢记权力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无论自已在哪个工作岗位,无论你是从事会计、信贷还是负责人,都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组织、集体的信任而给予的,要对得起组织、集体、家庭与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一、道德风险是银行内控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自已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纵观案例中的人最初都有着淳朴的性格,对从事的职业有理想与抱负,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责任心以及开拓精神,都曾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获得过较好的业绩,个人前程是条康庄大道,幸福家庭也引人羡慕。然而是什么让头顶光环的人生之路拐了弯?其实从遵纪守法到违规违法仅在一念之差;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水平建设的学习,才能更地防范道德风险。
二、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自修其生,自律其行。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经常清理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需求,时刻提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须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腐败现象的本质和滋生蔓延的原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牢牢掌握抓好反腐败的主动权,不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拒金钱于千里,不做权力的阶下囚。要认真学习各项《违规处理办法》、《业务经营不准》等各项文件制度,严禁触犯这些“高压线”、绝不跨越这些“红线”。
总之,正如书中所说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由不同的‘点’到‘线’组成,命运的主宰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不同的人勾画出不同的人生画卷,有的是圆满的,有的是曲折的。”所以,我们要牢记他们的教训,以此作为警钟,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在“权”的使用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成语阶下囚: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虏。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又如:他已经沦为我们的阶下囚。
成语咎由自取:咎由自取[jiù yóu zì qǔ],意指所有的罪过、灾祸都是自己造成的。语本《三国志·卷四〇·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源]《三国志·卷四〇·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典故]在《三国志·卷四〇·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作者陈寿记叙了蜀国七位大将的生平事略。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具有武艺,气力过人,堪称是一员猛将;然而因没有出兵援救关羽,并且和孟达不和,使得孟达最後投奔魏国,他因此受到刘备的责怪;此外,诸葛亮也担心他刚猛的个性,将来在改换政权後会很难制御,劝先主除之,终于导致刘备把他赐死。彭羕,刘备认为他足以和孔明、孝直等人并驾齐驱,但诸葛亮却认为彭羕心大志广,无法保国卫民,後来刘备就把他派离了京师,给予一个太守的职位;他对於这样的遭遇感到不平,说了一句让人引起误会的话,就被关到狱中,最後被诛杀。廖立,诸葛亮将他与庞统相提并论,誉为楚之良才,可以辅助兴盛国家大业;但在刘备死後,他却分析形势,批评当年刘备的不取汉中政策,也批评了关羽,另外又直言评点了几个当朝的人物,於是诸葛亮把他废为平民,流放到汶山。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刘禅的李严,在诸葛亮伐魏时,因伪造朝廷诏书,命令诸葛亮退兵,後来被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刘琰,操行不甚检点,并且因为与魏延不和,而不见容於诸葛亮;有一次,妻子去见太后,在宫中停留了将近一个月,他因此怀疑妻子与刘禅有私,於是派人去抓妻子,还脱下鞋子抽打她的耳光,终于因此被弃市。魏延,常常批评诸葛亮胆子小,叹恨自己的才能无用武之地;诸葛亮病重时嘱咐在他死後撤军,他却不同意,认为不必因为一人死而荒废了天下大事,仍然执意出兵,就被刘禅派人追杀了。杨仪,自认为功勋至大,足以代替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以杨仪的胸襟气度狭隘,早将丞相的职位给了蒋琬;他对此感到不平,大发牢骚,当时大家都认为他的操守有过失,不敢与他往来;他说的话因此被人向朝廷揭发,最後自杀而死。《三国志》作者陈寿在篇末对这几个人下了评语,认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长才,然而追踪、探究他们的行为举止及其法度、标准,却可以从中看出最後的罪过、灾祸,都是由他们自己招致的。後来“咎由自取”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於表示所有的罪过、灾祸都是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