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篇600、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09:13:39作者:百科知识库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篇600、700字

搜集整理了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格列佛游记情节读后感(643字)、格列佛游记简介(665字)、《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67字)等600字、7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6篇,供您参阅。

格列佛游记情节读后感_643字

翻开这本书,你是否发现相似的情节,你是否发现了相似的人物身影。乍一看,很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冒险的历程就显得过于荒诞。两个英国作家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口吻毛描绘的生龙活虎,形象生动。

格列佛帮助了利立浦特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古斯”,但是却不肯铲除不来夫古斯,使皇帝不开心,后来又惹恼皇后。在小人的挑唆之下,决定迫害格列佛。格列佛也藉此返回英国。作者以居高临下、巨人的眼光俯视人类的荒唐渺小、诡计多端、残酷无情。《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书。它是模仿游记故事题材,讲述一系列滑稽、可笑且虚幻、不真实的经历

格列佛在国王面前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在第二部中,作者借国王之口批判了当时英国,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们的粗俗和铁石心肠。他们刑罚残暴,没有社会责任感。书中许多情节都在影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斯威夫特主要抨击了当时政坛和学术界一些丑陋现象。

在第三卷中,格列佛见到了一群整天胡思乱想,从事音乐和科学研究的人,且他们荒废了田地。在巫人岛上的人扭曲了历史真相,哄骗世人。作者以平常的心态平视人类的疯狂和邪恶的本性。看着历史一步步堕落,步入深渊。

最终,格列佛与马为友。并且厌弃了世俗,决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因而他的生活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悲的笑话,他本人也成为了作者嘲讽的对象。

人虽然不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却是可以运用理性的动物。人性,应该值得当代人去反思。

成语铁石心肠:铁石心肠[tiě shí xīn cháng],意指像铁石铸成的心肠。形容人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语本《魏武故事》。[源]《魏武故事》(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蹉跌久未辟之,舍骐骥而弗乘,焉遑遑而更求哉?故教辟之,已署所宜,便以领长史统事如故。[典故]“铁石心肠”原作“心如铁石”。钢铁和石块都是坚硬之物,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就表示此人的意志十分坚定,不容易动摇。典源《魏武故事》中,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长史,并在敕诏中称赞王必,说他是自己旧时的部属,不但忠心勤劳,而且意志像铁石一样地坚定,是国家的好官员,因此授与他兼理此一官职。後来“铁石心肠”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成语同流合污: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如:《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又如: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_647字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马国等地的经历。在小人国,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度的十二分之一。人的身高只有15厘米。格列佛在那里有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这就像童话中的人物一样,我们在哪里就像大孩子大人,有种成熟的感觉。

而在大人国,一切恰好相反,居民身高18米,麦子也有十多米高,格列佛变成可一个小小的“宠物”。格列佛随心所欲的搬弄小人国里的人和物,像是搬弄玩具,置身于大人国,却如幼儿一样,提心吊胆,无能为力。具有天壤之别,而大孩子般的我们在那里就会很小,像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那样的感觉。而格列佛到了飞岛国和马国以后,更是一种怪诞景象。格列佛和马国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挞。你给他给他多少钱他就给你出多少力显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格列佛对英国士兵的解释是“一个受人雇佣,杀人不眨眼的耶胡,他杀自己的同类越多越好”,这些人是多么的残忍,让我们觉得他们真是可恨。由以上看来,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对那些手段残忍思想败坏的人尖锐的讽刺。那些可恶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我们大多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了拿到少许工资每天不得不劳动,让少数人过阔绰的生活。

在我们的事实生存中也有这么的事;有的人因官位高而贪得无厌自个儿过着神仙般的生存让老百姓遭受痛苦,用权力来威迫另外的人……我想人要有人格不可以贪得无厌,心要透明,甘美纯甘心情愿的为别人呈献。

成语无能为力:无能为力[wú néng wéi lì],意指“无能为力”,典源作“无能为”。指没有能力做好某事。语本《左传·隐公四年》。[源]《左传·隐公四年》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於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典故]“无能为力”原作“无能为”。《左传·隐公四年》记载,春秋时卫国发生弑君事件。卫庄公的庶子州吁十分受宠,又好勇斗狠。大夫石碏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要卫庄公小心防范,但庄公不听。後来州吁果真造反,和石碏的儿子石厚一起杀了庄公,自立为王。州吁为王後,一直不能收服民心,石厚便去请教曾任大夫的父亲石碏,要如何稳定州吁的王位。石碏说:“请君王出访外国就可以了。”石厚问要如何做,石碏又说:“目前卫国与陈国交好,出访陈国便可。”於是石厚便随着州吁到了陈国,石碏赶紧派使者到陈国,告知他们这二人是弑君逆贼,并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意思是卫国弱小,我老臣年纪又大了,实在是没有能力啊!请陈国人帮忙将他们捕捉起来。陈国人果真将二人逮捕,卫国便派使者杀了州吁,而石碏则派家臣獳羊肩杀掉儿子石厚,以咨正法。当时人都称石碏为“纯臣”,大义灭亲。“无能为”就是指没有能力面对事情之意,後世多作“无能为力”,用来表示使不上力,没有能力做好某事。也用“无能为技”,表示没有能力使出技能;“无能为谋”,表示没有能力贡献计策。

成语天壤之别: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如:《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又如: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机能来说,聪明与不聪明虽有差别,但并不存在天壤之别。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_649字

当姐姐将一大摞书放在我的桌前,我就兴奋不已,立即打开书见我的“朋友”。

翻开第一本书,我似乎被魔力磁铁吸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书。什么小人国,大人国,会飞的国家,马建立的国家……这些只是在童话世界里见过,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这部作品,真正的让我在现实与虚拟融合在一起的世界领略了一番!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格列佛医生在海上遇难后,发生在奇特国家的一些奇妙事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人国被大人国国王对他可爱而高贵祖国的极大侮辱。其中,我对格列佛及大人国国王均有意见。大人国国王仗着自己国家实力强大,几乎十全十美;仗着自己思维敏捷;仗着自己博学多才;仗着自己个儿大、傲慢,就讥讽弱小的国家与人民;然而,格列佛也不应该百般掩饰自己国家的失误,而是应该虚心接受,使其祖国更美好,毕竟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国无完国吗!

还有一件发生在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事,也令我过目不忘。在格列佛漂流至小人国时,被小人国的居民彻底捆绑起来,我在没看图片时想:那么小的人,能绑起一个彪形大汉?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他们即使能绑起格列佛,又怎能将格列佛拉倒呢……一大堆问题挤满了我的大脑,几乎快要爆了!谁知,在我看完了图片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小人国人民的智慧,终于感受到小人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也使我明白了“困难像弹簧,你越弱他越强,你越强他越弱。”所以,我以后要不畏惧困难,要学会战胜困难,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努力学习,认真思考,顽强拼搏!

……

合上书,闭上眼,我沉思了好久……

成语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如:晋·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又如: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成语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如:《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又如: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_659字

暑假期间,我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格列佛的经历十分离奇,他在四个岛屿中的冒险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感觉身临其境。

第二次读的时候,我认识到了作者写这本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每一个地方象征了一种现象。

第三次读之前,我了解了关于这本书的背景,这才知道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为了反映当时的英国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的情景。在小人国与大人国的经历中也让我知道了:格列佛虽然在小人国里是一个庞然大物,但相同的他在在大人国中十分渺小。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所做的事情不同,对待事情的态度也不同,但总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在飞岛国中是贵客,但在慧骃国中却被视为“野胡”。

记得那是一个美丽的秋天,夕阳下金黄色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我和小伙伴们在树下坐着,一起复习功课。“景色无限好,只是近考试。”我们拿着石头在地上默默写语文课文,解决数学问题,听写英语单词。我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那时,我的数学乘法表背不到,其中九的乘法口诀特别难记,于是小樱教我了一个简便的方法:例如1×9就把从左到右第一个手指弯下去,就剩九个手指即1×9=9,4×9就把从左到右第四个手指弯下去,就剩左边三个手指和右边六个手指即4×9=36;接下来我和小丽一起背古诗,背到《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时,小丽背不到,于是我们一起查资料,理解意思,并且画了一幅简笔画。我们快乐地学习着······最终考出了一个好成绩。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成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如:《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又如: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格列佛游记简介_665字

《格列佛游记》由四部分组成: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勒皮他(飞岛)游记和慧国游记。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寓言的笔法,不留情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挞。

《格列佛游记》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和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写于一七二一年至一七二二年之间。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先于第三卷,写于一七二三年。第三卷比较松散,铺的面较开,以勒皮他(飞岛)游记为主,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从一七二四到一七二五写了两年。四个部分应该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表面上的某种联系或者对照也许只存在于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间;格列佛由小人国中的“巨人山”,一下变为大人国中的可怜的矮子。当然,不论从正面颂,还是从反面讽,斯威夫特的情感和思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不留情面地对十八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做痛快淋漓的鞭挞。这种批判和鞭挞的声音在第四卷慧骃国游记中甚至达到了凶野暴烈的程度,批判和鞭挞的范围也似乎要越出十八世纪初期的英国,而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这也就难怪不少批评家都指责斯威夫特对人类只有憎厌,至少也是个厌世主义者。慧骃国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地却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年。

成语罪孽深重:孽:罪恶。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罪孽深重,死无归所。”又如:这个汉奸自知罪孽深重,难逃惩处,而自尽身亡。

成语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如:《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又如: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667字

我以前很不喜欢看世界名著,觉得世界名著都又乏味又复杂,看不懂。可是今年,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暑假时间,看完了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说《格列佛游记》,才发现世界名著原来也十分有趣。《格列佛游记》讲的是书中主人公格列佛医生在一次航海失事后,意外经历了在小人国利立浦特、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勒皮他和慧骃国四个国家的游记。分了四章来描写,通过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奇遇,巧妙地抨击了英国当时的腐败政局,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先一开始,复杂的人名、地名和航海术语看得我头晕眼花,感到十分乏味。可是当我耐住性子看下去后,越往后我的兴趣就越大。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格列佛一波三折的经历都深深吸引住了我:“他到底回英国了吗?国王对他怎么样?在那里,格列佛还碰到了什么奇妙的事儿?”怀着这一个个疑问,我马不停蹄地看了下去。看完的时候,我已经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为什么斯威夫特不再多写一点儿格列佛的冒险经历呢?”我不禁有些意尤未尽。格列佛身上所体现出的很多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章里,他面对弱者——小人国的居民们,不恃强凌弱,还乐于助人,帮他们做了很多需要大力气才能完成的事儿;第二章里,他体现了非凡的勇气,面对强者——大人国的巨人们,他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第三章里,他很有教养,明知科学院的人都在空想,却没有直接说出来,令别人难堪;第四章里,他则十分好学,竟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会马(慧骃)的语言。读完全书,我跟随格列佛一起畅游了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它向我打开了一个装满着奇闻趣事的屋子的大门,《格列佛游记》,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充实的暑假!

成语头晕眼花:头发昏,眼发花。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又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罗士信也吃了几杯,坐不到半个时辰,觉得天旋地转,头晕眼花,伏倒几上。”

成语一波三折:一波三折[yī bō sān zhé],意指原指书法中的一捺,笔锋需作三次转折,使之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後〉。後用“一波三折”形容声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变,或比喻事情进行的曲折不顺。[源]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後〉(据《法书要录·卷一》引)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另可参考: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後〉(据《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工艺部五·书中》引)[典故]“一波三折”本是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拆笔锋: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晋临沂人。其人品高洁,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後人称为“书圣”。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写得平直呆板,像算盘珠子整整齐齐排在算盘上一样,就是只描出字的点画,而不是写字。从前锺繇的学生宋翼就常常这样写字,锺繇经常责斥他,吓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来见。宋翼在家潜心研究锺繇所写的《笔势论》,颇有心得,经过数十年的苦学,终于成为晋代有名的书法家。“一波三折”这句成语,就从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笔势的曲折多姿,後则多借以譬喻声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变,或比方事情进行的曲折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