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9:00:43作者:百科知识库
1、成语胶柱鼓瑟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见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3、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胶柱鼓瑟乎?
4、成语寻根究底出自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5、瞬旭正在抄录白居易的诗《新秋》,生于浙江仙居的尉迟沙老师倏然走到附近,让他用“胶柱鼓瑟”造句,吓得他额头上都出汗了。
6、来自英国的留学生巴克听他的朋友凝雨说:用 “胶柱鼓瑟”造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7、在去寸冬海子的时候,慈老师给洛澜和红健讲解了“胶柱鼓瑟”的典故。
8、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9、其实这类事情在南京已属司空见惯,海瑞却以为有坏风俗人心而加以反对,结果只能被大众看成胶柱鼓瑟,不合乎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