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7:52:02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整理了读《青年》有感、读《青年LeiF》有感(1173字)、青年运动的方向读后感(1470字)、青年与学问读后感(1483字)、敬告青年读后感(1609字)等1200字、1500字、16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LeiF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当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时,我就会心潮澎湃。是啊,LeiF一生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叹不已。
今天,我们观看了《青春LeiF》这部伟大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L叔叔从小便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每天只能生活在饥饿与苦难之中。之后,他在党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了起来。15岁时,年少的LeiF坚持要回报祖国。他不顾养父的劝阻,跑到鞍钢去干活。在这段时间,L叔叔多次被评为“模范标兵”,一直在前线工作,毫不抱怨。这是L叔叔在用自己的一生回报党和人民啊!
其中L叔叔有一次乐于助人的事情很让我感动。在炎炎夏日中,L叔叔看到工人们在搬砖头,于是赶忙加入了队伍中。他十分卖力地搬砖头,这种干劲感染了所有工人,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完工了。一滴一滴汗珠从LeiF头上滴了下来,飘洒在飞扬的灰尘中。我从中感受到了,L叔叔是一个无名英雄,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
其实,我也帮助过别人。记得有一次,我准备乘坐公交车去上补习班。上车后,我找了一个空位置,坐了下来。车子缓缓开动了。不久,车上越来越来拥挤。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走上来了,他似乎已经年近花甲了,额头上爬满了皱纹。此时此刻,我想到了L叔叔,他那种精神使我刻苦铭心。我连忙把座为让给了老爷爷。老爷爷也真心的感谢我,我真是应了这句话“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L叔叔把党和人民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我要向L叔叔学习,学习他那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人虽一死,精神永存!
我强忍着疼痛颤抖着一点一点缓慢地站起来,我一定要站起来!可残余的力气却不允许我的做法。属于我的台下有一人激动的站起为我打气,掌声是那么的热烈,她大声地对我喊着:浅浅,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站起来!浅浅,站起来!
她带动起了所有的人,更多的等待,更多的鼓励。
一种信念,一种声音在呼唤我,我要起来,我要起来,就算为了她,我也要起来……
再次听到观众无比响亮的掌声时,我重新的站了起来,音乐响起,我尽力露出微笑,献给支持我的人,献给那个她。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3月2日,莫晓抱住我悄悄地说:浅浅,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我轻轻的咬着着嘴,莫晓你又何尝不是送给我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不,你送给我的又何止是一份生日礼物?你送给我的是些许心灵的改变。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摔倒,可我们关注的是会有多少人可以重新站起,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失败。
莫晓,我最爱的朋友,我真的不知道我该如何感谢你。在那个初夏的下午若是没有你的强势,现在的我会不会还是那样的孤僻?我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你,我庆幸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
花期,人生阶段的唯一,倚花独伤,却因你而不同。
成语心潮澎湃: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如:臧克家《得识郭老五十年》:“字里行间,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又如:这特大喜讯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成语无名英雄: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如: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诚以他日救此一方民者,必当赖将来无名之英雄。”又如:他做了好事从不留名,甘当无名英雄。
这篇文章是写给全国青年的演讲稿,目的是为了纪念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当然更为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取青年的信仰取向。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毛泽东很清楚青年群体是最具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无产阶级。他们拥有更多的对于信仰的渴望,这种对于信仰的渴望正是由于他们充沛的精力和对资产的毫无所有。所以能够争取到青年的支持就意味着争取到明天的胜利。
第一部分,毛泽东对于五四青年节的设立首先表示了肯定。其实更为肯定的是“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这样的政府要不要反对呢?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末,五四运动就是错的。这是很明白的,这样的政府一定要反对,卖国政府应该打—倒。”这句话是潜藏着一种暗意,即当这个政府不再考虑人民的利益之时,我们进行反抗是绝对有理的。其实这句话在任何的背景下解读都是一句绝对的真理。但是在任何背景下,任何一个政府当权派都不希望听到这句话,任何一个希望主导政权的在野党派都希望运用这样的真理获得执政权和领导权。这部分的内容就是让青年成为革命的参与者,成为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毛泽东向青年们介绍了革命的中坚力量——工人农民。并且毛泽东表示“现在还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要破坏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就叫做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之所以要说出这样的言论,理由很明确,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意志,所以在当时当刻,毛泽东告诉青年们的真实的意思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但是由于当时正在和国民党进行合作,所以不方便直接表达这样的意思,所以用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三部分,毛泽东对于过去中国近代的革命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最终的结论仍然是“只有动员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封建主义。”
第四部分在肯定了中国青年在之前中国革命期间作出贡献之后,很快地提出了本文最为核心的思想“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意志。最重要的无产阶级莫过于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一个是拥有最多人数的群体,也是最迫切希望改变无产阶级命运的群体;另一个是最富有冲劲,拥有可以掌握明日社会主导权的群体。任何一个无产阶级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想改变自身的无产阶级现状,而如果能够将这两个无产阶级群体很好结合到一起,可想而知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让人恐惧和害怕的,所以世界上任何一次的革命的发动者往往也是这两个阶级。
第五部分当然是对于目前青年主要的社会任务做出阐述——抗日战争。无论从任何角度,整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抗日战争,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切的民族恩怨都必须放下。由于毛泽东面对的青年虽然拥有前卫的思潮,但是就这个判断力还是能确定的,所以在这上面毛泽东也不敢有任何隐瞒或者欺骗的想法。
第六部分,之所以谈及延安的青年。更多的是针对国民党的管制区内青年所作。其实还是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青年能够成为共—产主义中的一部分,从而壮大共—产—党的队伍。当然这个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毛泽东也没有发重要篇幅介绍。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学问”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年人来说,可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现在的很多人,是为了功名而做学问;真正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对于学生,更多的人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学习,更谈不上做学问了。所以读唐 君毅先生的《青年与学问》一书,有很多的感触,仿佛失落多年的东西有种被重新找回的感觉。
记得在很久以前,大概从我第一次写作文受到 老师表扬开始,我就整天把“我长大要当名作家”挂在嘴上。所以在那时我会经常看一些文笔很优美的行文,然后在灵感突发时写一些词藻华丽的小文章。我知道那样称不上学问,但至少那时的我是很愿意去接触学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可能这种变化跟我的专业有关。在初中、高中时虽然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学得很轻松,大部分课余时间我都会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在大学里面,英语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的英语还没有到可以细研学问的程度,只是疲于应付。有时偶尔也会看到别人行文优美的小诗散文,有种想抒发情感的冲动,但自己动笔却会觉得一片空白。那时候我总是将客观环境是我的灵感缺失了作为借口,但现在想来却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很是后悔。
君毅先生在书中说道:“青年朋友们,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为即此可以傲视颓败的中年与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转瞬即成壮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随青年以俱来者,也将随青年以俱去。”所以,青年应时时拂拭自己心灵上的灰尘;应求培植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历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养料与泉水;应细细去思维什么是人间社会最高的正义,真正求实现此正义而百折不回;应发愤求师友相勉或尚古友人,以扩大自己之胸量,提高自己之志气,而看见更大的光明。
在书中,先生将读书之重要向我们娓娓道来:读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确实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现代青年常忽视读书与听讲,这最要不得。在我看来,即使很多人确实在看书,可是克服不了一种浮躁的心态,想通过一本书来即刻领悟很多,使自己豁然开朗。殊不知,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言,学问需要经过一定阶段:信——疑——开悟——知言——无知,似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一些生死关,唯有此,学问才能日益进步。做学问是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的。“学问方法原在学问中,人并非必须先知学问方法,乃能造学问。”“学问方法是重要,但我们必须先有造学问之志,先于学问有兴趣,多多少少经历学问之甘苦,看他人论学文方法之书,才能得益。”因此,做学问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说到这,就必须指出一点,正像君毅先生所言:“如果你之造学问,努力读书,而你之目的只在谋一个职业,解决你之生活问题,找出一点小名,找一些恭维你拥护你的人,你的志愿便仍于禽兽差不多。”因此,立志,立一个正确的志,在当代青年中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怀着对真理的追求去求学问。
可能 先生的文章,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倾向。但他的出发点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浮夸浮躁学风现象提出的勉励之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日益侵蚀我们每一个人。先生的这些良言犹如一阵甘甜,备润心田。
就像先生自己说得那样:“我不是说人不要谋生不要求职业。好功名与求在社会有一地位,也是人情所不能免,并且也不一定就是坏的。”但是“离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青年应当以次自勉才是,至少应当向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唯有此,学问才能回归它原有的轨道,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成语急于求成: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又如:她怎样呢?还是那样急于求成,不甘寂寞吗?——陆地《牙科大夫》
成语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如: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敬告青年》的作者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他以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写下了《敬告青年》。该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该文主要围绕四个主题来谈: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一直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要求青年要做到以上六点。作者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因此陈独秀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瞩望于处于蓬勃时期的青年们能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许多文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此时,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陈独秀在写下《敬告青年》的时候,已经是1915年了。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封建统治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以通商贸易为名逐步逐渐的向古老的中国渗透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再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国正逐步的摸索着出路。《敬告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而今年的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依旧是如百卉萌动的时期,再回头看看陈独秀曾经“呐喊”过的对青年的主张,每一句还依旧有着自己的活力。
首先来看看陈独秀的第一个观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当下的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国,有必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我们因该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自主的研发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向国外买进技术,“奴隶般”的为外国人赚钱,因该创造、发展自己的产品。
其次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往今来,依旧是人生恒言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只有不停进步进取的民族,才能持久不衰亡。
再者还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进取青年,对于机会因该懂得极力争取,而不是坐等机会送上门来,积极的乐观的面对一切。文中说,“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
所以,宁愿去做一个进取中的“失败者”,也不愿意作一个出世的“高人”。
还有便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我们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接受国外的所有事物,但是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旧需要“保守一点”。因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本土文化却在悄悄流失。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掌握其中的平衡是个大学问。
下一个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在文中,陈独秀认为,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心思想出自周、汉。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而这些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因该回归实利,与现实生活相符合。而现今,一切虚无的口号依旧抵不过实干。
最后便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什么是科学,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人们对所了解的概念综合客观的阐述,而想象则是脱离客观事实的凭空捏造。现今,社会上一些所谓的科学创新层出不穷,当然其中不乏有当代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果,可是一些没有事实依据的科学理论也依旧在社会上”横行“。抄袭的学术论文,伪造的科学发现漫天横飞,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事科学,什么是想象。
至此,当代青年依旧因该以上述六义,平心观察世间万事,以明辨是非,以供抉择。
成语新发于硎: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如: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又如:今有同乡马孝廉,新发于硎,索长安知交书。——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
成语背道而驰: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意指行为不合情理,做事违反正道。语或本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後用“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源]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据《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後聪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後明也;宰相之心识,待天下之心识而後能启发圣神也。然则下取天下耳目心识,上以为天子聪明神圣者,此宰相之本职也,而为匡辅缉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两耳听之,两目视之,一心思之,则朝廷之得失,岂尽知见乎?必不尽也,而况於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聪明乎?必未也,而况於上以为天子聪明圣神乎?然则天下聪明心识,取之岂无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耳。噫!自开元以来,斯道寖衰,鲜能行者。自贞元以来,斯道寖微,鲜能知者。岂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将背古道而驰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为务,今则不接宾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开合为名,今则锁其第门而已矣。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後序〉(据《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後燕文贞以着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着述而不克备。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於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典故]白居易,字乐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宪宗元和年间,撰写《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献给当时宰相议论政事的奏状,其中写到:“自玄宗开元以来,宰相听取人民心声的德政已经渐渐衰微,很少人能够做到。从德宗贞元之後,这项美德更是衰微,连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时候的宰相言行举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颠覆的局势为己任,今日的宰相则是行事敏捷,言语谦恭,只求全身而退,远离灾祸。”後来“背道而驰”这句成语也许就是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彼此的目标或理想完全相反。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成语闭关锁国:闭关:封闭关口;锁:封锁。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如:《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又如: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为打破闭关锁国,西学东渐开了先河。——柯灵《<近代文学丛谈>序》
成语闭关自守: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又如:而且厦大也太过于闭关自守,此后还应该与他大学往还。——鲁迅《两地书》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