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6:39:02作者:百科知识库
整理了读《散文》有感、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751字)、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753字)、龙应台散文读后感(753字)、散文读后感要摘抄(754字)、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760字)、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60字)等700字、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朱自清大家因该都了解他,他是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写了许多有名的文章,都是以叙事的抒情为主。我读过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中的秦淮河》。这些散文都有同样的特点,素朴,慎密,语言洗简,文笔清丽,读完以后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在《朱自清散文精选》中,有他三十五多篇散文,这本书中第一篇散文就写了他最有名的一片的散文,《匆匆》。这篇散文写出朱自清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无奈,怅惘,比切还有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
我最喜欢边读《匆匆》边思考它所表达的意思。在《匆匆》里一句话是这样的“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已逝去的的深深遗憾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回味,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含义包含在这句话中
当我读到最后一段时,我又在细细的回味,原句是“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和前面的那句起到了呼应作用文末和文首的提问在文字上看是一样,但是在表达的感情上却不一样了,文首的提问是强调一种无奈和怅惘,而这句的提问是一份激情,是一声呐喊,我们要区分这两句,在读这两句话时语调是不一样的。
时间,它本身是看不见的,又摸不着的,可是在朱自清的笔下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事件的形象描述出来,为我们捕捉了时光逝去的踪迹。他把时光比作针尖上的水滴,青烟等,表现出时光的无声无息。
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形的时光不做他朝夕相伴的朋友,这样可以表现时光的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还可以极其传神的表现出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惋惜和怅然。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我突然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不要虚度光阴,一定要珍惜时间,尽力做好买一件事。
成语虚度光阴:时光白白地度过。指没有好好地利用时间。如:唐·元稹《羡醉》:“也应自有寻春日,虚度而今正少年。”又如:我虽然帮不上您什么忙,但是每次谈一谈翻译,就觉得在这里的生活也是充实的,没有虚度光阴……(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成语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什么也挡不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如:明·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又如: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著名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整本书中笔调最温和的,以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发生的一些事。阿长是鲁迅家的女工,通俗来讲就是鲁迅先生的保姆。阿长又称长妈妈,这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先前一位女工的名字,只是叫惯了不愿意改口罢了。先前阿长对别人提起过她的名字,可也无人记得了。她是一个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视的人,也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通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她其实全身都散发着质朴,善良的光辉。
一开始鲁迅先生对阿长是有些空前的敬意的,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在某种情况下,她好像有神力一般。之后这些敬意就变淡了,到最后完全消失,对她产生憎恶之感,因为阿长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还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她睡觉姿势摆的像个“大”字,经常会告状等,可我觉得阿长虽然有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缺点,但是她是一心想带好鲁迅先生的。比如说,一次,阿长从鲁迅先生那儿得知了他很想要一部《山海经》,于是在告假回家时寻购并回来赠送给了鲁迅。鲁迅先生只是随口一说,阿长却放在心上,况且阿长不识字也没有扎实的学识,把《山海经》当做《三哼经》,可见她寻购这册书时是有多么的困难。鲁迅深受感动,从此对阿长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阿长感到同情。她是一个青年守寡的孤孀,为鲁迅一家默默地付出了许多,最终却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落下。我想,鲁迅先生还是心存内疚的,也十分怀念阿长,才会在三十年后专门创作一篇关于她的文章,也算是怀念的一种方式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发现身边那些默默为我们着想,付出的人,感谢他们,尽管他们对你可能很严格,但我相信他们的做法都是有益于我们的,毕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文字/张外初一(3)班唐瑞
成语良药苦口:良药苦口[liáng yào kǔ kǒu],意指能治好病的药,多味苦难咽。比喻谏言多不顺耳,但却有益於人。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於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卷四·六本》孔子曰:“良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典故]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加上国君无能,人心涣散,以致内忧外患交迫,随时都可能亡国。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希望能用一己之才,为国效力,挽救国势。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却无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满腔的抱负雄心,写成《韩非子》一书。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药吃起来虽然觉得很苦,但是聪明的人却会勉强自己喝下它,因为知道吃下之後能够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话语听起来让人很难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却会听从,因为知道采纳之後可以成就大业。後来“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能治好病的药,多味苦难咽;亦用於比喻谏言多不顺耳,但却有益於人。
成语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又如: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龙应台撷取了育儿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教孩子认字,说话,给儿子讲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启蒙,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字里行间温柔婉转,纯真喜悦的情感扑面而来,仿佛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把自己和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往来汇集成书,可以说,这是一部母子书信集。
一个知性的中年母亲,面对着自己曾经熟悉但又陌生的18岁的在异国长大的儿子,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地探讨人生;一个自以为长大,也正在长大的德国青年,三分调侃,二分幽默,五分认真,像成人一样地与熟悉而陌生的母亲对话。
话题无所不包。信仰,阶级,国家,家庭,责任,职业,情感,友谊,失恋,困惑,抽烟,喝酒,理想……没有说教,没有遮掩,两颗真实的灵魂在真诚地诉求。
讶异于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胆的表述,钦佩于龙应台率真而深刻的探讨。
《目送》则可以说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里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可以说,她写尽了幽微,如书评上说: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样的三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我想,将会持续很久。怎样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这个夏日,我随龙应台的文字作了一次心灵远足。一直以来,和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学得好,长得高,成绩门门优,乖巧懂事,长大有出息。我们抱着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为他们加油助威。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殊不知,对孩子而言,他们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上亦步亦趋。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而我们,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而心焦、郁闷不堪。
成语亦步亦趋:亦步亦趋[yì bù yì qū],意指指学生追随老师的脚步。语本《庄子·田子方》。後用“亦步亦趋”形容事事追随或仿傚别人。[源]《庄子·田子方》颜渊问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典故]颜渊在孔子弟子中最为贤良,虽然贫困,却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依然奋发好学,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名列於德行科。在《庄子·田子方》中,曾用他们师生为例,来说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理。文章中记载了孔子和颜渊的一段对话。有一天颜渊请教孔子:“夫子走的时候,我也跟着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夫子快跑时,我也跟着快跑。可是当夫子奔走速度达到非常快速的时候,我却只能在後面瞪着眼睛直看。”颜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麽,他也跟着做什麽,但是却发现某些地方是无法模仿、跟上脚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说什麽,众人就自然信服;不曾亲近或偏袒,但情意却自然而周到;没有爵位,而百姓却自然归向他,这些在颜渊的心中,一直无法看出是什麽缘故,因此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也向颜渊解释,这一切都是因为虚心的顺应自然万物之变化,遵循着既有的大自然规律的关系。後来“亦步亦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事追随或仿傚别人。
成语奔逸绝尘: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如:《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
当你久处于城市的喧嚣繁杂,长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你总会感到身心的疲惫。如果此时,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赏读几页,与众多的散文名家做心与心的交流;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享受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畅胸怀,这样你一定能缓解身心的疲惫,从中感受到一番别样的快意和乐趣!
《最美的散文》,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他朴实的封面吸引了!随意翻了几页,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文章,再次诵读确实别有一番味道。思绪似乎被拉回到记忆深处某个读书年代!“异国秋思”“济南的冬天”“背影”“故乡的野菜”一个个熟悉的标题显得是那么的亲切,用心品读着,感受着,从书中恬淡宁静而又悠远的文字中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一份朴实的美。书中人物通过自由的文笔表现着零星杂碎的人生片段,可歌可泣,可爱可悯,使人不禁惊叹,欢喜。真真实实的感受着散文中那一份来自灵活深处的真善美,那一份“形散神不散”!文中笔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思索,对生活哲理,人生真谛的认知,这也是我所向往的。
散文是美的,正如他的书名所言,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的文字是朴实的,但朴而不拙。在书中优美的文字和真挚情感的引领下,经常漫游于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河流山川,自然风景,寻常百姓人家中,深深的陶醉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情风俗中,流连于美文带给我的舒适和恬静。然而更多的是对书中笔者对人生真谛的感悟。这时你会体会到读散文能启迪心灵,陶冶性情,给人的灵魂一个“诗意的栖居地”。
有人说,读散文要静。静,能使人入文,入情,入景;静,能够令人思考,遐想,感动!的确,写需要静,阅读需要静。散文可以使我们抛开那份浮躁,心归于宁静。匆忙的日子留给我们太多的困惑,从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份答案,来诠释我们的行为,完善坚定我们最初的理想。
成语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如:《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又如:《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可歌可泣。——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成语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如: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如: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黑黑的脸。——巴金《火》第三部
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丰老一生身兼数家:漫画家、翻译家,文学作家、美术教育家,我一早便知道他的漫画功底甚是了得,但阅读后才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质朴的文笔中透出的是丰老深厚的文学基础、生活积淀,而漫画的简洁点缀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如清风拂面,意犹未尽。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用回忆甚至略带忏悔的语调描写了丰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真实反映了一个父亲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极其负责的态度。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对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开明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父亲对自己年轻时候对待孩子的鲁莽草率深深忏悔,希望长大后的孩子能体谅为父的心情,并接受真诚的道歉。也许他的软儿早已对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没有了记忆,但却一直纠结在父亲的心上,如今又郑重其事地描写出来,不管过去了多久也要对自己曾经的错误道歉,丰老率真的个性在此可见一斑,丰老这样的深明大义更是让我为之动容,这与那个年代一些专制跋扈的家长相比,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读完丰老的书,使我更清晰了与孩子相处的艺术,那便是:只要心中有爱,与孩子真诚以对,孩子们一定也会对你喜爱有加,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彼此影响,共同成长。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相得益彰: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着。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如:《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又如: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相得益彰。——秦牧《茅台·花雕瓶子》
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才接触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怎么说呢,汪老的文字会让人有一种很亲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后,在些许喧闹的院落里,一边捧着热茶、晒着太阳,一边听着满脸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经历和想法娓娓道来,那种温馨与惬意。
《花园》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在那个充满生气的小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淘气小孩。花园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土,充满了单纯的快乐,充满了自然的声音,也充满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欢压在草上,静静地注视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来,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他会把马齿苋的瓣子套在哑巴蝉的眼睛上,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往上飞,绝不偏斜转弯;他认为土蜂是种蠢头蠢脑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会为了被猫吃点的小鸟而哭泣……这一切都通过朴素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曾经看到过,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作品,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平淡的美,是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无法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带着一袭袭清香,让人久久回味。的确,在汪老的文字里我们不会感觉到激烈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却能轻易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容易让人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思考过的,并有一种会然一笑的心情。这应该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成语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如: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又如:他的味觉变了,不能再喝浓烈苦涩的茶,只好喝一点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叶圣陶《线下·孤独》
成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如: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