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初中二年级读后感作文大全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23:06:29作者:百科知识库

初中二年级读后感作文大全1200字

本文包括向你敬礼,“小萝卜头”(1164字)、《百年孤独》读后感(1168字)、《家》读后感(1244字)、扞卫童年读后感(1167字)、《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162字)、无所畏惧的留恋—读《青春祭》有感优秀作文(1250字)等1200字左右的初中二年级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向你敬礼,“小萝卜头”_1200字

在我小小的偶像册上,记录着这些光闪闪的名字:孙悟空、铁臂阿童木、周杰伦……自从读了小说《红岩》后,我的偶像内存又添了一个“小萝卜头”。南湖红船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航程,指引了革命者前赴后继的战斗。历史车轮进入到了解放前夕,这里是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山城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随着画面的移近,一个孩子的特写,令人心惊:面黄饥瘦,头特大身特细,看来有八、九岁,个头却只有四、五岁那么高。这就是集中营的难友们疼爱地叫的“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大名宋振中,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八个月的时候,他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也就随着进了监狱。他从小跟着中共地下党员的母亲徐林侠在女牢中长大,直到四、五岁还没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终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吃的是发霉发臭的饭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他生长在没有歌声和欢乐的歌乐山,没有阳光雨露的渣滓洞。黑暗的铁窗生活,使他天天做恶梦,残酷的地下斗争,使他历练出特有的懂事和成熟。“小萝卜头”五岁时学着缝补衣服,开饭时总让妈妈先吃一点用苦工换来的大豆。六岁时,父亲提出让他上学,可反动特务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经过多次斗争,才同意由同狱政治犯黄以声将军教他读书。他学习非常刻苦,更懂得礼貌和正直。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英勇斗争感染了他,他在牢房之间也做这传递信息的革命工作。八、九岁的年纪,我们还在妈妈的怀里玩着变形金刚,吃着披萨饼,而他充斥耳目的是皮鞭、鲜血、手铐、电网……他虽认识“城”字的写法,但在牢房的高墙里,却不知“城市”是什么样。而我们,在节假日里,总有父母陪着去游玩杭州“嘟嘟城”、上海“热带风暴”,逛雅戈尔动物园,去浙东大峡谷漂流……而他——“小萝卜头”,却双手抓住比他高半个头的栏杆,踮起脚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欣赏大自然美丽风光,对他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一次他捉住一只长着翠绿翅膀的虫子,高兴地尖叫,看到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他若有所思地把它放了,他不愿意小虫和自己一样,兴奋地喊:“飞了,飞了,坐飞机回家了!”“小萝卜头”在和大伙诀别前,他的言行对我的教育更大。他愧疚地对革命志士成岗说:“齐伯伯叫我打听的事,我没有做好……前几日关进一个很重要的人。”小小年纪到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革命工作。他能判断出“报纸说‘和谈’,这是假的,杨伯伯还是没放。”真是一个成熟机智的“小革命”。他把一张自绘的“黎明”画送给成岗,在画中凝聚了多少对“坐飞机回家”的渴望和新中国诞生的深情啊!放下了《红岩》书,“小萝卜头”可敬可爱的形象在我面前挥之不去。他是我们少年儿童的革命偶像。他与我们的童年有天壤之别,他的精神催促我们奋进。我们要多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小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脚踏实地,昂头挺胸的人。向你敬礼,“小萝卜头”!

成语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如: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又如:波涛汹涌的海浪,奔腾着,咆哮着,没有尽头。

成语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如:《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又如: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百年孤独》读后感_1200字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乱伦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这便是永恒,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

“时间,是永恒

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

……

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

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成语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又如:据我个人的经验,我们那里的土话,和苏州很不同,但一部《海上花列传》,却教我“足不出户”懂了白。——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

成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如: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不止。’”又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家》读后感_1200字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作文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成语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如: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又如:看这部书也不过走马观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成语品学兼优: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又如: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扞卫童年读后感_1200字

最近我读了孙云晓教授的《扞卫童年》一书,感触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篇头语:“人们习惯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不全面。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价值,童年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儿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扞卫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神圣天职。”这段话给我以极大地震撼。父母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好的成绩和名次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幸往往从童年找深刻原因。让孩子的天真、烂漫、快乐的童年变成灰色的童年。还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职责。

《扞卫童年》重点谈“童年恐慌”这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儿童因面临巨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历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取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这就是“童年恐慌”。

孙教授的“童年恐慌”原因分析有三: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地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而如今的社会,如今的家长正是在这种口号的误导下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断的让孩子奔波于特长班、加强班、补习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挺大,孩子差一点就要求孩子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种没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父母应该学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有一些缺陷存在时,只要无伤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样“视而不见”,大可不必对孩子进行责备,引发无谓的恐慌危机。当然,这种“视而不见”并非真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让孩子总是那么紧张,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远离“童年恐慌”,还给孩子天真、烂漫的、快乐的童年。

成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如: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又如: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唐·韩愈《明水赋》

成语大可不必:完全没有必要。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又如:可是你打算特约人来投稿,我以为大可不必。——茅盾《追求》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_12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成语沁入心脾: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如:《慈禧太后演义》第二回:“兰儿遂一吸告干,味清而甘,沁入心脾,顿觉精神倍增。”又如:《慈禧太后演义》第二回:“兰儿遂一吸告干,味清而甘,沁入心脾,顿觉精神倍增。”

成语自己人: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如: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又如:你不能把自己人也牵连进来。

无所畏惧的留恋—读《青春祭》有感_1200字

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有很长时间拒绝写文字了。不是因为太忙碌,也不是因为思维停滞。而是无从下手。

我们,一大群人,面对着轰然而去的所谓青葱茏岁月时,呆望着,惊愕着,挫败着,无力着,疼痛着。那是不想就此相别的遗憾,还是不可言明的怀念?

一直发生,一直回忆。这是人生的循环。这是一个劫。

也曾想着,不可控制地想着。我要去寻找,在我认真的宣泄时,在我热烈的无知时,它们究竟去了哪里?我尝试每一个角落找寻它们的身影。哪怕是残留,哪怕是痕迹,哪怕是斑驳,哪怕是虚妄。

有人说,当你身边的人都以各种理由离你而去之后,你会发现,世界什么都没少,仅是少了你自己。世界上的人,一个走了,可能会有两个三个来替补。少了的是你自己,心肝都被挖了去,而且永远不会走出来。

它们到底溜走了,是冯虚御风而去?是羽化登仙而飞?唯独留下了我们,失去了曾经的我们,在若大的世间,从此遗世而独立。

是这样的吗?是永远都不再找个机会回来看我们了吗?

不是这样子的,一定不是的,我觉得它们肯定在哪个地方,似我们看待过去那样看待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又何常不是为了它们而活?

妈妈也有说过,像文人那样说过,眼泪都是往下流的,当你倒着的时侯,眼泪就流不出来了。

而我要说,要是所有的岁月都倒回来的话,我就不流眼泪了。

在这种困惑中,有人告诉你,你可以再看看它们,你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温暖地不得了。就仿佛跑过去拥抱你久违的亲人那样,恨不得抱起来转几圈,再前后左右摸摸。仿佛真得一切就如从前。

那天,九州华夏给了我这样地惊喜。他说他写了一部散文式小说。我没有激动,也不沉静。是一种带着默契的期盼和祝福。谢谢你,九州。让我有机会和它们重逢。九州的小说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写了。我知道,我们是一样的人。他在用心地把日子写进文字里去,我在用心地从文字里读出日子来。就这样,就可以活好久。

写一篇文字,尤其是一部漫长的小说,我深知它需要耗费多少心血,甚至是自我封闭的孤独和难以隐忍的不安。

现在,完成了。是欣喜的吧,是挥汗如雨的畅快吧。

于我,是欣慰,是扶助,是回顾,亦是感动。

当他邀我为这部小说写些什么的时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本已准备为它写点什么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为我,为大家的年轻做辑告别呢?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生活了的,天生的明媚青春,理想,追求……天生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冲击,他是充满感情的又是理性的,天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真实,那又何尝不是曾经的我们。你可以在任何一个人的那里找到。是千千万万的每一个我和你。看它们,像看黑白照片般,退去了当初的色彩和陷入,却更加真实生动。像看一次盛大的日落,你会带着一些温热,进入接下来的黑夜,不远处的黎明,以后一天一天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回忆是幸福的。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甘愿善待它们,再一次真诚看重它们。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读小说,请继续往下看吧,所有的年轻故事,你逝去的从前,都在里面,里面等你,等你相见!

成语无从下手:无从: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下手:着手。指事物头绪杂乱,无法着手处理。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那三姐儿却只是淡淡相对,只有二姐儿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众多,无从下手。”又如: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令人无从下手。——鲁迅《花边文学·清明时节》

成语挥汗如雨: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如:《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又如:其人伏地惕息,挥汗如雨,自是怏怏如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