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初中三年级精选读后感大全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20:08:20作者:百科知识库

初中三年级精选读后感大全800字

文章包含凡尔纳科幻故事读后感(789字)、漫画观后感(758字)、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795字)、《看图说瓷》读后感(851字)、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作文)(780字)、西游记的读后感(803字)、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作文(764字)、《水浒传》读后感初三(764字)等800字左右的初中三年级精选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凡尔纳科幻故事读后感_800字

这是我拜读的第一部凡尔纳的科幻著作,最初读的时候只是忘情于激烈的战斗,曼妙的海底,并没有在船长个人身上下功夫,换句话说,那时我只理解了情节却忽视了背景和内涵。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著作,甚至高过我大力推崇的《小王子》,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对于哲学思想的粗浅的理解,我开始研究尼莫船长的意志……

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不仅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更可贵的是,他那非凡的想象力,浪漫而又符合科学的幻想,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最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很多科学的设想或者说假想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因此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小说三部曲之一,讲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尤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历险的故事。1866年,有人发现海上出现一种怪物“独角鲸”,阿尤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对其一路追踪,结果在搏斗中反被“独角鲸”俘虏,原来“独角鲸”竟然是一艘潜水艇!在长达10个月,两万里的旅程中,他们都看见了哪些奇观?经历了哪些险境?他们又是如何逃出潜艇的呢?种种惊险奇遇、处处神奇海景会将你带入一片美妙世界,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从一个打赌开始的,这个打赌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产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1872年,英国绅士福克与别人打赌欲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为了赢取两万法郎,他在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境况下,利用当时的火车、马车、游艇、商船、雪橇甚至大象,一路上马不停蹄分秒必争,经过了巴黎、土耳其、印度、中国、美国、英国等地。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福克能否如期抵达目的地呢?这次环游之旅又将带给他什么呢?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大师。

成语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如:《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又如:我决心以分秒必争的速度,争取十二年来已失去的光阴。——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序言》

成语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如: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又如:马不停蹄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漫画观后感_800字

近来粗略的阅读经典名著《教育漫画》,从中,我体会到了英国绅士教育成功的原因极其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为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提供了很多可行性教育思路和方法。”每一个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爱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在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种想法,孩子还小,他们不会做出什么坏事情来。对孩子的过失放纵不问,子女的执拗也以为很合乎孩子的天真的年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些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好像都是小事。对孩子不加约束,但是莠草就这样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记住这一条,孩子在小时候的一些过失看似小事,但是习惯却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啊。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早抓,不能抓晚了。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小时犯的错误不必大惊小怪的,树大自来直吗。凡是有这样观点的父母们,请你抓紧改掉这种想法,凡事宜早不宜晚。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了什么习惯,所以在这件事情与在其余一切事情上面一样,如果你不打算让它继续下去,日益增长,你就不必让他养成习惯。”“我觉得一般人教养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对于这一点没有及时加以充分的注意,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没有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成语大惊小怪:大惊小怪[dà jīng xiǎo guài],意指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语或出宋·朱熹〈答林择之〉其一四。[源] 宋·朱熹〈答林择之书〉其一四(据《朱文公文集·卷四三》引)所示疑义,已略看。端叔、恭叔惠书,极感其意。但如此用功,鄙意不能无疑,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典故]“大惊小怪”一语当从“惊怪”变化而来。汉语使用“大?小?”来构词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一般来说,经过这样构词转化,语义会变得较强,所以“大惊小怪”比“惊怪”语义强,更能夸饰与强化惊怪的程度。“惊怪”一词出现的时代稍早,例如《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乃者日中见昧,阴薄阳,黑气为变,百姓莫不惊怪。”《续汉书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门,或见之者,莫不惊怪。”都是形容惊奇讶异样子。一般使用“惊怪”时,其对象通常确实都是较为奇特的异象,後来构词转化,成为“大惊小怪”一语时,强化了惊怪的程度,但反而习惯用於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以突显出反应的过度。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择之书〉中说道:“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意思是:对於操存涵养这门学问,应该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实地去做,久而久之便会有成效,不需要过分声张,当成大事般忧心严肃地去讨论与教导,如此反而无助於事。朱子话中的“大惊小怪”,就是指对方反应过度。所以“大惊小怪”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在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中有段极为有趣的描述:有个穷光蛋在路上捡到一只死鹌鹑,拿回家想炸来吃,但却没有油,於是提着鹌鹑来到卖油条的摊子,假装要买油条,然後“故意把鹌鹑掉在油锅里面,还做成大惊小怪的样子”,结果鹌鹑熟了,穷光蛋还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离开。

成语穷光蛋:指贫苦人民。如:钱钟书《围城》:“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许多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又如:作为栖惶了一辈子的老穷光蛋,他还再敢侈望什么呢?——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六章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_800字

在读德鲁克管理思想之前,我对管理的认识一直都很模糊,没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概念。

管理,在我眼里,一直都是权力的象征,荣耀的象征。我只知道,管理的职位能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满足感,让我有一种高人一筹的感觉。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臭名远扬,导致人员流失,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的。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执着于纠正下属的言行及工作方式。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难于让人接受,并不益于公司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

自从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去强求。

通过反反复复地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

结束语:

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

成语外圆内方: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又如:静女士时常想学慧的老练精干,学王女士的外圆内方,又能随和,又有定见。——茅盾《幻灭》

成语高人一筹: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如:明·归有光《震川集·别集·七·与沈敬甫七首》:“圹志、子建云亦似。但千古哭声未尝不同,何论前世有屈原,贾生耶?以发吾之愤愤而已!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又如:钱宁《圣人》第16章:“好在他立着矮人一头,行事高人一筹。”

《看图说瓷》读后感_800字

《看图说瓷》是一本不算厚的书,它夹在各个体型都很大的同伴中间,很不显眼,若非专门瞪着印有“瓷”字的双眼,就错过了如此美妙的一番阅读。

说起我对瓷器的认识,可以“纯白脖”定义,除了知道是用土烧制的胎,施釉以后继续高温烧制而得以外,毫无概念。之所以近期想对此做一番了解,一是因为近一个多月来,看了博物馆里大量精美的瓷器;二是参加了一场甘露堂周老师讲授有关巩县黄冶窑的专题课;三是想学习周老师,不惑之年开始学习入行,到了现在已经成为圈内有名的学者。我想现在开始学还不算晚吧,就算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化内涵。在此,要感谢近期经常熏陶我的好友——古玩行。

初翻此书,看到里面有大量的插图,原以为都是对各类瓷器的鉴赏说明,拿回家细细品读之后,发现它不是讲述如何鉴赏瓷器真伪的,而是一本讲述如何正确欣赏古代瓷器中绘画的书。200多页,很快就看完了,但收益非浅。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器物上的绘画、雕刻内容多于阶级礼制、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故事有关,由于历史原因,有大量明清时期带有绘画内容的瓷器流落异国他乡,而且这些瓷器都很精美,外国人对这些来自古代中国的瓷器都推崇有加,但他们对上面绘画的内容所知并不多。遗憾的是,现在国内的学者专家们也经常误读这些瓷器上面所绘画的内容。倪亦斌博士近十年来,从欧美私人收藏家、各个东方艺术博物馆内收集了几万张有关这方面的图库,深入分析了瓷器上绘画的内容,总结归纳出了这么一本书。

我对其中那篇《三教原来一家,万变不离其宗》印象深刻。

儒教、佛教、道教都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合一,是古时帝王统一思想,以便政治统治的一大举措。所以在自北周(公元557—581年)以来,以孔子为代笔的儒教、老子为代表的道教、释迦摩尼为代表的佛教,便统一到了一副画面上,称为“三教图”。后世不断的演化,衍生出了很多个版本的三教图,分别运用到了绘画、木刻、石刻、碑刻、瓷器等众多艺术领域,为帝王宣扬政治主张,安抚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语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如:《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又如: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成语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如:《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又如:求夫辞有体要,万变而不离其宗。——清·谭献《明诗》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作文)_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成语天下无敌: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如:《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又如:某闻许都曹操,扫荡中原,吕布、二袁皆为所灭,近又破马超,天下无敌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成语能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又如:如今知道朝里那些老爷们都是能文能武,出力报效,所到之处,早已消灭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七回

西游记的读后感_800字

看了这么多书,让我想到的感恩的只有《西游记》。

孙悟空也许是这一部经典名著中最会感恩的人物了,它虽然只是一只石猴,但却能俯无愧于天,仰无憾于地。为求长生,它走名山,访大川,拜师学艺,终于在菩提老祖处习得七十二变化,得长生不老之术。后来只因贪图炫耀自己本领。被师父逐出师门。在临走时磕三个头,以报师恩。以后虽三番四次经历磨难,也遵师命不说出师父之名。后大闹天宫,只为报天庭羞辱之仇。被佛祖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遇唐三藏救助,逃出生天,为报大恩,它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虽有顽性,但忠心不改,历次遭贬,却又重新回到唐三藏身边。当唐三藏遇到危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它走三山,访四海,遍寻各路神仙,直到救出师父。其心可彰日日,其情可动天地。师徒二人虽有离隙,却始终不离不弃,终成大果。它的忠心可见一斑。

读完整部《西游记》,我满脑尽是孙悟空的感恩之情,细细想来,父母不就是自己的师父,而我不就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吗?父母生我养我,不正是师父助悟空脱离苦海吗?细细想来,父母的每一次帮助都是一份爱,助我成功。每一次的帮助都是发自肺腑的,每一次的提醒都是源自内心的。我也才曾有几分感激,但更多的是认为这只是他们应该做的,很少真正的感恩,但小时候的有些事令我今生难忘:

那是一个风雨夜,我突发高烧,妈妈抱我拦下一辆出租车,我当时全身发热,唯身没有一点力气,坐在车上躺在妈妈的怀中,妈妈紧紧的抱着我,使我感到妈妈的怀抱好温暖。到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做完这些事把她也累坏了。我看在心里,胸中那颗感恩的心也在跳动。那时的我小,胸中满腔感动写不出,现在的我大了,我要用手中的笔写出我的心声,父母的爱感动着我,也呵护着我。父母不管何时那灿烂的笑容,是我最感动的。他们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如何正视挫折。让我敢于面对,敢于承担,使我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细细想来,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帮助过我的人,我也应该要感谢他们。

成语可见一斑: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又如:以酗酒狎妓之微嫌,遂没其困苦艰难之功业,清朝之赏罚不均,可见一斑。——《清朝野史大观》

成语七十二变: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如: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又如: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你比他更厉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800字

昨晚,7月28日,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没去之前,就已经看了很多报道说是很感人,多准备几包纸巾,我也没啥准备,包里反正有纸巾,就直接奔影院了。

整部电影给我最震撼的是开始和结束两个镜头:

开篇:1976年的唐山人如往常一样进入夜晚,可是他们谁也没想到就在那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日子里却发生了无法磨灭的痛。这个痛的记忆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因为在晚上,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所以地震发生时,来不及逃生。所有的建筑在地震面前如同小孩子的积木一样,一碰就倒,不同的是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同时也带走了无数条生命。当时的唐山人没有想法,脑子里就想活命,想着自己的家人活命,无论是谁,生命平等。地震过后,废墟上都是一具具尸体,血肉模糊。幸存者来不及去寻找自己的亲人,来不及悲痛,而是集结起来去挽救更多有生命气息的人。我想那个时候的唐山人是被老天遗弃的,但却是最崇高的。

结尾:34年后的唐山人在唐山新的土地上建立了纪念墙,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遇难者的名字,以此让后人永远怀念他们。镜头慢慢地移动着,黑色大理石上24万地震遇难者的名单,似乎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是脆弱的,能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幸福的。

看完电影,不禁联想到生活中自杀的人。地震遇难的人是没有选择,因为上天没收了他们活着的权利,可是自杀者呢,没有人要夺走他们的生命,却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是可以了结自己的一切,可是有想到,活着的人要为死的人承担多少无法预料的。相比之下,自杀者是何其之渺小。影片还有一个桥段是,登在大学期间怀孕了,她男友劝她不要因为一个小孩子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可是登不惜退学,不惜跟相爱的人分手,毅然坚持生下宝宝,当时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唐山人。对她来讲,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幸福,所以任何困难都不能毁灭一条生命,更何况是小生命,生命无价!

成语斩钉截铁:斩钉截铁[zhǎn dīng jié tiě],意指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语出《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源]《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天复元年辛酉岁秋,忽有微疾。至十二月上旬,累有教令。至二十八日夜,主事及三堂上座参省,师顾视云:“汝等在此,粗知远近,生死寻常,勿以忧虑。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事宜无多,人各了取。”《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洪州云居道膺禅师》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时一僧出曰:“便请和尚钉铁。”师曰:“口里底是什麽!”[典故]云居禅师,本姓王,师讳道膺,唐末幽州蓟门玉田人。是洞山良价禅师的杰出弟子,曹洞宗的第二代。道膺住在江西云居山,僧众很多。一年秋天,云居禅师忽然感觉身体不适,他趁弟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告诉弟子们:生与死是很平常的事,大家不必太过忧虑。今後大家处理事情,一定要“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就是说做事要果断坚决,不要违反佛法。并将生死置於度外,就像如来佛一样,“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凡事合宜就好,各取所需,不必多取。後来“斩钉截铁”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成语血肉模糊: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如: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又如: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巴金《家》二十五

《水浒传》读后感初三_800字

蝉鸣荷漾,步履成忆。过去的那个夏天,我曾见群枝油绿,绿意斑驳。手捧一本《水浒》,望云渐漫遍穹窿。我沉浸在武侠世界中,感悟着人生之道。

水浒山寨中,有两位军师,一位是智多星吴用,另一位是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军事才能不在吴用之下,但其地位却远远低于吴用。在书中朱武以寥寥几次机会,展现他惊人才华。

在宋江急切想得到朝廷招安时,让高俅去帮他们说好话,为什么让一个大奸臣去,原因有三。其一,因为高俅征讨梁山泊失利,宋江认为高俅只有主持招安才能在皇帝面前说得过去。其二,宋江在抓住高俅后,不仅放了他,还好吃喝当祖宗一样供着,算是仁至义尽了。其三,高俅是皇帝宠臣,说话管用。这几点足以让所有人相信高俅,除了朱武。但奸臣高俅却出尔反尔,这时朱武立马把备用方案——宿太尉,介绍给了宋江。也最终促使招安成功。

后来,宋江与大辽兀颜父子斗阵,这是朱武一生最辉煌的一次表现。兀颜四次变化阵法,结果却被朱武一一识破,吴用站在高台上走来走去,不时用袍子擦擦额头,一句话也没有,尴尬得很。在大决战时,兀颜摆了个太乙混天象阵,吴用看不懂,只是敷衍说了句:“急切不知他阵内虚实,如何便打得。”这可是吴用职业生涯里最丢脸的一次。

由此看来朱武不比吴用差,但终其一生也没得宋江重用的原因,施耐庵也在后文半明半暗地指出了。在宋江围剿方腊时,陈达,杨春等六人在昱岭关上被乱箭射死,而朱武只为当时一同上梁山的“陈达,杨春哭泣”,宋江也无言。朱武上梁山数年,其他好汉已经将他们当亲兄弟,但朱武却没有。这会让宋江怎么想?梁山泊是一个集体,可只有朱武没有融入这个集体氛围,似乎还在少华山上当大王,这也是他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朱武,无用武之地;吴用,却处处有大用。这名字取的也真有意思,可笑啊!

作文题目:论朱武与吴用

作者:折桂九7班 孙奕城

成语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如:《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又如: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成语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又如:钱钟书《围城》:“因为不能到孙家去吵,不能回方家去吵,不宜在路上吵,所以舌剑唇枪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