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8:07:45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包括读《父亲》有感、梁晓声父亲读后感(1430字)、简单的书名,不简单的故事——读《妞妞,—个父亲的札记》有感(1495字)、献给敬爱的父亲——读《背影》有感(1563字)、聆听父亲读后感(1587字)、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1717字)等1400字、1500字、1600字、17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在梁晓声心目当中,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他是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因为家中绝对的领导地位,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他的粗暴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宽容、坚忍的母亲在他面前总像一只温顺的羊。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宁愿相信算命先生的“克女”之说,也不听医生的真诚忠告,最终延误了姐姐的治疗时机,导致姐姐幼年夭折。也是由于他的严厉、粗暴和无知,让一心奔前程的哥哥大学未竟就疯了……这些破碎的记忆甚至带有伤痛的感觉,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无法抹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父亲,不敬爱父亲,他也有他值得敬重的地方。比如他本是壮士的山东大汉,不叹气,不抱怨,也不哀求,他的生活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的脊梁像大山一样的结实,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六口之家的生计。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父亲,集威严、粗暴、无知、固执和责任于一身,让梁晓声又爱又恨,又同情又怜悯,也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比常人要沉重复杂得多。
书中曾这样说:“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疑于溶淡骨血深情的稀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为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是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债务。”也许这篇文章,就是梁晓声对父亲的那份债务的救赎吧!
对于丈夫照顾妻儿,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梁晓声归结为这是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是在“吃”父亲,还是十分“任性”地“吃”。而作为被“吃”的对象,父亲竟没有一丝抱怨,这让作为子女的“我”有意识地去思考父亲的处境,理解他的不幸的同时还抱有同情心理。口吃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可一个孩子能有多强烈的心思去惧怕自己的父亲呢!所以,仅仅是后面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吃饭的话,就让作者看到父亲也是有慈祥的一面的。要知道,在那个穷困年代,一顿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鼓励吃饭,更无疑是预支粮食。可他就是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纵使被自己的孩子误会存了钱却不愿意拿出来给儿子建房娶亲,生气之余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哀叹一声,就此了了。贫穷给了这位父亲太大的压力,也因为贫穷让父亲作为一个蒙昧无知的老农民遭到了知识分子的儿子的怨恨和鄙视,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父亲,他的沉痛心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和分担?他的“佝偻”又有谁来抚平?
但谁能说这是父亲的过错呢?虽说“人定胜天”,可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情特性赋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命运的悲剧色彩,纵是人为也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辛苦了一生,也沧桑了一生,随着岁月光华的悄然流走,父亲的鬓角也逐渐显出了苍老的痕迹。“父亲,已不再是那个从前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的父亲了。父亲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忠黄氏’,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了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凝聚着某种夙愿不遂的残影……”每每读此,心中不免闪现忧伤,生活,到底是不易的,而父亲,终究也是不易的。
丰衣足食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穷苦者的固执与坚韧,更无法理解他们的蒙昧与无知。然而正如作者所说,所有的悲情都是社会与环境给予的,我们唯一可以去坚守的是剥去偏见的根本的爱、温柔和怜悯。
成语养家糊口: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父亲李守忠是一个庄稼人,为着养家糊口,每到农闲时候就自己做些瓦盆瓦罐放在土窑中烧熟,挑着走乡窜村叫卖。”又如:我高兴极了,从此我就和大人一样当了工人,等我挣了工钱,就可以帮助养家糊口啦! ——南新宙《黄浦江的激流》
成语身强力壮: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又如:那时,忠大伯还身强力壮,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梁斌《红旗谱》十
《妞妞》,简单的题目中蕴藏着一个并不简单的故事。暑假里,我读了周国平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感触很深。周国平的第一个女儿——妞妞,一出生就生患绝症,她只活到了一岁半,她还没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就走了。妞妞,就像是一只小舟,慢慢地停靠在岸,可是我想不通,一只已经安全靠岸的生命小舟怎么还会触礁沉没?妞妞就像是一位天使,可爱、纯洁、美好,她的身上集齐了人类所没有的赤子之心。而上帝就是那么不喜欢一切美好事物的诞生,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正是这个小小的玩笑让刚刚诞生的小妞妞患了不治之症。
“你总是那样恬静,出奇的恬静,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最美的是你那双乌黑澄澈的眼睛,一会儿弯成妩媚的月牙,掠过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会儿睁大着久久凝望空间中的某处,目光执着又超然。”周国平在书中是这么描写妞妞的。但是他在那时不知道,就是这双“乌黑澄澈”美丽的眼睛,是让妞妞离去的“罪魁祸首”。妞妞的故事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也是最悲惨的故事。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上帝缺保镖,所以李小龙去了;上帝缺杀手,所以拉登去了;上帝缺手机,所以乔布斯去了;上帝缺歌手,所以杰克逊去了……我想问,难得上帝还缺快乐吗?所以又把这个被他刚刚派下来的“快乐小天使”叫回去了吗?妞妞在世上仅仅活了562天,18个月,这对正常人来说,妞妞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这562天中,妞妞哭过,笑过,被爸爸妈妈疼过,细心照料过,但同时,也被病魔折磨过。
妞妞是个聪慧的小女孩,八个月,她会喊“爸爸”。九个月,会喊“妈妈”。一周岁,会自呼“妞妞”。一岁一个月,会说二三十个词,包括若干个双音节和三音节词。一岁二三个月,会说包含二至四个词的完整句子,会说“不”,因而能够相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一岁四个月,会准确地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和疑问代词“谁”,几乎能自由地表达她想表达的任何意思了。可是,一个那么可爱聪明“伶牙俐齿”的妞妞,在她18个月的时候突然闭上了她的小嘴,不再发出那银铃般悦耳的声音。如果妞妞没有那么早逝去,没有身患疾病,那么在妈妈的爱抚下一定成为了一位既知书达理又大方的好女孩。可是命运就是那么不如人意。可爱的妞妞是勇敢的,她与病魔战斗了那么久。我一直记得书中写妞妞死去的情景:妞妞突然伸出手,紧紧抓住雨儿的手腕,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她的手松弛了,全身猛烈抽搐了一下,停止了呼吸……看到这里,我不禁泪如泉涌,妞妞紧紧抓住雨儿的手是想再看看自己的妈妈,想再和她和爱她的爸爸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了。
妞妞让周国平懂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但愿这种牵挂能穿越时空飞到妞妞身边,成为永恒!
这是在妞妞一岁三个月她和雨儿一起编的故事,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雨儿:“从前有一只猫,它的名字叫——”
妞妞:“猫咪。”
雨儿:“它和妞妞是——”
妞妞:“朋友。”
雨儿:“有一天她们去花园——”
妞妞:“玩。”
雨儿:“花园里有——”
妞妞:“树——草。”
雨儿:“猫咪玩得真高兴,它走丢了,妞妞——”
妞妞焦急地嚷道:“真着急!”
雨儿:“她喊——”
妞妞:“猫咪!猫咪!”
雨儿:“猫咪听见了,回答——”
妞妞:“咪呜,妞妞,咪呜。”
雨儿:“妞妞找到它了,和它——”
妞妞:“握握手。”
雨儿:“她们一起——”
妞妞:“回家家……”
一个简单的书名,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成语罪魁祸首: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意指“罪魁”,犯罪首恶者。语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祸首”,肇祸为首者。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罪魁祸首”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源]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先是,予趣平江,入疏言:“叛逆遗孽,不当待以姑息,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意指吕师孟。朝廷不能行。至是,文焕云:“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予谓:“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申屠刚,字巨卿,扶风人。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鰌、汲黯之为人。涉猎书记,果於行义。元始中,举贤良对策:“昔周公豫防祸首,先遣伯禽守封於鲁,离断至亲,以义割恩。使己尊宠,不加其後。”言甚切直。[典故]“罪魁祸首”系由“罪魁”及“祸首”二语组合而成。“罪魁”一语见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後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吕文焕投降後,蒙古军猛攻南宋,宋朝封吕文焕的侄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藉以缓和蒙古的攻势。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一次宋、元双方对谈时,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吕文焕是乱贼。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麽骂,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你引狼入室,带领蒙古军南下,叛逆误国,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这样的『罪魁』,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小孩子都骂你,何止只有我骂你!”後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祸首”一语见於《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周武王灭商後,分封鲁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武王死後,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无法到封地,为了预防“祸首”再度俟机为乱,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後盾。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罪魁祸首”,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成语引狼入室:引狼入室[yǐn láng rù shì],意指把坏人或敌人引到家中。比喻自招其祸。语或本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源]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据《元曲选》引)若是娶的我去家中过,便是引得狼来屋里窝。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元·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典故]狼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形状似犬,嗅觉灵敏,听觉佳,性凶狠狡猾,昼伏夜出,会袭击人畜。像这样凶猛的动物,如果引到了家里,当然会为自己带来可怕的灾祸。如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过,便是引得狼来屋里窝。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便是女主角因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诉对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只狼到屋里,一定会有是非横祸。後来“引狼入室”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自招其祸。同样的用法也见於元·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可知在元代时这已经成为共同的用法。到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黎氏》中,更是具体地叙述了一个“引狼入室”故事。有个名叫谢中条的人丧妻,遗有二子一女,养育甚辛苦,後来他遇到一个美丽女子,虽然对她不甚了解,却因贪图美色,便娶她续弦,有天他因公事外出,回家之时,看到一头大狼冲门而出,将他吓得要死,进屋一看,发现子女都已被吃掉,他才明白那个美女原来是狼妖。故事末,作者藉异史氏之口评论这件事,说:“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於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任意续弦,都是引狼入室、自招祸患的行为。
坐在电脑桌旁,房间依旧是死寂沉沉,只有键盘的“嗒嗒”声,犹如我的心上下有节奏地跳动。这情景犹如前几天同学聚会那般,哄闹的餐厅里,男的一桌,女的一桌,隔着薄薄的纱帘,里面是灯红酒绿,外面是炙热的太阳却烤的人心凉。我在外面冷冷地审视着里面摇曳的背影,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在我刚刚读完同学发过来的聚会邀请时,坐在一旁的父亲几乎脱口而出:“你去吧!”我本不想参加,还没来得及表态前,父亲已起身,轻轻关上门,出去工作了。晚上睡觉前,父亲又进门,放下个盒子,说:“明天把这个带上,大家都有,你也该有,早点睡吧。”又轻轻把门带上了,生怕做错事。那是我从没见过父亲的慎重样子。我打开盒子,是部手机!我本不知为何,但聚会时发现几乎同学人手一部时,我明白那是一个父亲在维护他心爱的女儿的自尊心。其实父亲不知道他女儿有多懒,我完全有能力自己买,只是因为手机充电太麻烦所以一直没买。但父亲想到了,他想到在这样一个场合的尴尬,他怕他的女儿受委屈。我能想象父亲在一大堆手机里慢慢地、耐心地挑选他女儿喜欢的款式,一遍又一遍地咨询,最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却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对女儿说“给你的”,我想:这应该是父亲最可爱的样子吧,不!这是所有父亲最可爱的样子!
印象中,父亲没有和我过过完整的假期,就算是暑假,也绝不会超过半个月。因此,在每年的学期结束前,我都会不厌其烦地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我一朋友开玩笑说我有恋父情节,其实她不知道我一年中除了过年,几乎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每次回家,同学都会兴高采烈地见到父母亲,和他们吃饭,我只能边吃边和父亲通电话,听到他沙哑的声音,会忍不住问“是不是感冒了”,而我爸永远的话是“自己在学校要吃饱了,让你妈开车慢点儿”。我笑他啰嗦,同样的话都讲了十几年了。有时候父亲会在不忙的时候抽空回来,会提前打个电话,这让我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我怕看见父亲的身影,怕他日渐年老的容颜;期待的是终于可以见到父亲了!父亲大多会在半夜回来,只能在第二天早上看见他,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母亲说让父亲多睡会儿,太累了。于是,我看到的父亲总是精神奕奕,仿佛不知疲倦。事实上,我我也不敢看见父亲累的样子,我怕自己承受不起,承受不起父爱后面如山的力量。常看见同学在作文里形容父亲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是“父爱如山”,似乎除了这个词,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词儿,是的,的确如此!
这个暑假,父亲终于答应我回来陪我玩几天。头天晚上母亲偷偷告诉我:父亲对她说,回来又不能玩几天,女儿做她的作业,我干我的活儿,白天又讲不了几句话。我没有说什么,只想着暑假太热,让父亲回来歇歇。当然,父亲这样一个愚钝的人,又怎明白女儿的心思。中午,在我等了约一小时还没见父亲的影子时,我决定先躲进空调房里吹会儿。当我再出来时,便已看见父亲站在门口,白色衬衫早已浸湿,敞开着,汗从两侧顺着脸颊流下来,落进胸膛。炙热的太阳将父亲的脸烤得通红,甚至把眼睛都烤红了,脚下的行李零零散散的躺着。我忙递过脸布,说“吹会儿空调吧”,父亲说“没事儿,习惯了”,边说边挤了下脸布,霎时“噼里啪啦”地上溅起水珠——不,是汗珠。我挪了挪步子,不敢抬头看父亲满是汗的脸。我无法忘记地上的那些蒸发的汗水。
晚上,我故意把空调又降低了几度。父亲有让母亲挠痒的习惯,那天晚上,母亲忽然叫我帮父亲挠痒。我愣了愣,沉默了几秒。父亲突然对母亲吼:“干什么,还是你(指母亲)挠吧!”其实,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母亲说过父亲背上有晒红的脓包,我怕我看见会心疼。那曾经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的宽阔的背、高大的脊梁,如今也慢慢被岁月磨窄、磨矮了,但我心目中的父亲依旧高大!
也不知是受父亲的遗传,对于情感表达总是迟钝,但我相信有一种爱比山更重。我本不是矫情之人,但在这里,我想大声地告诉父亲“父亲,我爱你”!
成语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又如:少数人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人民不满。——老舍《鼓书艺人》十九
成语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又如:阿二忽然对于曾沧海的威吓全没怕惧,反而兴高采烈的说起来了。——茅盾《子夜》四
最初知道张大春先生,是由于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带了本厚厚的上册坐在毛概课的教室后排一页页慢慢地翻。翻到第二章《竹林七贤》便有一种怕被现在的自己囫囵吞枣的畏惧覆上心头,于是打算搁置一段时间再读。等着后来得闲,拿起的是那本看起来较薄的《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并非如你我所以为的是作者记录父亲教导的文字,而是张大春先生写给妻子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的书。那时,作者的父亲摔了一跤之后,便再没能够痊愈。作者问病床上的父亲:“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其实这两者没有什么冲突,于是孩子在母亲体内逐日成长,那本关于张大春先生家族记忆的书被也一字一句写了起来。
作者在书中多次或明或隐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有人说这是一部家族史,而我觉得“史”这个字眼太过于正经而完满了。此书中有作者从父辈们和奶奶口中听来的家族故事,有张大春先生自己的经历,还有作者对尚未出生的孩子说的话……对于那些家族故事,作者发挥了自身小说家的才能将其润色修补,使呈现于人前的记忆活色生香,成为一段段连缀而细致的文字。台湾作家朱天文说:“第一次他收起玩心不折不扣比谁都更像一位负责的父亲。第一次他不再操演他一向的主题——真实/虚构。”
在《我往何处去》那一章的结尾,作者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呐——走开啦!”当初这样无情地拒绝着父亲继续怀旧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将自己曾听来的那些都记录下来呢?当作者料到自己的孩子最初可能对这些并无兴趣,又为何仍要写下这长长的十多万字呢?是否如那些忧心扞卫着祖家这种象征的人所言,“它是根,它是来历,它是饮水当思之源,它是不容践踏遗弃的记忆”?
年轻时的作者和朋友胡诌,说自己要写一个童话,讲一个小和尚从寺里逃出来,走了很远的路去天边看大月亮的故事。他说他没能写出那部童话,但因为孩子的即将到来,而“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始思索那个想像的我是怎么一回事”。
记忆也许过于庞大而繁复,有时横冲直撞地进了脑子,让人不得不去回想与咀嚼。
于是他娓娓说起自己被母亲托付在杂货铺所体验到的迷失,说着从祖辈传下来的的含有训诫意味的故事,说着自己死在远方的朋友……也说父亲的莫逆之交,说父亲对春联一年比一年深的孤愤嘲诮,说父子二人合唱的《二进宫》,还有父亲在病倒后声声叹着的“老天爷罚我”
直至最后第二章作者才终于直接地道出他写这本书的用意:是祖辈抗拒被牵引到陌生所在留下的痕迹令他着迷。书写的过程是作者尝试着去理解父亲等祖辈人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地质问着自己并摸索着去回答的过程。
他写道:“我现在每年作一副春联,发现自己家门口老有父亲走过的影子。”昔日见闻的一言一行,便是在回想和咀嚼中也如作者坐在父亲膝上听的章回小说般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也想起了很久以前从家里人那里听来的一些事。奶奶说她的姐姐出嫁时,嫁妆摆了一整条街,奶奶的二哥便在嫁船里撒了一泡尿,哭着说家都要被阿姊搬光了。还住在老家时,爷爷从杭州回来便上吐下泻,奶奶举起马桶盖嘭嘭嘭地敲了三下竟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当我高考前头疼著名著没有看完题不会做时,爸爸说他上学时每天和同学轮着讲《三国演义》,谁接不上就要挨罚,以至于现今好多情节他还能张口就说。也想起我小时候描着奶奶家雕花大床上的纹理,一玩就是一整个下午……
我的祖辈们不常讲起以前的事,很可惜我能听到的家族记忆并不多。
若问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些,我跟你说说书里的一段:“我曾经指着那‘海底’问过我父亲:那是什么书?我父亲说:胡扯八蛋。那奶奶为什么喜欢看?人都喜欢胡扯八蛋。”
若问我记起的那些有什么意义,我家又不是同人家那样的书香世家。很抱歉,我也不清楚。只是隐约觉得,那些我听过的或是没听过的事,那些记起或是记不起来的事中,也存在着一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的东西。
成语活色生香:书面上呈现活生生的景象,而且散发出香味。形容诗画所描绘的景物生动逼真。如:元·王恽《繁杏锦鸠图》:“尽堪活色生香里,拥顾双栖过一春。”又如:其夫人静庄女史,名守箴,亦工写生,余尝见其扇头作穿花蛱蝶,活色生香,栩栩然如欲飞去。——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雷菱舟》
成语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如: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又如: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一个男人有没有经历婚姻,对责任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男人有没有生养孩子,对生命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这两点,现在的我深有体会。
假如我现在还是未婚,我想也许我会非常放纵。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不知道要为什么目标而努力。因为不管怎么努力,连套小房子都是幻想,那不如放纵,至少在感官欲望中,人觉得还有点刺激。虽然沉沦,可至少可以暂时忘却痛苦。
假如我现在没有孩子,我看周国平的《妞妞》不会那么沉重,我的孩子马上8岁,我就希望她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我希望孩子平安,我可以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打击甚至是伤害,但我知道这是孩子人格和体格成长完备必由之路,但我不希望孩子不在了,我接受不了。
假如我没有做父亲,我只是会同情周国平,但是我很难领会他做父亲的快乐和悲伤,现在我甚至能理解后来他和爱人的分手,因为爱得太深,分手也许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妞妞》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周国平因为一次和爱人吵架,爱人赌气感冒,结果医院医生嫌夜深不愿意接诊,最后发展成重感冒,在同学帮忙的治疗时又多次照射孕妇不应该照的X射线,结果出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患了绝症,周国平认为这一切应该起源于那次争吵,如果这次争吵后的偶然能够有一个环节得到改变,也许他将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可孩子毕竟出生了,她带了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如果要治疗,必须割掉眼睛,而且即使这样,也只有很低的治愈概率,医生建议他们放弃这个孩子,放弃治疗这个父母自然是不愿意的。
那么是立即手术还是等等看,也许有奇迹?在这种艰难选择中,周国平夫妇尝试了很多方法,他们没有选择立即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等待希望,其实他们时候认为潜意识就是放弃了治疗,因为他们也无法接受一个严重残疾的孩子,理由是即使治疗,也基本上无望,顶多延长生命到20岁,还是死,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这个孩子受尽苦难的折磨。
最后孩子还是走了,那么聪明可爱的一个孩子,孩子热爱这个世界,我看到周国平写孩子听音乐的篇章,我很触动,眼睛很酸,在火车上,我一个人流泪了。
孩子走了,父母难免陷于懊悔,是谁的错,造成一个生命的流逝?
周国平是个哲学家,他用哲学的眼光记录了这件事情,剖析了自己的灵魂,很冷静,其实也很残忍,他没有选择遗忘苦难,而是从苦难中看出:
“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这本书充满人本主义精神和人文思考,这使得一份对孩子的怀念和愧疚上升为一个人的灵魂自我拷问,这让我感到惭愧,我对人生的理解还很浅,周国平说人有了“智慧使人对苦难跟清醒也更敏感”,要我觉得,有了智慧会使人对一切生活学会感恩和欣赏,而不是“为了幸福,人最好是否对自己无知呢?”
人之所以要成为人,不是纯粹来享受,痛苦可以让我们更好体验人生的无奈,进而让明智的人选择更好地理解人生,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变得暴戾和冲动。
这本书自90年出版,不断再印,甚至进入美国医学伦理学教材,因为有了内涵和深度,推荐做父母的朋友一读,当然,你没有做父母,不妨也读读,等做了父母,再读一次,会看到自己心态的变化。
回到我自己,在我有了孩子后,说实话我常常也想过,这家伙真是上帝的礼物,我是真的喜欢她。无论她让我开心或者生气,事后我都非常谢谢,孩子让我的人生变得完整。
客观来说,每次我想做点坏事的时候,我的确有想过,如果孩子知道了,她会不会对爸爸很失望?
我还是凡人,不是哲人。我还无法克制全部的欲望膨胀,我还免不了虚荣自大,我还免不了趋利避害,我还免不了勾心斗角,我还免不了营营苟苟,我知道我还是普通人,顶多是个聪明人。
我只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拥有智慧,内心沉静。
让我在渴望幸福的时候,不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让我今天在感受快乐的时候,不是建立在明天的悲伤之上。
感谢周国平《妞妞》让我思考,谢谢你的好书,也祝福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妞妞在天堂也会为她有这样的一个爸爸而骄傲,你已经让她在人间永恒。
成语必由之路: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如:《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又如: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成语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如:《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又如:居贫,自食其力,隐田里间,以教授为业,非义不为,人敬惮之。——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