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7:47:10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包含读《好兵帅克》有感、好兵帅克的读后感(667字)、好兵帅克读后感(685字)、《好兵帅克》读后感(866字)、好兵帅克历险记读后感(1895字)等700字、900字、19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4篇,供您参阅。
《好兵帅克》,一本捷克人哈谢克着的小说,是从一站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事件开始写的,讲述了帅克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故事。我被文中那位又滑稽又可笑又受人喜爱的主人公——帅克,给深深的吸引住了。
帅克,一个大智若愚、乐观、快乐的捷克小兵,一个令人发笑的乐天派。那时,人们生活贫困,国家政治混乱,告密之风盛行,秘密警察像疯狗一样到处狂咬,人们为了逃避兵役而装病,有的还自残躯体。帅克得了风湿病,还踊跃参军,却被警官误会是装病,每天洗胃两次,灌肠一次……这样的国家,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一分为三——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
《好兵帅克》这本书有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如:《好兵帅克当了随军神父的勤务兵》中的随军神父根本就不是神父,吃喝嫖赌,他样样精通,在教育囚犯时,他用白酒当圣水。有时在酒吧喝醉了,就会发酒疯,一会儿让帅克打他耳光,一会儿让帅克拧他脖子。这样的人不但破坏了教会的圣明,也破坏了军队的纪律。
这本书写出了对和平的渴望,没有祖国的和平,就没有人民的幸福。
读完《好兵帅克》这本书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对当时奥匈帝国的统治者的凶狠专横充满了愤恨。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当时美丽的欧洲变成了刀光剑影的战场,环境被无情的战火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想:要是全世界的人民为了安详,为了宁静,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别再点燃战争的导火线,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权利和政治。让世界永远处于和平之中,那该是多好啊!
成语水深火热:水深火热[shuǐ shēn huǒ rè],意指处在深水热火中。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源]《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典故]战国时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边防毫不抵抗,结果大败。这时有人劝齐宣王占领燕国,也有人劝他不要占领。齐宣王觉得吞并燕国是天意,但孟子对他说:“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喜悦快乐,那麽您就吞并它,就像武王伐纣一样。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不喜悦快乐,那麽您就不要吞并它,就像文王时,因为纣还有贤臣,所以文王不伐纣一样。今天以万乘大国去征伐另外一个万乘大国,对方人民所以捧着食物、饮水前来迎接,必定是渴盼来军能解救他们於水深火热中。假如来军不但不能解救他们,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们逃都来不及了,怎麽还会来欢迎来军去占领他们的国家?”後来“水深火热”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
成语箪食壶浆: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意指以箪盛食,以壶盛浆来迎王师。指军队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纷纷慰劳犒赏。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源]《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典故]战国时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边防毫不抵抗,结果大败。这时有人劝齐宣王占领燕国,也有人劝他不要占领。齐宣王觉得吞并燕国是天意,但孟子对他说:“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喜悦快乐,那麽您就吞并它,就像武王伐纣一样。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不喜悦快乐,那麽您就不要吞并它,就像文王时,因为纣还有贤臣,所以文王不伐纣一样。今天以万乘大国去征伐另外一个万乘大国,对方人民所以捧着食物、饮水前来迎接,必定是渴盼来军能解救他们於水深火热中。假如来军不但不能解救他们,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们逃都来不及了,怎麽还会来欢迎来军去占领他们的国家?”後来“箪食壶浆”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军队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纷纷慰劳犒赏。
寒假里,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好兵帅克》。这本书很吸引人,我一有时间就会看一看。
《好兵帅克》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也是很有趣且讽刺的小说,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雅·哈谢克所着。
在捷克,“好兵帅克”就像中国的LeiF一样,是一个众人皆知、受人喜爱的人物。他的言行举止令人捧腹大笑,他的态度和精神却令人佩服。在嬉笑怒骂间表现出捷克人民幽默、坚忍、不轻易屈服的民族性格。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帅克不得不被派往前线。一开始,帅克给神甫当勤务兵,可后来因故又转给了卢卡什上尉。帅克是一个乐观的人,在他身上经常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把这场战争当回事儿。他用买去前线的火车票的钱都买了啤酒喝,正当上尉找不到他,准备另换时,帅克却又出现在他面前,差点把上尉气晕倒。当他看到敌人的衣服时,他竟然换上了俄军的军装想试试,结果被当成间谍逃兵送进法庭审判。当他站在法官面前即将被枪毙时,居然还有心思讲故事讽刺法官。可是,对于弗伦德尔卡警官的行为,我也觉得他做得不对,单凭他的直觉,就认定是敌国的间谍,更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真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
帅克善良又勇敢,机智而不露声色,貌似平凡有点像阿凡提,他把官僚们搞得团团转,搅得他们鸡犬不宁。书中提到了那些军官不仅没有用心作战,而且在打仗时,不但没有奋勇杀敌,还四处躲避,有的居然躲进了厕所。这时,帅克没有去杀敌,也没有躲避,炸弹在自己身边爆炸还无所谓呢!
看完了这本书,有人会认为帅克是一个白痴,而我认为帅克是个很富有爱国心的智者。这本书还真幽默,我每看一次都会哈哈大笑。我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好书。
成语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又如:王捧腹大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成语鸡犬不宁: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又如: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鸡犬不宁!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好兵帅克》是捷克作家哈谢克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一部经典的传世佳作,具有强烈讽刺意味,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好兵帅克》这本书讲的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帅克不得不被派往前线。一开始,帅克给神甫当勤务兵,可后来因故又转给了卢卡什上尉。帅克是一个乐观的人,在他身上经常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把这场战争当回事儿。他用买去前线的火车票的钱都买了啤酒喝,正当上尉找不到他、准备另换时,帅克却又出现在他面前,差点把上尉气晕倒。当他看到敌人在池里洗澡时,他竟然换上了俄军的军装想试试,结果被当成间谍逃兵送进法庭审判。当他站在法官面前即将被枪毙时,居然还有心思讲故事讽刺法官。
帅克胖胖的脸,大鼻头,一双眼睛显得天真可爱,圆圆的肚子。帅克善良又勇敢,机智而不露声色,貌似平凡。除了外貌,他有点像阿凡提似的人物:充满平民似的幽默机灵,他不露声色的玩笑把官僚们搞得团团转,搅得他们鸡犬不宁,让他们对帅克恨之透顶。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讲到,一个人捡到了钻石手表交到警察局,警察却说他把钻石换成了玻璃,还关了他三天禁闭;一个人捡了钱送到警察局,但别人不但不表扬他,反而骂他是笨蛋,最后导致那个人自杀了。足可以想象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此书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帅克给随军神父当勤务兵时写的随军神父根本不是什么随军神父,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尤其是对他在一次喝醉后发酒疯,他一会儿让帅克扇他两个耳光,一会儿让帅克拧他脖子,一会还说自己是猪,这样的人不光破坏了教会的圣明,也破坏了军队的严明。再如,在第三章列车上有一个少校,总是说士兵的胜利的必备条件是公共厕所,并说自己的士兵每天都上公共厕所,所以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多么的荒唐啊!
谁能像帅克那样泰然面对生活,那么所有所谓的屈辱、恐惧、忧愁、不幸将被消解殆尽:生活成了骨架,干瘪而快乐;谁能像阿甘那样认死理,沿一条路永不停歇地跑下去,那么,生活之路在奔跑之中会日渐开阔。生活,简单些会更幸福,而惯于复杂一切的我们,都过于聪明了。
成语回味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如: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又如: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成语团团转:回环旋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如:苏青《结婚十年》第四章:“于是我急得在房中团团转:出去呢?不出去呢?换衣服呢?还是不换?”又如:王朔《过把瘾就死》:“她头也不抬,用筷子搅着在锅里团团转的面条。”
《好兵帅克历险记》是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写的长篇讽刺小说。但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同时也是一部历史巨著。因为它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的崩溃过程。而这部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遵从于史实,而在于作者用卓越的戏谑、漫画式的笔法,以一个军队中的小人物,深刻准确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教会等各类国家机器黑暗而又虚伪的本质。小说幽默无处不在,然而字字浸着血泪。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平静认真地刻画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哈谢克在塑造帅克这个平凡而又大智若愚的形象的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丑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捷克退伍兵帅克,贩过狗,患有风湿。因出言无忌,再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暗杀事件被怀疑送入警察局。后辗转参军,上演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虽然帅克被一些官老爷们看作白痴,但他以他率真的品性,赢得了广大下层人民的喜爱。他天真、善良、幽默、诚实、忠诚,生活简单而又快乐。
他天真。当帅克被送进警察局,面对警署满脸凶相、咬牙切齿的官老爷们,他“胸怀坦荡,满面春风地跨进传讯室,问候道:‘诸位先生晚安!祝大人们万事如意!’”毫不惧怕,因为天真的他根本就不知道要惧怕什么。帅克后来成为了卢卡什上尉的勤务兵,为了满足上尉想养一条狗的愿望,他间接地偷来一位军官的狗给上尉做宠物。在上尉得知这条狗的来历以后,他怒气冲冲地要严厉惩罚帅克。面对眼射凶光的上尉,帅克竟然“用那对善良纯真的眼睛坦率真诚地望着他”、“天真无邪的眼睛继续放射出和善温柔的光芒”,用他“善良而温柔的眼睛直盯着上尉的脸”。卢卡什上尉提不起气来了,沮丧地瘫坐道圈椅上呻吟“上帝为什么让这个畜生来惩罚我呀?!”,他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力气揍帅克,连卷一根烟的力气也没有了”。帅克的天真化解了迎面而来的一切问题,也正是这张善良的脸庞,日后成为军官们可怕的梦魇。
他善良。书中一个情节是帅克带领杜布中尉的勤务兵古纳尔特去找卢卡什上尉告状,因为古纳尔特的上司是个歇斯底里的白痴,经常扇他耳光。尽管这次起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足以表现出帅克的善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战友的仗义以及不屈于恶势力的正义感。
他幽默。只要帅克打开话匣子,“想当初……”,就会滔滔不绝、无所不知般地举出一大串充满人民智慧的传闻轶事。翻看此部小说,便会发现,凡是帅克说的话,几乎都有一大串故事作为提高自己所言可信度的证据。他的每一次讲话、每一次漫谈,都像是一片合格的议论文——论点明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但是论据过于充分,以至于每一次和帅克谈话都很漫长,很拗口。有时候他会突然把话锋转向一个与正谈论的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要过好大一会儿才能言归正传。这样的话与士兵聊天固然惬意,但如果用长篇大论回答长官传达的命令就让人很不耐烦了。可是帅克说话的风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他总是慢慢悠悠,娓娓道来……我想,这估计是他颇受士兵欢迎,而被一些军官认为是白痴的主要原因所在吧。这就叫“大智若愚”!我们的好兵帅克可以毫不费力地使一个班长抓狂,或者让一个上尉颓废——而他,仍然倾泻不止:“想当初,战前我服役的那时节,我们连里有一个叫达夫拉德巴莱依·鲁尔达戛莱耶夫的家伙……”
他诚实。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场面,无论事情发展得对自己有多么不利,他为人正派,永远不会说假话。甚至有些时候,我都为他干着急,他还是口口声声字正腔圆地说到:“是的,法官大人,我承认我是那么做的,您说的没错!”但是正因为帅克的诚实,加上一些特有的品质,他总能危急关头化解困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他忠诚。帅克对国家忠诚。尽管奥匈帝国残酷地压迫捷克族人民,战争当中,他仍然对国家忠心耿耿。他发起那股效忠皇上的傻劲来,连那些身配黑黄绶带的警官也自愧弗如地低下头来无以言对。帅克患有间歇发作的风湿症,按理说残废可以免服兵役,然而我们的好兵帅克却在国家须要战斗时,英勇无畏去参军。他在轮椅上引吭高歌,爱国之热忱无人能及。帅克对上司忠诚。在征兵路上的一个火车站处,他被落到了月台上,与卢卡什上尉失散了。尽管上尉对他恶心透顶——他实在受不了帅克的唠叨,和办起事来的一股傻劲——帅克依然追寻着上尉。历尽千难万苦(途中还被误认为是逃兵而进了看守所),终于在团部大本营与上尉会合。帅克对军纪忠诚。行军路上的一个小镜头让我很是感动:“从巴伦一直到霍托翁斯基,大家都把背包扔在双轮车上,唯独帅克在不畏艰难地背着背包行走,枪也跟龙骑兵一样挎得好好儿的……”这在那群投机取巧的士兵们看来,纯属愚蠢的举动,殊不知这样的兵才是好兵,不愧为“好兵”帅克!
成语风马牛: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唐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驺卒不若也。’”又如:至于释迦牟尼,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成语大智若愚: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意指指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语本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源]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据《苏轼文集·卷四七·启》引)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典故]“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於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後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後,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後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