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高中二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1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17:45:27作者:百科知识库

高中二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1600字

文章有干校六记读后感(1619字)、思维导图丛书读后感(1622字)、做最好的执行者读后感(1612字)、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后感(1628字)、希斯洛普《岛》读后感(1632字)、特蕾莎修女传读后感(1594字)等1600字左右的高中二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干校六记读后感_1600字

读《干校六记》是因为老是听别人讲杨绛的故事,讲她如何在失去女儿、老公,一个人不但没有沉沦,而且活的很精彩,虽然一个人,但却不孤单,但年过百岁的时刻,不辞劳苦整理孩子、钱钟书的笔记,一个人活的非常滋润,我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到图书馆借到她写的《干校六记》和《我们仨》,但就在我还没有看完这两本书的时候,噩耗传来,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离我们而去,享年105岁。借此,缅怀杨绛先生。《干校六记》是一本纪实散文集,一共六篇。杨绛先生记录了她在文革下放干校期间的一些琐事。杨绛先生说“回京已八年,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验,因此作六记。”

《干校六记》的写作背景是被称为黑色十年的“文革”,在那个文化被摧残,人性被侵蚀的时代,人都会“吃人”,难以计数的知识份子被“文革”所毒害,杨绛夫妇自然也是难逃此劫。看到那个时期的作品,无非都是些苦记、悔记、怒记、屈记,由于在那个时期均是受到红卫兵湮灭人性的对待,心中只有冤屈、愤怒,头顶只有黑夜。老舍、傅雷夫妇、杨朔等文人都是在文革期间逼迫致死,无疑那个时代是没有光的。所以,刚开始读时,以为本书充满火药味的,满是愤怒、不满或是埋怨。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小引中写的:“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在这样一场受折磨的运动之后,会不怨恨有所抱怨吗?然而,读完之后才发现,《干校六记》透露出来的是杨绛先生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责难,不偏不倚。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运动,期间有多少大事,《干校六记》中不管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还是《“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都只是这场大运动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琐事。“‘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然而,杨绛先生记录下这些琐事,“那番往事,毕竟是我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历,也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说都不详、不尽、不实。我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我说的话可有我负责。”

《干校六记》正是切实的记录。透过这些琐事更透露出杨绛先生那份平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经历种种苦难和欺辱,事过之后,还能不怨不恨,不自怜不自悯,也不申冤诉苦,以平和心态面对,坦然生活。杨绛先生的心中的那份“静”是让人敬佩的。

文化大革命,对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确实是一种苦难和折磨。杨绛先生也曾遭受那份辛酸和痛苦。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被剃成阴阳头,扫厕所,被驱到大院游行……受了这些苦难,而杨绛先生却还能说“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以折磨我呢。”因为杨绛先生“虽然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甚至在群众愤怒而后严厉的呵骂声中,认真相信自己是亏负人民,亏负了党,但我却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还是问心无愧。”问心无愧,这就是杨绛先生心中的坦然吧,面对生活对自己的责难,不去怨恨,不去抱怨,在必须面对的时候,坦然面对,奉上自己的真心和勇气。因此在干校里才有了那份“闲情”来记那些干校里的“轶闻趣事”作为六记吧,以至于让人在读完六记之后有“下放干校还有这般乐趣”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在文革辛酸中的苦中作乐,因此更为杨绛先生的这种心境所折服。“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正如乌云也会有银边,黑夜也会有耀星。正如张爱玲所言,“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使是在看不见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丝丝的幸福,却可以开出花来。杨绛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

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成语史无前例:史无前例[shǐ wú qián lì],意指指以往从未发生过。语本《南齐书·卷四六·陆慧晓列传》。[源]《南齐书·卷四六·陆慧晓列传》庐江何点荐慧晓於豫章王嶷,补司空掾,加以恩礼。转长沙王镇军谘议参军。安陆侯缅为吴郡,复礼异慧晓,慧晓求补缅府谘议参军。迁始兴王前将军安西谘议,领冠军录事参军,转司徒从事中郎,迁右长史。时陈郡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我府二上佐,求之前世,谁可为比?”融曰:“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典故]据《南齐书·卷四六·陆慧晓列传》载,陆慧晓,南朝齐人,字叔明。为人清高正直,不随便与人结交。被举为秀才,历官诸府行参军,後因母亲年老而求返家侍养,有十多年不任官职。一直到南朝齐太祖萧道成在刘宋辅政时,再度出任尚书殿中郎。萧道成登皇位後,仍引荐为官,一路转任至右长史(相当於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非常重要的官职)。当时的左长史为谢朏,也是个才气极高的人,十岁便能写文章,有一挥而就的文才。有一次太祖孙萧子良便问臣下王融说:“我们府上所拥有的两位辅佐人才,过去有谁可以相比拟吗?”王融回答:“同时有两个如此杰出的人才,这样情形之前是不曾有的。”後来“史无前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以往从未发生过。

成语一挥而就:一挥而就[yī huī ér jiù],意指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落笔成章。语本《摭言》。後用“一挥而就”形容在书画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源]《摭言》(据《太平广记·卷一八三·王璘》引)长沙日试万言,王璘词学富赡,非积学所致。崔詹事廉问,持表荐之於朝,先是试之於使院,璘请书吏十人,皆给几砚。璘袗絺扪腹,往来口授,十吏笔不停辍,首题〈黄河赋〉三十字,数刻而成;又〈鸟散余花落〉诗三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飙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余篇矣。[典故]唐代文人王璘极富文才。据传,他在参加万言科考试时,请了十名专司书写的人员,在庭院中架设桌椅,准备替他写下口述的文章。考试开始时,王璘自己一面优闲的来回踱步,一面口中源源不绝的吟咏文章,其速度之快,让那十个抄写人员完全无法停笔。正当完成之际,暴雨骤至,有好几幅写成的文章被一阵风卷至地上,被泥沙尘土沾湿了,整张纸卷曲起来,怎麽也无法打开。王璘看了便说:“算了!再拿几张新的纸来!”纸取来後,他拿起笔来,顷刻间又写出十余篇文章。此事见於唐代小说《摭言》,小说内容虽难免夸大,但在《唐诗纪事》中亦有记载:“应日试万言科,请十书吏,口授十书吏书之,未亭午,已就七千言。”也是说不到中午,他就已作出七千字的文章,故可知,王璘确实是有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的才情。後来“一挥而就”这句成语,就从《摭言》中“纵笔一挥,斯复十余篇矣”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才思敏捷,落笔成章。後则不限於写作文章,可泛用於书画方面。

思维导图丛书读后感_1600字

怀着对人类大脑好奇的心态,阅读了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写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在全球得到了广泛推广,已经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已经被世界上2.5亿人使用。这本励志类的图书,旨在通过介绍思维导图这种终极思维工具,改变大家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这是一套丛书,它包括《思维导图—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思维导图—磨砺社交技能的10种方法》、《思维导图—激发身体潜能的10种方法》、《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以及《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六本。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人类的大脑是如此的奇妙,《思维导图》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思考工具和助记工具,第一次接触就被它的简单高效所吸引。在《思维导图》中特别提供了一系列刺激性练习和大量颇具启发性的图片集和演示这种技巧的原创性思维导图,书中的思维导图方法将放射性思维与开拓性笔记技巧结合在一起,被人称为“大脑瑞士军刀”,它的出现,在全球教育界和商界刮起了一场风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5亿以上的人使用它,思维导图与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可以积极的倾听讲课者,而且还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是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是用了我们的视觉器官。

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约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开展业务或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的倾听讲课者,关键知识点的连接线会引导您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可以为您的知识融汇贯通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

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的再图上表达出来。他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否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提升了自我,更好运用思维的技巧去指导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回想起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学习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其中有些也特别符合《思维导图》中所说的记忆方式。

曾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一度的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差,记东西总是记不住,总是记了忘,忘了又记,最后的结果还是记不住。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记忆方法不对,而导致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高三,很多东西都是靠死记硬背才记住的,没有掌握任何的记忆方法,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记忆的效率出奇的低,记忆的时间如此的长。

因此,在内心中总有一种对人类大脑记忆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理所当然的,当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求职的渴望与冲动在内心迸发,想要去品读、研究这本书,让自己能够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记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当我认认真真的品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收获了很多。诚然,人的大脑其实是有一定的机制的,只要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它,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才会更加的游刃有余。

成语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如: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又如: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游刃有余。——茅盾《子夜》十七

成语理所当然: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如: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又如: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

做最好的执行者读后感_1600字

由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培训师、畅销书作家吴甘霖和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副理事长、高级培训师、畅销书作家邓小兰合着的《做最好的执行者》从四个方面全面研究了职场中的执行者如何做到最好:最好的执行者如何思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以及如何说话。书中运用了大量实际案例阐述原创观点。当今职场中,一个好的执行者不仅可以帮助提升单位的业绩,更能帮助个人更好的成长。

从书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你不淘汰别人,就要被别人淘汰。所以,做最好执行者是当今职场和企业对执行者的客观要求。本书选用一个个真实的执行者的故事和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不少深刻的哲理。

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主动负责、执行到位、知进知退、说到做到”固然是作为职场中的执行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怎样做才能算的上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呢?

首先要做到“用心”,要做到用心,就要做到关心周围人事,热心对待工作,细心观察细节。财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及其严谨细致,而财务工作不仅仅只靠明确账目,认真核实来完成,更要通过工作中的各项细节来完善。了解公司制度,观察资金流动,总结财务情况,这样才能够把财务工作做到细致,才会在确保公司获得利益的前提下更好的运转资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的吸收新的营养,随时掌握好最新的社会动态,这样眼光才能放得更远。

接着要做到“多费心”。每个人都希望轻松省心,然而可以省心常常是要先费心,要多考虑、多留心、多准备。在工作中要具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清晰化的思维方式,学会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要做到说干就干,马上就办,立即行动,决不拖延。执行任务要用手,更要用脑,执行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明确工作岗位的目标责任制,做事要细节到位。把细节做到完美的境界,只有100%才能算合格。做小事成就大事,要勇于负责为搞好财务工作细致认真用心做好每件事。

然后要做到“不抢风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不仅要会做事、能力强,更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服务命令、不折不扣。有任务要顶上,有荣誉要退让。同时要欣赏他人的优点,善于合作大局当前学会让路。做一个乐业敬业的人,敬业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劳动纪律上,每一位财务人员应该遵守公司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在工作态度上,要时刻想着集体。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只有时刻记牢记搞好公司的各项财务工作,公司才能时刻记住有你这样一个好财务人员。

此外还要做到“三思而后言”。财务工作要求细致认真,因此做事不可以盲目,要认真考虑,然后才可以行动。说话也是一样,要仔细考虑后再说出口。中国有句老话“祸从口出”,说话要有讲究,要讲先后顺序,要分场合说话。作为财务人员,保守公司的财务机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财务人员说话要考虑公司利益,考虑领导最关心的事情;也要掌握说话的分寸,说话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说最恰当的话才会才会事半功倍。

今天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无法脱离他人的支持。在职业生涯中,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因为这是一个团队的时代。无论是从公司发展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考虑,都不能脱离团队,必须融入到团队中去,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这就需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或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要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做到了最好的自己。能够与时俱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优秀执行者。

成语祸从口出: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如: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如:在这样“祸从口出”之秋,给自己也辩护得周到一点罢。——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

成语千差万别:形容各类多,差别大。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又如:有什么大画家能区别这千差万别的绿和红么?——于敏《西湖即景》

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后感_1600字

对苹果的用户而言,乔布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教主,哪怕你不是苹果的用户,你也不能不承认,乔布斯改变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而天才的人物。而沃尔特·艾萨克森所着的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为了这本传记,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交流,直到乔布斯生命最后的日子,除了医生和家人之外,他是乔布斯亲自见的几个人之一。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传记中并没有将乔布斯作为神来膜拜,相反,他为我们展现个是一个立体真实全面的乔布斯。作者对于乔布斯小时候和少年时代的事情写的特别仔细,希望告诉我们,乔布斯不是一天练成的,而是从小形成的独特性格。

乔布斯的成长颇有亮点,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父母呵护备至,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把他送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里德学院,而他却在一个学期之后退了学(但之后他开始去“蹭”那些感兴趣的课程),他吸毒(年轻时候很多人都会尝试大麻)、印度之旅(旅行时美国人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参禅(学会让自己的心灵平静)——这些看起来很cool的经历,雅皮士的作风,都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些许色彩,让整个故事更加传奇。但在他年轻不羁的生活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一个颓废青年,相反,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在知识和思想上都进行了学习和提高,这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乔布斯最让人钦佩的一点,是学文科(哲学+书法)的来干工程师的活,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改变了六大产业:一是个人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二是动画电影,他带领皮克斯在动画领域挑战迪斯尼,并带领了动画电影的进入新领域;三是音乐,ipod的问世改变了人们收听音乐的方式,改变了音乐行业的发展方向;四是个人电话,iphone横空出世,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概念;五是平板电脑ipad的发布,使苹果公司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六是数字出版业。他引领了六大产业向前进步,带给这六大产业所在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

乔布斯特立独行,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他有一段话被广泛传播:“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有落到纸面的东西。”

纵观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乔布斯的性格以及他评价事物的方式。他的性格中对简约和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成就了他,他信奉“少就是多”的理念,所以iPod简单的甚至没有设计开关键,只有他才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iPhone。这也使得他参与所有产品,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文化产业,生产的无一不是精品。他从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的,乔布斯对于产品有着崇高的热情,他想创作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而非只创造为公司赢利的产品。

我最喜欢的是乔布斯说的这几句话:

1、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2、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3、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4、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5、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

6、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

乔布斯曾经在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过:“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告诉我们“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虽然乔布斯英年早逝,但他带给人们的却是广阔的事业、完美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相信自己,坚持自己,一个与众不同的榜样!

成语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如: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又如:赢了钱,便大把的赏人;输了钱,无论上千上万,从不兴皱眉头:真要算得独一无二的好赌品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一回

成语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如:《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又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唐·韩愈《伯夷颂》

希斯洛普《岛》读后感_1600字

文/竹云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被染上后,如果不加医治,会导致病人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在痛苦中慢慢死去。这种在过去不知道病根、也无法医治的“绝症”,被人们恐惧地称为“风吹来的魔鬼”。即使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新发的病人,也还有5000多名。

提到这种病,我和许多人一样,心中充满了恐惧。对于麻风病人,好像与生俱来的,我更是有一些厌恶的感觉。真正使我转变态度的,就是英国作家希斯洛普的这本小说——《岛》。打开书本,蓦然进入一个麻风病人生活的世界,在那些高尚的、孤独的、痛苦的、善良的、慈爱的人性光辉照耀下,我才真正感到了自己内心的灰暗,感到曾经给予那些麻风病人的偏见与残忍。

书中的小岛,名叫斯皮纳龙格,位于地中海克里特岛的北端,尽管与对岸的布拉卡仅一水之隔,但是,在1903至1957的50多年时间里,这里却是希腊人谈虎色变的麻风病隔离区。故事的线索是布拉卡村庄的一户人家,丈夫吉奥吉斯是一个往隔离区运送物资的船夫,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伊莲妮和小女儿玛丽娅相继感染上了麻风病,不得不先后把她们运送到岛上。小说以沉重的笔调叙述了麻风病给这个家庭造成的伤害,在凄婉悲凉的故事情节里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两面:光辉的一面,以及阴暗的另一面。

人性的光辉一面,主要体现在岛上的麻风病人身上,他们本身的善良、仁爱、自律以及不甘沉浮、顽强生存的精神值得我们赞美。人性的光辉一面,还体现在一部分麻风病人的亲友身上,他们对待麻风病亲人的不离不弃、无私关爱同样令人感动和敬佩。而人性的另一面,丑恶的一面,则集中体现在这户人家的大女儿安娜的身上,安娜身上的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贪图富贵以及自私、冷漠、淫荡的品性令人发指。她本身应该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她对待母亲和妹妹的态度,则完全暴露出她美丽外表之下的丑陋和龌龊。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作者犀利的笔锋,还触碰和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比如二战时期希腊社会对待麻风病人的普遍歧视,比如那些社会上层人物对待贫苦人民的傲慢无礼和虚情假义,比如整个战争年代——世界的狂乱、喧嚣、冷酷和道义危机。

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中外亦然。《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皮肉上长有麻风的,他是麻风病人,他是不洁净的,牧师将他定为完全不洁净。得麻风病的人,他的衣服要撕裂,头发也要剃光,蒙着嘴巴,喊叫道:‘不洁净了!不洁净了!’”几百年来,教堂里一直在重复着这段话。麻风病人,无论是男是女,还是小孩,都应该与世隔绝,这种教义早已根深蒂固,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尽管在上个世纪,我们就发明了可以治愈麻风杆菌的氯苯药物,对麻风病进行过广泛地宣传,但是直到今天,在我们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还是把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当作社会的阴暗群落进行防范,歧视、冷漠和排斥依然无法消除。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科学和物质方面确实得到了验证,但是在人际的关怀与爱护方面,却还显得那么苍白、脆弱和令人困惑。

小说中的“岛”,既不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桃花源,也不是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边城古镇,更不是莫言小说里荒诞不经的六畜轮回的高密东北乡,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爱的隔膜和疏远。斯皮纳龙格人被社会孤立,抛进黑暗无边的大海中,时时面对着死亡的吞噬,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放弃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乐趣,他们对社会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有序地组织起来,依靠民主和自律的原则,自给自足、互帮互助、幸福顽强地生活着,创造出了人间的奇迹。无疑,人性的光芒照亮了黑暗,孤岛不“孤”,因为打破了爱的隔膜,这些身处逆境的人们最终实现了生命的救赎。

英国卫报给这部小说的评语是: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巧合的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玛丽娅和她的养女索菲娅,她们的名字,在西语中会自然让人联想到“圣洁”与“智慧”的意思。我想,让我们在这部小说里既唏嘘落泪又反省自责并受到激励的,不正是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爱与智慧”这一人性光芒最真诚的向往吗?!

成语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又如: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内容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秦牧《幻想的彩翼》

成语天经地义:天经地义[tiān jīng dì yì],意指天地间原本如此而不容改变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典故]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诣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游吉等在黄父会盟,商讨安定王室的事情。赵鞅令诸侯的大夫们给周天子输送粮食,准备好戍守的将士,并说:“明年将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进见赵鞅,赵鞅问他揖让进退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这是仪,不是礼。”赵鞅再问:“那什麽叫做礼呢?”子太叔回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民的行事依据。』天地的规范准则,人民就加以效法。”後来“天经地义”这句成语,就从《左传》文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演变而出,指天地间原本如此而不容改变的道理。

特蕾莎修女传读后感_1600字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其中还介绍了小德兰的故事,她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她虽然在行动上并没有过多的事迹,但是却写了许多东西,她写的这些东西也给德兰姆姆很大的影响。她们都爱上帝,爱耶酥,而且都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那样才可以真正见到上帝,与上帝对话。

德兰修女对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最伟大的,否则,在她去世的时候,怎么可能使整个世界都哭了呢。正是因为她作为上帝的使者把爱带给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穷人和被遗弃的人。这也是人们最受感动的地方,她爱那些穷人,并不是给他们金钱,或者给他们大量的物质资助。而是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关爱,让他们有家庭的温暖。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放弃了一生本能得到的幸福,来为这些穷人们服务。在印度的时候,一开始,德兰修女只想到去关心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会使那些穷人觉得自己是在施舍他们,所以那些穷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说了一两句话就走了。这时,德兰修女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她也必须像那些穷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衣服,吃和他们一样的饭,并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里,她必须要走出修道院的高墙。那个时候她已经是校长了,而她当时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她失去修女的身份,但她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犹豫。这说明,这些名称在德兰姆姆的心中并没有去救助穷人那么重要的。所以也说明她的这些行动都是发自她内心的,因为她在小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并不是因为一种很偶然的想法而决定付出一生,去帮助穷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常常将穷人带到家里来,给他们一些吃的和用的,并且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其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才这样说的。德兰修女小时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认为她从小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