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5:30:36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包括读《发现》有感、2018中考满分作文:《玩疯了》观后感(718字)、《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读后感(747字)、发现生活中的美——《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48字)、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748字)、发现孩子读后感(779字)、《发现母亲》读后感(851字)等700字、8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我想探索造纸术的秘密,可怎么做呢?
我突然想到看过的《玩疯了》视频,那里面不是曾经介绍过一套神奇造纸术盒子吗?于是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一盒来。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神奇造纸术盒子。
我从家里找来了一堆废纸,把它们撕成细小的碎片之后,又让妈妈找来了一口瓦缸。我把碎纸一层一层地铺进了瓦缸,然后倒上水。干完这些活之后,我已经是腰酸背疼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浸泡材质需要五个小时,跟我一起合作的小伙伴大喊起来:“五个小时?”我淡定回了他一句:“不要着急。”
五个小时终于过去了,我把那瓦缸打开,瞥了一眼,发现那些碎纸片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模糊成一团团浆糊了,而且颜色淤黑。我好奇地转过头问跟我一起做实验的伙伴:“这一缸纸浆,为什么是灰黑色的了?”他也没把握地说:“可能是报纸上的铅墨泡到水里去了吧,要不我们用点漂白剂?”我早已抑制不住激动的心,哪还顾得上给它美容,直接从造纸术盒子里面拿出“窗框”在下面铺了一个盒子,接着迫不及待地把纸浆均匀地洒在了上面,我又翻看了一下说明书,才知道完成这一步需等待三个小时。这可真是一个考验耐力的实验啊!
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小时,我从“窗框”中取出了成品,一张黑乎乎的纸展现在我手中。
我去问爸爸,为什么纸浆会凝结成纸呢?爸爸说:“纸张中的纤维在干燥过程中氢键结合,纸浆中的纤维就固化在了上面,所以。通过分子重组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张张纸了。”接着我又问:“那我做的纸为什么有点黑呢?”爸爸不慌不忙地答道:“因为你用的报纸上面有铅墨,所以造出来的再生纸,上面也会沾上黑色。”
听完这些,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创造发明可真有趣。解密造纸术,不仅让我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还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成语面目全非: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手则面目全非。”又如: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成语迫不及待: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意指情况急迫,不能再等。语或出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源] 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许李惟岳之嗣位而乱起。延及数年,身几危,国几亡,天下鼎沸,是岂可谓德宗之宜听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据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许之,则又兵连祸结而不解。论者至此,而议已穷,谓不先其本,而急图其末是已。顾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徒追咎於既往,而无以应仓卒,是亦尘羹土饭之言耳。[典故]“迫不及待”是指情况相当紧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读通监论》。《读通监论》是王夫之读了《资治通监》这本书所写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里是抒发对唐德宗这段历史的感想。《资治通监》里记载,唐朝由於在各处边境设立节度使,让他们领兵镇边,导致各节度使独揽区域里的军政大权,雄霸一方,与中央对抗,至中叶以後渐成祸患。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过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父亲的职位。因德宗想削弱节度使的势力,便不答应。有大臣向他上谏说:“李惟岳现已掌握父亲的势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会作乱。”德宗听了说:“这些叛贼原来根本没有本钱作乱,都是假我的名号,占我的土地,聚众为害。如果一直照着他们的意思,将来不是会更乱吗?李惟岳是一定会作乱的,任不任命都一样。”仍然坚持不允许。後来李惟岳果真集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虽然不久後,这场乱事就被其他节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节度使叛乱,使得国家好几年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王夫之认为一般人在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德宗这种作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但他却觉得并无不妥。允许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许,只是两句不同的话而已,评论者只归咎德宗之不许,却没办法提应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饭後无稽之谈罢了。王夫之在书中用“迫不及待”形容当时藩镇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不容等待从根本去解决的情形。後来“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情况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则是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後,即便启行。”
近日,在阅读了马库斯·白金汉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一书后,我又继续研读了他的另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此书仿佛是浩瀚海洋中的一盏明灯,让人感到豁然开朗,解决了我心头多年的疑惑和不解。他那不同于现今铺天盖地的教授你如何弥补不足、如何进步的理论,令人印象深刻,使人迫不及待的想一口气读完此书。如此畅快淋漓的感觉,已经多年未有啦!下面是我对此书的一些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
何谓成功?成功就是充分实现我的潜能。
何谓优势?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的理念些,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这样界定优势便揭示了实现辉煌人生的三大原则:
第一,若想使某件事成为我的优势,我就必须能始终如一地做好它。这意味着,它将成为我的一种可以预测的表现。
第二,为了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我并不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优势。
第三,我的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这并不等于“无视我的弱点”,而是采取有效地做法,设法控制弱点,继而把自身优势磨砺的更加犀利。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我的优势,建立辉煌的人生呢?在这里需要三个工具:
第一,学会如何区别我的天生优势与我能够学会的东西。才干是我油然产生并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知识由所学的事实和课程组成。技能是做一件事的步骤。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的优势。
第二,一个帮助我识别自身主导才干的系统。
第三,一种用来描述我自身才干的统一语言。
我们需要借助一种新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看到的优势。这一语言必须十分精确,能描述个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它必须是积极地,帮助我们解释优势,而不是弱点;它还必须是统一的,是我们都能流利使用的。
成语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如:《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又如: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杨朔《迎春词》
成语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如: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又如:它把大沙丘一下子卷上天空,然后又铺天盖地地撒下来。——杜鹏程《年青的朋友·瀚海新歌》
说起“美”这个字,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最美的是某一条裙子,一个发夹或别的东西,有的人认为是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最美,还有的人认为某个地方的风景最美……
但是,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小美”,而真正能打动人的是“大美”。一些拥有“大美”的人往往一开始都十分平凡,并没有什么大的名气。但是,他们的事迹最终会感动人们,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今年的CCTV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便通过多种方式向我们全国的学子们作乐对大美,小美和传递美,和谐美等关于“美”的话题的诠释。
不管是早已逝世去的LeiF、张思德等人,还是近年来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等人,他们的事迹都令我们体验到了大美。而从中国体操队、乒乓球这些团结向上、密切合作的群体身上,也能看到一种美。这种美就是和谐美!而我们除了去体会美以外,还应该去把美传给更多人。这样,整个社会一定也会越来越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许多美的地方,但是有些却被我们忽视了。只要我们每天放慢脚步,仰或是多回一下头、多看一眼,没准就可以新发现一处别样的景致,享受享受它的美。发现美,在生活中也是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呢!除了发现美,传播美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创造美。创造美,不一定是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如果您能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多多帮助身边的同学;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个座位,这些都是美。创造美,可以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了。虽然,我们不一定会遇到“最美司机”吴彬叔叔那样的生死时刻,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但是,我们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共同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成语家喻户晓: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意指“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後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源]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宣和书谱·卷二〇·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典故]“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侄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侄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侄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麽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麽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侄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麽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着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後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成语漂漂亮亮:指外形美观,鲜明。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7章:“她平时打扮得漂漂亮亮,队里有轻松活时才出山劳动一天,平时一般不出家门。”又如:家珍穿着水红的旗袍,手挽一个蓝底白花的包裹,漂漂亮亮地回来了。——余华《活着》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扞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和共同救济。厦门PX事件、番禺垃圾焚烧等公共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和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由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成语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如:《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又如: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成语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如:《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又如:唐·李白《行路难》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成语自以为是:自以为是[zì yǐ wéi shì],意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出《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典故]“自以为是”即自认为是,指自我主观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为什麽被大家公认是忠厚老实的人,孔子认为是伤害道德的贼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你举不出他哪里不对,即使觉得他可恶,却无从攻击起。随世浮沉,平时看起来忠厚老实、行为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但在他的主观意识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样的人看似有德,本质上却是无德,所以说是伤害道德的贼。”後来“自以为是”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成语漫不经心:漫:随便;经心:在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如:明·任三宅《覆耆老汪源论设塘长书》:“连年修西北二塘,责重塘长而空名应役,漫不经心,以至渐成大患,愈能扞御。”又如:当时漫不经心,却等事后再去追怀。——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读。更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而养孩子呢?王老师的反问正道出我国育儿的欠缺之处。我们什么时候想到要为即将到来的一个生命去打电话咨询,去购买一本书籍,去拜访一个教育成功的母亲呢?在今天,什么都在讲品牌,可是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母亲这个本质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孩子成长的筝线应牢牢地捏在母亲手中。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原来是自己没时间照顾孩子,或者说为了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而拼命忙于挣钱,这不仅不表明你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恰恰相反,却表明了你对孩子教育的无知。如果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自己没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写的太好了,读到这些时,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现实,有多少家长不是自己图省事把孩子送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纵然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替代一个母亲的位置啊!越读我越想建议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会的家长朋友们都来读读这本书。
成语密不可分:密:紧密;分:分割。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们俩在我的印象中是密不可分地处于同一个场面之中。”又如:他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成语深入细致:细致:精细周密。深入而精细周密。如:徐海东《奠基礼》:“主席对战士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入细致的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又如:我们得深入细致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