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狼图腾》读后感9篇

更新时间:2023-02-06 13:53:41作者:百科知识库

《狼图腾》读后感9篇

搜集整理了读《狼图腾》有感、狼图腾读后感(2163字)、《狼图腾》读后感(2271字)、狼图腾有感(2649字)、狼图腾小狼小狼读后感(2818字)、狼图腾,草原魂(3275字)、狼图腾的读后感(6481字)等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9篇,供您参阅。

狼图腾读后感_2163字

狼图腾,如雷贯耳,一直以来,以为这只是一本貌似描写狼的青春网络畅销小说,怎么能一炮而红,占领各大书店销售榜单高居不下,生命力如此顽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难道书里有什么内容可以麻醉这个麻木的人们,浮躁的世界。即使如此,我仍觉得不屑一看。

相识必有缘,机缘巧然,我无意的翻了几页,顿觉,绝非我想像的那种仅供人为之消遣的书。

一开头的两个陈阵回忆的小故事,令人倍生兴趣。不觉为作者的妙笔生花感到震撼,简直就是一部部展现在我眼前的武打电影,只是这次的主角不是杨过抑或郭靖,而是一群狼,一群令人无法摸透琢磨不了的狼。

打猎的机会是忍出来的。我给狼图腾的定义是,军事小说?

可是后来发现原来不是,不禁在看后自问,为什么一看到狼腾图的名字,自己就不想看了,为什么一听到狼图腾的名字,父母就说,这种书不值得一看。看来,这个世界有几种书不可以看,一种是类似金庸卫斯理之类的小说,一种是类似于藏獒,狼图腾之类的小说。

难道,这是我们对狼族的一种偏见?严重的偏见!

一个个恶心的关于狼的词语一下子泉涌而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狈为奸,狼……为什么是狼。狼真的是邪恶的吗?羊一定是善良的吗?我们为什么要用人类的眼光去衡量那些悲惨的动物?去给他们下定义,使其永世不得翻身。照狼吃羊的理论,是邪恶的,那人类要有多邪恶呢?人类还有多少分是正义的?

我们对这个社会又有多少偏见呢?狼是一种生物,他也需要生存,宝玉道。“是法平等。:”又有言道“世上总有个理!”每件事存在总有自然的理由,因为我们的政治原因,我们的厌恶,我们就去毁灭一个种族,这是一种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试想想,狼们又是这样想,我们人类不知要被毁灭几次,就是狼知道怎么是平衡,什么是真正的中庸,自大的人们还敢妄称自己是最高等的生物吗?连狼们都不如。羞愧啊。狼就是不赶尽杀绝,因为一杀绝,自己也就灭绝了。如果这个世界的恶没有了,还哪来的善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许现在没什么但是什么是因果,总有一天会早报应的。

没有狼,有草原吗?没有狼会有蒙古族吗?没有蒙古,没有游牧民族,会有我们中华炎黄民族吗?

我们有多少的发明,习惯,是从狼那里学来的。狼群们懂得,做事不能做绝,给别人留调后路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猎取食物的时候,总是放那些幼子,有孕在身的母亲。我们人类呢?狼,会为后代造福,而我们中国人呢,一捕鱼,有去看他们是不是在产卵,还是刚刚成型,无论如何,杯酒下肚。管她生不生子,老子享福就好。后代,反正地球总有灭亡的一天,也不在乎我这条鱼!

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真正信教的百分知一二,一个对国家没有信仰的社会。延续了几万年,是为什么?中华文化!孔子在论语没有教一些形而上的知识,我们连形而下都不清楚,有什么资格去了解那些超乎我们想像力的东西。

当包顺贵残忍的吃着天鹅肉,摧残着美丽若天仙的野芍药时,把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变成金昶昶的沙地时,毁坏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责任去保护这些东西,这些文化,我们的根!?我无法料到死后的事,但是因果难道没有报应吗?!难道真的只有我们以为的1万年文化吗?难道我们不信天吗?天,腾格尔,当人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也就是人毁灭的时候。

我们该不该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出一份绵薄之力。还是为统治者唱赞歌,还是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做好自己,不管他人死活。就对的起社会的文明羊性格。让我们的狼文明一点一点的被磨灭。

实行真正的民主制度才是中华民族的惟一出路,而狼性不强的民族永远不会去争取民主和行使自由、

世界留给我们的时间还有多少,地球留给我们的时间又有多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可一不相信因果报应,但是你真的无愧于心而无一点点内疚吗。

你可以嘲笑我的无知,为何做出一副救世主的心态去挽救,几乎断层的中华文化。难道这不是你我的责任么?

你真的相信我们是地球上的第一批智人么?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周公他们的各种知识从何而来呢?

你也许认为狼图腾所写的过于偏激。我也是这样人为,但是深究,其中没有否定中华文化的意思。而是鼓励我们去寻找孔子时代的中华文化,而不是被利用的儒家文化,那些被无辜污蔑的孔孟之道的文化。

去寻找,为中华文明寻找民主伟大复兴的道路。

天降大任于斯人,我们究竟要不要对得起我们的祖先,还是我在无病呻吟,到底要不要到造福后代呢?这些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大人们没有给我们创造责任,这些责任,我们要不要为己任呢?要不要?要不要?

无论后果如何,当我们这一群为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们,被人们再怎么大力的嘲笑,不理解,干什么去做这些如此白痴的工作时候。我们是为名为利吗?不可否认,当然要用此而能生存,但是绝不是什么留得生前身后名,只是理想,为这个社会有所付出,做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本分,如此而已,问心无愧。

就像曹雪芹,他的信念,使我坚信,我们没有对社会灰心,我们也不想从政,我们只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创造一个后代更加美好的世界。

换句话说,起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这里空谈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对不起马克思,对不起我们的先师们?

相信吧,孔子他们在向你招手!

成语如雷贯耳:如雷贯耳[rú léi guàn ěr],意指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语或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源]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某乃秦昭公是也。昔年我父穆公因与楚结亲,世为邻好。近因吴国有一口宝剑飞入楚国,那吴王屡次索剑,楚王只不肯还,以此惹动刀兵,几至灭国。有楚大夫申包胥前来借兵求救,某坚意不允,不意包胥在驿亭中,依墙而哭,七昼夜不绝,遂将邮亭哭倒,我想此人真烈士也。……〔申包胥做见科云〕俺楚王悬望大国救兵,不啻饥渴,大王怎生不念亲好,忍坐视乎?〔秦昭公云〕大夫,因你日夜号哭,忠烈动人,某今借与你十万雄兵,命姬辇为帅,即日救楚。……某乃姬辇是也,官封大将军之职,主公呼唤,不知有甚差遣?令人报复去,道是俺姬辇来了也。〔卒子报科云〕姬辇到。〔姬辇做见科云〕主公唤姬辇,那厢使用。〔申包胥云〕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今蒙大王怜愍敝国,肯发救兵,有劳元帅领兵前赴,真乃小官万幸。[典故]“如雷贯耳”指像雷声传入耳朵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这句成语常见於戏曲小说中,如元代郑廷玉所写的戏曲《楚昭公》,故事中写到春秋时吴王阖闾珍爱的一把宝剑飞入楚国,为楚昭公所得。吴王屡次向楚昭公索剑,楚昭公都不肯还。吴王一气之下,便下了战书,结果楚国被吴国伍子胥等人打得大败。楚国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商借救兵,但秦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号哭,忠烈动人,心受感动,於是答应借申包胥十万雄兵,命姬辇为主帅,助楚昭公复国。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申包胥即说:“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蒙秦王怜悯,发兵相救,有劳元帅领兵前往,真是楚国人民的万幸!”这里就用了“如雷贯耳”来称赞姬辇名气很大。因为这句成语是用来赞颂他人的声名,所以常和“久闻大名”、“久仰大名”连用。

成语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如: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又如:更佐以乐音灯影,光怪陆离,不可逼视。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

《狼图腾》读后感_2271字

狼图腾,草原魂,草原民族刚毅之魂。

近日,拜读了2004年十大畅销书之一《狼图腾》,心灵被作者描写的蒙古草原及蒙古狼深深震撼了。作者姜戎,在内蒙额仑草原插队11年,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在宽广、辽阔、深沉、静谧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演绎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也从新的角度给我们探讨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国民性的深刻哲理。

读过了《狼图腾》,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草原狼把我从平静的生活一下子带到了西部草原的深广与另类的生活感受,让我觉得我的血液在扩张、在膨胀、在向往——

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主人公陈阵养的小狼活灵活现,把狼性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更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对待食物上,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在偷袭;对烈日的暴晒,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对脱离家园的迁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也不妥协。对着野性十足的小狼,我却油然而生敬意与怜爱之情。

难忘《狼图腾》中狼的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也更难忘狼为了胜利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牺牲精神,在狼性中,我感悟到了人性生存的精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谈谈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感悟吧!

一、发扬团队精神

草原上,草原狼是最团结的群体。这种团结是在千百年实地作战的经验中得出的生存之道。因为在强者生存的大草原上,孤军奋战只能是自取灭亡。蒙古狼争夺食物的战场就是死亡的前线,群狼有组织、有纪律、有忍耐、有章法、有配合,在头狼的指挥下,从容作战,不抢功,也不贪利,个个凶猛强悍,杀气腾腾,这种气势就压倒了弱者。

“在雷电和黑暗的掩护下,狼群以飞箭的速度直插马群中央,随即中心开花,然后急转掉头,又冲向四周的马群,把马群冲的七零八落,冲成了最有利于狼群各个击破的一盘散沙。”

“暂时后撤的狼群行动有条不紊,它门不急于去吞食已经倒毙的猎物而是趁马倌和儿马子重新整队的时候,分头追杀东南方的散兵游勇。”

从书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狼的集体作战攻势锐不可挡,对战果也是力求最大,也决不盲目贪多恋战,不乱阵脚。狼群在头狼的统一指挥下,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

为了集体的胜利,狼的牺牲精神更让人钦佩有嘉。当发现猎人时,为了保护大批的狼群,会有两只狼做诱饵把猎人引开,以牺牲自己来保全集体;还有丧子的母狼,可以用自杀式的攻击方式重重的悬挂在马的侧腹做最后的殊死的拚杀。这种不计较个人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真是可敬可佩。

人类社会,我们也是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狼的团队精神呢?我们也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放弃自己的小利益。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不逞英雄主义,不好大喜功,不脱离集体。在行动上,要中心明确,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挥团队作战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无坚不破。

二、危机意识

危机,是锻炼强者的摇篮。广阔的草原,危机四伏。草原狼在冬季漫长、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学会了在冰窖雪窖中储存食物;在捕杀猎物中学会了气象与战术;在生存的危机中学会了选择生育地点的隐蔽与逃生;在精装减负中选择了残杀弱病伤员。狼,凶猛、强悍;狼,也更智慧与善战。在生与亡的死亡线上,强者存,弱者亡,这就是自然的生存法则。所以,危机存在于每个事物中,也是我们人类的生存法则。国家要富强,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学会在危机中强盛。因为世界也选择强者。国家不强就要被列强瓜分;企业不发展就要濒临破产。而人呢?不进取,也就是自甘被淘汰。所以,改革,就是要把人变的更强。不要惧怕改革,我们要学习狼的“不息、不淫、不移、不屈”的狼的精神和狼图腾精神,以更坚韧的毅力对待改革,接受锻炼,在危机中成长,壮大。

三、生态平衡的意义

从蒙古草原的食物链上,我们看到了蒙古狼的自然价值。狼是捕杀大批黄羊、旱獭、老鼠的杀手,从而保护了草原上最珍贵的草资源。狼对动物的腐尸也是乐此不疲,既清洁了草原,也预防了病菌的传播。草原有草,才能抵御风沙、大旱;草原有草,才有牛羊的食物,才有人的生存啊!

所以,在草原上,狼杀黄羊不杀绝,狼打旱獭专打大不打小。蒙古人打狼、打獭子更是不赶尽杀绝。这些草原的规矩,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连狼都知道保护的草原生态平衡,我们聪明的、高智商的人类不是更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为我们后世的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吗?

有树才能抵御风寒,有水才能净化空气,有草才能减少风沙,我们的地球,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生长在地球上,我们就有义务让这自然的生态平衡更趋于自然啊!

狼图腾,我学到了很多我应该具备的品格。

狼图腾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坚韧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一种。愿这种狼图腾的精神能永远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扎根,永不衰竭!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得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成语杀气腾腾: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如: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杀气腾腾蔽远空,一声传语似金钟,两家赌战分成败,只在来人启口中。”又如:监狱内杀气腾腾,突然充满了火药气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成语油然而生:油然:很自然的。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如:《礼记·乐记》:“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宋·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又如:不敬之心油然而生,勃然而长。——鲁迅《书信集·致钱玄同》

狼图腾有感_2649字

看完狼图腾,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环环相扣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深刻的文化探讨,在我的脑海中回旋不止。这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故事生动,描写仔细,思想深刻。尤其关于狼的描写,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想这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吧!如果没有那么特殊的经历,光靠想象力是不能写的这么栩栩如生的。

这是一次美妙的体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深深的被书中所描写的情景吸引,甚至畅想自己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动人心魄的画面。在汉人眼中狼是凶狠,残忍的象征,传统的思想对狼的误解实在是很深:比如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等等。在草原上的很多美好的传说中,狼甚至抚养了人类的小孩,所以有狼孩之说。我国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就的祖先是鲜卑族,传说中鲜卑族的祖先就是狼。当初李世民也是继承了狼的精神。异常勇敢,曾经率尉迟恭射退窦建德的五千铁骑。所以在作者的笔下狼就是神圣的图腾崇拜,不得不为我们对狼的无知和愚昧所震撼。草原人对狼的崇拜和依赖,正如汉人之对龙一样,其实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的。主人公在一位草原老人的指导和教化下,终于认识到草原狼真正的魅力,证实了汉人对狼的认识是多么的狭隘和肤浅。

草原狼是草原的一切,没有草原狼就没有草原,草原的一切生命都是依托于草原狼的,所以草原人对狼充满了感激之情,从他们在去世后返回腾格里的过程(天葬)即由草原狼把他们带向腾格里。草原狼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每天要面对无数的挑战和危险(寒冷的天气,稀少的食物,聪明的人类)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草原狼的内心深处的原动力,使草原狼真正的成为一名战士。

草原狼的智慧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为了目标,可以在寒冷的黑夜潜伏一个整夜纹丝不动,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天时地利)。草原狼是真正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很多著名的军事理论都可以从草原狼的扑捉猎物中可以证实。不打无把握之战,知己知彼,集中优势兵力,分而歼之,这里书里草原狼围追黄羊和马群等经典情节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除此之外,草原狼的团队精神,绝对是所有动物界中最高的。这也是草原狼称霸草原的原因,草原狼不会抛弃老弱病残,有食物大家分,团结合作,一致对外。可以说草原狼是团队精神的鼻祖。

书中关于小狼的描写也是精彩纷呈,主人公为了更懂狼,为了更好的研究狼图腾,他做出了草原上非常忌讳的一个决定:即自己养狼。这对草原人来说,是天大的忌讳,要不是主人公对草原狼近乎痴迷的热爱,恐怕他也没有养活那只小狼。至于对于错,姑且不论,文中主人公陈阵对于这件事也是耿耿于怀,终日和自己进行心理斗争,最终因为小狼的宁死不屈让作者痛苦不已。

小狼的死,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小狼的悲剧完全是主人公为了一己之私而上演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之心和研究之说,作者就剥夺了小狼的自由,最终导演了小狼死的惨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见识到了小狼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小狼为了自己的自由而从不忘记奋斗,他绝不屈服与任何人,也不能被人驯服,为了自由战死,死的何其壮哉!一身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实在让人类汗颜!

草原狼勇猛顽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永不屈服的精神就是狼图腾最好的诠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草原狼正是这一精神的缔造者和传承者!

|文中最后深刻探讨了狼图腾对中华名族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大部分是归功于游牧民族,即狼图腾。历史上几次的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大融合,而且这个融合过程刚好达到一种游牧略超农耕的地步之时就能使得中华文明得以蓬勃发展。汉文明,唐朝文明,还有元清。如果游牧压倒农耕,就出现残暴的统治,如果农耕压倒游牧,则容易受外界侵扰和压迫,最终亡国。可以说游牧民族就是草原狼的化身,习惯于安分守己的农耕民族,在草原民族血性的刚猛之下,就显得各位柔软了。这一阴一阳,刚好是整个太极的两面,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阳盛即阴,阴衰即阳,一阴一阳相互转化。只有一阴一阳协调好了,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发展。

再看看历代元朝的区域图,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首都建立在西北边的国家,都能发展的很好,相反设立在中原大地和东南方向的国家,都容易被灭亡。这不难理解,一个是游牧和农耕的融合,一个是纯农耕,一文一武,张弛有道,自然比全文的国家容易繁荣和发展了。除此之外,历代皇朝都能统一农耕发达的地方,就是不能征服游牧地区和游牧民族。当年朱元璋派常胜将军徐达衰变三十万进攻草原,最终大败而归,最终被成吉思汗率领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改朝换代甚至打下了当时世界上最广阔的土地。

都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其实这就是农耕和游牧两方面的汇合。农耕名族就是勤劳的代表,而勇敢就是游牧的最好搭档。草原上的小孩才七八岁就能捣狼窝,草原女人能拽着狼尾和狼进行搏斗,草原男人更不用说了,一个怯弱的人是没法在草原上生存的。所以游牧民族都骁勇善战,骨子里就有血性,敢恨敢爱,爱憎分明。农耕民族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大压力,只要风调雨顺,就能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不用担心半夜有狼,更不会和狼斗争。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仁,义,礼,智,信”时刻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人们就以彬彬有礼,谦谦君子为傲,所以游牧民族都被认为是蛮夷。

说到底,其实就是两种性格的不同而已,性格不同,行为方式就不一样,归根结底即思维方式不一样。正是因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才被鲁迅先生说劣根太深,奴才思想太重,要想改变这种思想非一朝一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高峰期,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国民思想的改革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这一点由国家公务员考试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多的莘莘学子都去考公务员,图什么?无外乎就是“稳定”!这就是典型的农耕思想。中国人害怕折腾,害怕不稳定,害怕冒险,喜欢因循守旧。所以凡是与己不合的事物出现,他们就惊魂不定,极力打压,怕影响“和谐”,这也是中国的民主制度为什么这么落后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样的大环境,使得一些有狼性的人也慢慢的被软化了。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那样做很冒险”“你不能这样做”“你要这样你肯定完了”不过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不怕死的人继续选择前进,估计他们就是狼性未灭的那一小部分了。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多少有点狼性,多学习狼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很好的生存的本领,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未来,那样我们的国家就真的有希望了。

成语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又如: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成语一朝一夕:一朝一夕[yī zhāo yī xì],意指朝,早晨。夕,傍晚。“一朝一夕”形容时间短暂。语出《易经·坤卦·文言》。[源]《易经·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典故]“一朝一夕”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时间短暂。在《易经·坤卦·文言》中有提到:积善的人家,必定有多余的吉庆,积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余的灾殃。臣下杀死君上,儿子杀死父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偶发状况,而是逐渐累积成的结果。坤卦初六的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就是说,当你踏在松散的霜上,就可知道严寒即将带来坚冰,这是顺序而来的必然结果。後来“一朝一夕”就被用来形容时间短暂。如《红楼梦·第一〇回》:“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

狼图腾读后感_2764字

自从有一个好好的朋友介绍给我后,我开始欲罢不能。因为这一直冲击着我们汉族的思想,引起一种狂热。

这本书由一位知青人士描述贯穿整个故事,几十个狼故事连贯在一起,主人公陈陈是姜戎先生的化身,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故事以狼为主线,以当时的大环境为背景,展开了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

读这本书,在感性看,是充满血腥和战争的味道;不是任何人能读懂,狼有一种智慧,有一种能力。如狼抓黄羊(草原上跑的最快的羊)的战略:a.狼等羊吃的撑的跑不动了再下手;b.狼等羊憋了一夜的尿而未排出前抓羊;c.狼采用三面打围的方法而不是四面打围,故意留出一个方向让羊跑,这样局势完全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因而最终打到的羊也会更多;d.故意放走一些羊,一次打光了,来年吃啥?狼不像人这么贪心,?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545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潜热嘶崴阏剩崴愦笳剩∫恢?/p>

要学会忍耐,只有有耐性的行家才能最后把握住机会。

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有耐心!做事要有长远打算!切记“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人

这本书是赞扬狼的智慧,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这样,只不过我们经常躲在家人的温暖怀抱中。自然界的动物往往从小就开始学会生存。例如,小狼崽比狗崽出生晚了一个半月,狼崽的个头要比狗崽小一圈,身长也要短一头。但是小狼崽的力气却远远超过狗崽,它抢奶头的技术和本事也狠过狗崽。母狗腹部有两排奶头,乳房有大有小,出奶量更是有多有少。让陈阵和杨克吃惊的是小狼崽并不急于吃奶,而是发疯似的顺着奶头一路尝下去,把正在吃奶的狗崽一个一个挤开拱倒。一时间,一向平静的狗窝像是闯进来一个暴徒劫匪,打得狗窝狗仰崽翻,乱作一团。小狼崽蛮劲野性勃发,连拱带顶,挑翻了一只又一只的狗崽,然后把两排奶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部尝了个遍。它尝一个,吐一个;尝一个,又吐一个,最后在伊勒的腹部中间,挑中了一个最大最鼓,出奶量最足的奶头,叼住了就不撒嘴,猛嘬猛喝起来。只见它叼住一个奶头,又用爪子按住了另一个大奶头,一副吃在碗里,霸住锅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恶霸架式。三只温顺的胖狗崽,不一会儿全被狼崽轰赶到两边去了。一种天性是他们懂得如何生存,是与生俱来,是自然的历练。

做这些了关于狼的作战,拥有非一般的智慧。自谑。狼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还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全歼马群的战争意图。这个战例简直可以上军事教科书了。咱俩都是军人出身,我看除了阵地战、壕沟战狼不会,咱们八路军游击队的那套战略战术军事兵法,狼全都会。想不到草原狼还有这两下子,原先我以为狼只会蛮干或者偷鸡摸狗,咬几只羊什么的。知己知彼。兵贵神速。兵不厌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备不懈,声东击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化整为零,隐避精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都是狼的战术,人一样的智慧。

而且,十分懂得自然规律,承受自然的指导。这条狼是让马踢破肚子了,但一下子死不了,活又活不成,这么活着不比死还难受?活狼看着也更难受,给它这一口,让它死个愉快,身子不疼了,魂也归腾格里了。头狼这么干不是狠毒,是在发善心,是怕伤狼落到人的手里,受人的欺侮!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头狼也不愿看自己的兄弟儿女受辱。狼杀狼,是狼自个儿在搞计划生育。强行加速报废,只把精兵强将留下。草原狼群的锐气万年不减,道理就在于此。狼不会为一个·两个而让整个狼队败落,看了这一本书,不仅仅是狼的智慧带来了一阵狂热,而且,带来整个民族的思考: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不论是什么,带来了人类对自然的思考,人心的思考,这本书是人类进步的另一个开端,我不敢这么断然,但我知道看过这本书的读会被吸引被一场风暴袭击一样,有一种冲动爱上狼爱上大草原。

但有人说这只是一种市侩哲学。但是整本书最吸引我的 还是姜戎先生所描写的关于狼性的思考!在哲学上《狼图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一个是狼性、羊性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姜戎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偏颇,但是作为哲学,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因为这本书的出现,涌现了一种书,教你如何在经济社会生存,狼的生存之道。我本人认为,这只是某些人为了利益,为了名誉,而不惜一切所写。但我觉得这好正常,人要生存要过得好一点,可能就要付出一些人性问题的挣扎。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它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我觉得今天在这么激励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发展就是需要我们挖掘这样的狼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真正是狼性的最直接的描写吗?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学校也一样,只有发展才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出路。而发展是需要有这样的“狼性”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狼性”,缺少的是吃苦耐劳,缺少的是像狼一样的性格和狼一样的精神。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的中的友爱亲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凶残,但狼只有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攻击牲畜和人。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狼的狡黠与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狼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使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理解了狼性,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成吉思汗的铁蹄能够扫荡千军万马横跨欧亚大陆,就会明白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

无论这本书是些什么,狼性怎么样,任何狼的智慧的都是不可以忽视的。人应该懂得在自然界如何生存,学习一下狼的智慧。

成语知己知彼: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意指“知己知彼”,典源作“知彼知己”。“知彼知己”意谓正确澈底地了解自己以及对手的实力。语本《孙子·谋攻》。[源]《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典故]“知己知彼”原作“知彼知己”。“知己知彼”是指除了解自己外,对於对方的情况也有透澈地了解及掌握,最早是使用在军事方面。在《孙子·谋攻》中就提到,能够确切了解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掌握详细的情况,这样在每次的作战中,才能避免危险,而对於敌我双方其中一方的状况不了解,在作战时,就会互有胜负。如果都不了解对方和自己的情况,那这样的军队,在每次作战时,就会遭遇危险。後来“知己知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正确澈底地了解自己以及对手的实力。出现“知己知彼”的书证如元·刘敏中〈念奴娇·乌飞兔走〉词:“美景良辰,亲朋密友,有酒何妨醉。高歌一曲,二三知己知彼。”此处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意思。演变到後来,“知己知彼”的使用范围已经从军事扩充到其他方面,如外交、商场上的竞争等,能够“知己知彼”,才能在重要的关键做出正确的决策。

成语美景良辰: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如: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又如: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宋·聂冠卿《多丽·李艮定公席上赋》

狼图腾小狼小狼读后感_2818字

今年寒假,在老爸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入眼即化的“奇书”:【狼图腾·小狼小狼】。本书写了两个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为了探索狼世界的奥秘,因此掏了一窝狼崽,自己留了一只最壮的,其它的都去见腾格里(天)了。本书写了狼的各种习性、特点,讲了狼的自由独立、强悍卓越、超强的智慧和才能、不屈不挠的高贵灵魂、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狼的友情和亲情、狼和草原万物的关系……无不给人心灵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在看狼图腾小狼小狼之前,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把狼视为冷血动物,我们把很坏的人说成狼心狗肺,把欺负女人的人说成大色狼,说最贪心的人说成狼子野心,把美帝国主义说成野心狼,大人吓唬小孩就说狼来了。但蒙古人却把狼当做神一样供起来,活着的时候学狼,死了还把尸体喂狼。这都是因为狼的生存环境和它坚毅的性格让蒙古人信奉狼。

书中原文“打狼就是打仗,斗智斗勇,36计除了美人计使不上,什么计都得使”从中我体会到狼很厉害,也很狡猾,打狼必须用心,什么都要斗,哪一样不好都要输。那为什么狼会这么厉害?这是因为狼在草原要服从严酷的生活环境,要抵抗蚊灾、暴风雨、每天吃不饱肚子以及人类对它的迫害。它希望能够改变它的生活环境称霸草原而奋斗,因此磨炼出败不降的精神。书中主人翁陈阵和杨克赶紧跟着狼,发现了一个大狼洞,可那条母狼却把洞挡得死死的,陈阵和杨克鼓起勇气,一个火把就飞了过去,母狼也不后退,一下扑过来让陈杨2人倒吸一口冷气,还不够,继续往前扑,搞半天终于把母狼引开了,却是个假狼洞”中,表明了狼的狡猾。

“蒙古草原从来都是战场,只有那些最强壮、最聪明、最能吃能打、吃饱的时候记得住饿的时候的狼,才能顽强地活下来”这段话讲了狼生活的残酷,上面讲了狼在草原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我们华夏民族没有面对过这些困难,因此不知道狼生活的艰辛,因此我们恨狼。而游牧民族天天面对狼,知道狼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才会信奉狼图腾。狼也要控制一定的数量,不然就会来吃家畜,这就是人对狼的迫害。其实狼跟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富人家的孩子天天要什么有什么,就不会去读书,长大后就没出息,穷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没有,他们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努力读书,长大后有出息,才能过真正富裕的生活。狼也一样,记得住饥饿滋味的狼,就天天不会松懈,想着打猎,才能顽强地活下来,而记不住饥饿滋味的狼,今天吃饱了就以为以后都能吃饱,就不去打猎,最后饿死。文中“陈阵看着死狼,却有没有伤口,陈阵好奇地将死狼好好“体检”了一遍,却没有伤口,陈阵把死狼带回了蒙古包,狗儿们都围上来迎接,解剖狼的时候,才断定是饿死的”中,表明了这个论点。

“狼可杀,狼可拜,但狼不可养”中,我体会到了狼的独立精神,例如你抓了一只狼养着,给它东西吃它吃完也不会感谢你,甚至它吃的时候还要咬你几口才肯罢休。这是因为狼认为你不把我抓来,我能过得更好,因为狼是属于自由的动物,狼不能与狗、猫等家畜相提并论,因为这些家畜必须依靠人生活,离开人就要饿死、冻死、病死。而狼,不需要依靠人,它还能过得比依靠人的家畜过得更好,这就是狼属于自由的动物的象征。文中“陈阵说着拿着铁链去遛狼,谁知小狼不愿意被陈阵牵着走,拼死反抗,吓得陈阵赶紧带小狼回蒙古包,进了包,陈阵说‘遛狼还真是一个大工程呢!’”写出了狼性格的刚强。

“华夏民族除了龙图腾以外,要是还有一个狼图腾就好了”是啊,狼独立、狼勇敢、狼会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奋斗,因此,跟狼相处最多的游牧民族,自然学会了狼的性格,变得刚强有力。而华夏民族没接触过狼,没学会狼刚强的性格,愿意被人牵着耳朵走,这就是华夏民族比不过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华夏民族也有狼图腾,那势力将会更加庞大!文中“陈阵说:‘蒙古草原刚强的原因就是他们天天与草原狼相处,这次来蒙古草原我可真是三生有幸!’”中,说明了这个道理

“狼的哭腔,是专为把人畜哭毛哭慌,搅得人毛骨悚然,让人不战自败”狼的哭腔就是打心理战的特殊工具,让妨碍狼的人不战自败。另外狼的哭腔“傲呜——”可以传得很远不像狗的叫声短促有力传不远,狼的哭腔是很好的心理战工具和通信工具。文中“陈阵顿时被狼的“哭”声叫得手脚无力,黄黄和伊勒也退到主人身边,整个草原变成了“哭”声舞台。

“狼会打近战、夜战、奔袭战、游击战、运动战;狼还会打地道战和青纱帐战”中我体会到狼的厉害,打狼,可真不是一件简单事,搞不好自己都得送命,可是,为什么狼会怎么会打这么多战呢?在上面我已经说了狼要想生存,必须要抵抗许多灾害,包括人类的迫害。狼,抵抗这些迫害,又要找到食物,可想而知狼生存是很困难的,而为了生存,狼必须想尽办法抢到食物,我想狼应该就是在这个过程里被逼成这么厉害的,否则,将会被自然界淘汰。文中杨志说“打狼就是打仗,什么都斗,36计除了美人计使不上,什么计都得使!”“是啊,狼什么都会,比我们强多了,几个老牧民为了防狼,建了一个石墙堆,也没防住狼呢!”说明了狼的能耐。

“在世界历史上。能攻打到欧洲的东方人,都是游牧民族。没有狼,世界历史就不会改写成现在这个样子。”游牧民族与狼共处,与狼打斗,与狼结合过蚊灾、过鼠灾,已经学会了狼的技巧,因此,我们华夏民族数次被游牧民族统治,听我老爸说,匈奴、满族、蒙古族都统治过我们华夏名族是敌人,因为我们学不会狼的技巧,因此一败再败。中文毕利格老人对陈阵说:“你们汉人恨狼,现在你们有机会来到蒙古草原就要好好学学狼,学它的精神,我们天天面对狼,对狼很了解,所以我们懂得防狼不能过头,也不能让狼过于多数,你信不信阿爸的话?”“我信,汉人恨狼对狼不了解,因此没有坚硬的性格,要是我们有狼图腾,一定会像您一样坚强!”这一段对话正好表明了这个意思

“蒙古人不仅信奉‘天人合一’而且信奉‘天兽人草合一’,这远比华夏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更有价值”中,我明白了腾格里(天)对草原万物都很公平,什么没了都会带来灾害,狼没了蚊子、老鼠就都出来作祟。文中陈阵与毕利格老人一起去山上追道尔基,不让他打狼,但追到道尔基后,道尔基却说他们没打狼,是在打赖子,说着一枪把一个赖子打死了,“您老回去吧,别摔跤了,下次我给您几只赖子”说着回去了,老人和陈阵回去时,老人说“现在这么厉害的武器都到草原来了,看来草原狼真的难逃这一劫了”老人泪如雨下。“蚊灾、鼠灾肯定又要来了,这可怎么办啊,草原人的灵魂上不了腾格里了。”正好表明了这个意思。

天兽人草合一,哪个动物没有了,都会带来灾难。这是这本书的中心意思。狼,一只为自由而奋斗的动物,是蒙古人最尊重的动物,狼身上的许多高尚的品德,是我们汉人需要学习的,我们恨狼,不接触狼,让狼的很多优点被我们抛弃,而蒙古人天天与狼“共舞”在与狼奋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狼的优点,这一定是游牧民族比华夏民族更胜一筹的原因!如果我们华夏民族真的有龙图腾也有狼图腾,那我们会更加坚强,更加独立,更加有勇气!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坚不可摧:坚:坚固;摧:摧毁。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如:清·叶燮《原诗·内篇上》:“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又如:二十年闺阁,养成拘墟笃时之见,牢不可破,坚不可摧。——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二回

狼图腾,草原魂_3275字

一.如果不是老师的要求,我或许就会错过这样一本令我欲罢不能的书——《狼图腾》。最初吸引我反复读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它的题目。什么是图腾?什么又是狼图腾?我不得而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查到了这样一段资料:“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对待这段文字,我不置可否,但真正令我动容的是单独成段的一句话:“图腾,就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在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的灵魂像是过了电一样的开始颤栗。我仿佛一下子就懂得了姜戎在写这部作品时候的复杂,仿佛一下子就懂得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命名为《狼图腾》。对于狼这种生物,我的第一印象是那首名叫“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的儿歌。那里面的大灰狼既贪婪又笨拙,那里面的小白兔既聪明又机智。经典的童话故事《小红帽》里面,大灰狼的形象更加鲜明:有点小聪明但是贪婪而且大意。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狼这种生物贪婪而又狡诈,是小人而非君子。而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常说的恐吓之类的话也总是和狼有关。譬如:“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吃你啦!”“继续哭的话会把大灰狼招来哦!”然而或许是天性使然,从小我就不怎么讨厌狼,反而对它很感兴趣。随着各种书籍对狼的褒贬不一,我对狼的了解也不再仅仅停在《小红帽》之类的童话故事上。虽然对狼有了些了解,但是在看完《狼图腾》之后,我忽然就感觉自己的身上多了些狼的血液。在《狼图腾》里,狼再也不是狡猾的小人,而是可亲可敬的小导师,是被腾格里宠溺着的孩子,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图腾。狼再也不是贪婪可恶的反面教材,它智慧、坚强、不屈、谨慎、有集体意识,就算是还未睁眼就离开了母亲,但它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骄傲和不屈,是任何一个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都没办法比的。《狼图腾》展现了牧民与狼之间的深厚的矛盾与羁绊。然而这种和谐最后终被不断膨胀的人口所打破。我永远没办法忘记那些巨狼、头狼死在枪口下的样子,也永远都忘不了那头巨狼被追逐而死的模样,更忘不了毕利格阿爸的话:“我要是变成一个瞎子就好了,就看不见草原被糟蹋成啥样儿了……”我的心是痛的,一页一页的文字沉重得压得我的心喘不过气来。那种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悲哀和欢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狼生前的少许欢乐时光和死去时的痛苦;牧民与狼群的平衡和最后的单方面屠杀;美丽的草原和“远看草色近却无”荒凉;冰蓝的腾格里和黄沙漫天的“壮观景象”……正是因为曾经拥有那样的美好,才会在一点点失去之后陷入无边的哀。曾经,草原狼是平衡草原各方面生长的主力军。他们一边消灭着旱獭,一边制衡着草原鼠和兔子,另一方面还控制着畜牧群的生长;但是在大量不懂草原的人类侵入后,一切都改变了,尽管狼在拼尽全力抵抗,但终究是徒劳。可是它们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尊重:那种不顾一切,战斗到最后的草原精神、游牧精神——狼图腾。二.《狼图腾》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便和狼有关。陈阵和毕利格老人匍匐在草丛里观察狼群捕捉黄羊。但是给开头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陈阵第一次碰见大狼群的故事。虽然狼群仅仅被两只大钢镫所击打发出的声音吓跑,但也依然有条不紊: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作鸟兽散的慌乱样子。这看似平常的撤退包含了怎样严整的纪律性和团体意识?它像一个谜,不断吸引着我在书中逐步去探寻答案。回到开篇的故事,再说狼群捕捉黄羊的事情,里面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个“忍”字。然而,忍而不发也会坏事,狼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一击即中的时机,所以它可以像卧薪尝胆的勾践一样,顶住寒冷和饥饿趴在雪地上,在不惊扰黄羊的前提下,一点点形成包围圈。然后忽然发起进攻,而且狼群虽贪,但却拥有着普通人难以匹敌的智慧——在把黄羊群逼到绝境之后,故意放掉一些具有攻击力和还能奔跑的黄羊,圈住大量的乌合之众,使他们自己奔入雪窝,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大批的猎物。从这里,我慢慢解开了关于狼的谜。这本书吸引我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插叙的写法。在一个故事中不断插入其他的故事,一方面使读者更加了解这个故事,一方面却又不会使剧情中断。譬如说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延续了整整4章。这个故事虽然长,但是不会让人觉得很拖沓。这不仅因为生动的场面描写,还有陈阵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正是因为这第一个故事,使我对蒙古草原狼有了大致的印象,而且开头的一些貌似不必要的描写反而是在为后面的情节进行铺垫。在这四章中不断地了解蒙古草原狼,使我从心底生出了一股对狼的深深敬意。抛开这些不谈,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封面……黑夜里一双泛着绿光的狼眼,左上角是一头狼,在黎明到来之前仰天长嚎。不清楚那双狼眼里的含义,也不知道那头狼为什么而嚎,嚎的是什么,但我能够清楚的感觉到那股凄凉,独属于草原狼的哀伤。随着额仑宝力格牧场的不断沙化和建设兵团的侵入,曾经叱咤千年的草原蒙古狼终于被驱赶出了世代生活的草原,除了毕利格、陈阵和几个老人,没人知道狼的离开加速了草原的死亡,而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和大部分知青不同的是,陈阵不仅不讨厌捕杀畜牧群的狼,反而深深的迷上了蒙古草原狼,甚至亲手养了一条小狼!从小狼刚出生1个多月再到小狼死去,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陈阵一同见证了小狼的成长和死亡。小狼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高贵、坚韧而又崇尚自由的草原血液。直到死去,它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被豢养的,是被怜悯的,从未放弃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读着《狼图腾》,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头草原狼,那双苍凉的狼眼仿佛望穿了千年历史,望穿了450公里的距离,望穿了我的心灵。那悠长的狼嚎夹杂着无尽的凄凉,仿佛在无声的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草原是我的母亲啊!腾格里是我的父亲啊!你们凭什么伤害了我的父母又将我无情地驱逐?你们凭什么忘记凭什么忽略我们的恩情?或许,它们什么也不会说,因为它们是那样的孤傲而又倔强。就像小狼,宁愿把爪子磨的皮毛掉尽,只剩新肉,宁愿把喉咙勒破,也要抵制被牛车拉着走的命运。那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决绝!三.看完狼图腾,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暂且不提额仑牧场的沙化,即便是首都,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比比皆是——大街上四处依附着的小广告,地面上赖着不走的口香糖和痰,哭泣着的水龙头,被“晒黑”了的河流,被衣服压弯了腰的大树,名胜古迹上的“×××到此一游”,安静地躺在垃圾桶旁边的大小塑料袋和果皮……到底是什么使“礼仪之邦”变成了这个样子?!又是什么使爱逐渐消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为什么可以看着人被撞到也坚决不去扶一下!我不明白为什么残疾人得到的永远只是歧视而非关爱!我不明白那些吃喝嫖赌的高官为什么不能多爱他的人民一点!我不明白为什屈打成招的事情会在现在这个“文明社会”发生!但我知道,不管是环境的破坏还是道德心的逐渐丧失,绝对都与民族性格有关。我不禁又想起了那让我毛骨悚然的一幕:许多绵羊围成一个圈,“观摩”狼是怎样屠杀他们的同胞!我的心疼啊……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中国1332年时,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这一连串的数字不能不让人感到胆战心惊。没有了草原,没有了江河湖海,没有了美丽的森林,没有了可爱的生灵,还会有人类吗?没有了地球,还会有人类吗?没有了生态环境,还会有人类吗?额仑草原就像是地球的一个缩影,但是人类真的会有蒙古草原狼那样的悲惨结局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成语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如: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又如:我闭上眼睛,不顾一切的向着他手里的刀迎上去。——巴金《长生塔·塔的秘密》

成语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如:《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又如:设或命运坎坷,从中别生枝节,拖延日久,虽要将就了事,欲罢不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狼图腾》读后感:你是唯美的神话_3539字

今天,读完了《狼图腾》,书中的精彩内容给我强大的震撼,催使着我写了这篇读后感。

《狼图腾》中的精彩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一个个疑问:当年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进行大屠杀?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狼图腾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于是,我们发出叩问:我们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对狼的一种崇尚?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狼图腾》这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真正揭示了人性与狼性,千百年来,人们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比如说:起初我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他们只能去欺负弱小的狐狸、豺狗。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好比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来衬托其他野兽的凶猛、英勇。然而,读《完《狼图腾》随着曲折的故事情节,我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是愚昧。这本书,它会为你诠释什么才是狼,什么才是真正的野性,它会帮你揭开那层神秘面纱!

狼,原与狗是一家,但它可比狗少了奴性,多了野性。不会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的向主人摇头晃尾,因为狼知道,决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那绿莹莹的闪着狡黠目光的眼,那四根令人闻风丧胆的狼牙,黑的、灰的或白的并不好看的毛色,那强而有力的四肢和尾巴,构成了——狼。

狼,最凶猛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狼牙,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黠、凶残、贪婪、狂妄、雄心、耐心、机敏、警觉、体力、耐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悟性,统统等于零。狼牙,是狼的一切,是狼的命。狼,虽然凶残,但是母狼却是母性最强的动物之一。可以为了孩子放弃猎物,可以为了孩子饥肠辘辘,可以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甚至是舍弃生命!

狼,它们是团结的,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狼,月下长啸,无比凄凉,令人心寒。它是团结的,更是孤独的、野性的。就算一个人把它从小养大,就算给了它再多的付出和关爱,它最后还是会毫不留情地离你而去。毕竟,自由才是狼的最高宗旨。

狼,它们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锋?

狼,懂得

知己知彼,尊重每个对手,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狼,懂得同进同退,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狼,懂得顺势而为,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狼,是世上第一大兵家,是最有智慧的军事天才。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偷袭战、闪袭战,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还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全歼敌群的战略意图。

狼,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守护者。说起草原,人们脑海里的第一幕肯定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湛蓝的天空下绿草茵茵,马儿们豪情万丈的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牛羊们自由自在的大口大口的吃着新鲜、清甜的绿草。人们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可以肆无忌惮的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但又有几人知道,只是谁立下的功劳?草原上,黄羊、野兔、旱獭等动物的繁殖力极强,对草原的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因为狼的存在使得草原鼠,黄羊的数量得以控制,有效的保护了草原。因为草原鼠和黄羊数量过多会破坏草原,进而使土地沙化。狼也控制着旱獭的数量,旱獭厚厚的皮毛是蚊虫寄生过冬的场所。所以狼也间接的控制着蚊虫的数量。可见。狼是处在草原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狼,草原的昔日美景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可悲的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这一切被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破坏了。他们开着大马力的吉普车,抗着射程极远的步枪肆意捕杀那里的草原狼,并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一匹大狼被一辆吉普车狂追了20公里,费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带着不屈的眼神轰然倒地的那一刻。我再也读不下去了,那一刻的我觉得狼就是英雄,而人,成了最卑劣的动物。而现在人类做的还不止这些,它们在草原上建起工厂,使得狼等许多以草原为家的动物我生存的地方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但他们同时也爱狼,它们杀狼但同时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数千年。狼也成为了那里文明的起点。那里人们的欢歌笑语,以及人性的豪放,无不和狼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夸张的说,那里的生机勃勃,那里悠久的历史都是拜狼所赐!如今蒙古狼已近乎绝迹,使黄羊、野兔、旱獭等动物大量繁殖,所以才导致草原不断沙化,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狼,你身上那与天俱来的优秀特质,离现代文明似乎是那么遥远。在草原不断沙化,冰山不断融化,莫名的瘟疫不断蔓延的今天;在火山、海啸、泥石流、地震频发的灾难面前;在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惩罚,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的现实中,这些特质显得更为稀有和可贵。

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远离我们的地球和人类,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

然而狼并不是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能够联系在一起,并且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相悖,也许在农耕条件下发展的华夏文明,华夏子女永远不可能将狼作为自己的信仰,唯有龙图腾才是中国炎黄子孙的代表。狼的贪婪、凶狠、狡猾,无疑我们永远不能接受。但我们欠缺的,就是狼的精神,正因为我们没有这种精神,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了局限,我们需要的是一只狼,一只现代狼。我们与西方的国家的差距、与日本的差距,无法例举了。日本跟着中国儒家学了一千多年,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可是跟西方海狼才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而中国呢,西方的东西一进来,整个民族就在民族性格上发生强烈排斥反应,如羊见狼,不管好坏,几乎全民族抵制,从皇帝到义和团,反洋灭洋,结果被列强抢走大片国土,沦为半殖民地……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下:日本和中国,同样是东亚黄种,同样是儒家文化,同样接受佛教,然而,为什么日本的维新迅速成功,而中国的维新仅仅百日就被砍了头?不从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上找根源,中国人就永远掌握不了自己民族的命运。在民族性格上,我们要走出“现代文明狼”的道路。必须适度地释放和高超地驾驭人性中的狼性。狼性充满凶猛强悍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又充满疯狂的贪婪、掠夺和破坏力。人性中的狼性特别像热核反应,能量巨大,破坏性也巨大,控制得好就能造福人类,控制不好就会毁灭地球。人类整个历史和中国这段历史都深刻证明了释放和驾驭人性中狼性的高难程度:像儒家和封建专制那样全面阉割和镇压民族性格中的狼性,其结果是全民族性格羊性化,落后挨打,死路一条;像法西斯那样疯狂释放煽动狼性,则将把世界变成人间地狱,也是死路一条。只有适度释放狼性,并采用惟一能够控制和驾驭狼性的真正民主制和法治,抛弃橡皮图章式的假民主,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惟一出路。真正的民主制和法治才是惟一能够释放又控制狼性“热核反应”的现代反应堆。我们渴望一统江河,同样渴望清朝的康乾盛世,希望国家强盛屹立在世界的顶端,为了这一梦想,我想我们不该拒绝,不能拒绝狼之精神,树立自己内心真正之图腾。

狼,你的形象是那么伟大,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我脑海、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痕迹,你是大自然的精灵,是造物主的杰作,你是一个唯美的神话。

成语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又如: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饥肠辘辘。——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成语战略战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狼图腾读后感_5630字

《狼图腾》这本书已经热了一年多,现在才写评论有些晚。因为我对时下流行的商业炒作总是心怀疑虑,直到发现很多人都读过,才决定也去一读这本媒体盛赞的“奇书”。于是一些想法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首先,作为一本小说,本书的文学性实在不敢恭维。其实既然作者不够专业,善良的普通读者完全能够理解并原谅其写作技巧的拙劣。然而,作者无法将意图表达的观点融入故事情节中去,便每每在一段描述后,插入大段议论,手法简单到只能用“甲说”、“乙说”,“甲又说”“丙插话说”之类的语句来表现,实在业余之极。小说不是论文,这些大段的生硬说教,粗暴打断读者的连贯阅读,以作者的观点强行代入读者的思考,阅读时的乐趣与思考权利荡然无存,即使作为普通读者也无法忍受。然而,作者仍然无法完整清晰阐明他的观点,只好在最后亲自代入主角,开讲一堂伪学术报告——之所以用伪字形容,实在是这篇文字不过貌似有学问的学术报告罢了。这种文体也能当作小说发表,我多少理解了中国现阶段小说不景气的原因。在我看来本书更象一部论据过于冗长的学术论文。

如果抽掉作品中的论文部分,此书倒也勉强可称作一部描述草原风情的好小说。说勉强,是因为该书的文字水平一般,读完全书,作者极力赞美的狼不但没能感染我,反而影响了这种孤傲动物作为一种象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看在小说的情节不同寻常,就算作好小说吧。书中传递的草原风土人情是否真实倒无所谓,情节是否真实也不是评价小说优劣的标准,至少可以当成奇幻类小说阅读 而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则面目模糊甚至虚假。先看作者着力刻画的蒙族人物。全书中的第一智者毕利格老人,一望而知只是一个象征符号,作者硬生生编造出来的一个用于说教的工具罢了,具体原因非我这完全业余的普通读者所能说明,只要有阅读过几十本小说的经验就能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么智慧的老人存在,但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小说人物则塑造的很虚假。既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奴隶出身的人,怎能时刻都在与主角进行汉蒙文化比较的讨论与交流,说出那么多睿智的话呢?勇士巴图在马群保卫战惊鸿一现后,便没有什么戏分了,此人塑造的虎头蛇尾。本来我一直以为可以在后文看到有关他的更多更精彩的故事,然而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小说这个完全让人出乎意料的情节倒是有些欧。亨利的味道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他的描写表现蒙族人民的勇敢彪悍、豪放坦荡等等优点,而不是一味干巴巴的大唱赞歌,这才叫小说手法。只有嘎斯迈与巴雅尔两人虽然戏分不多,却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小说中的汉族主人公,则形象苍白平面,在本书描写的年代里没有感觉到起伏变化,不象知青,更象一名老成的文化比较学学者。

其次,来看看这部学术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述方法。

那些诸如环保、生态平衡的论点,虽不新鲜但绝对正确,我要举双手赞成。但是,观点没错,实现方法却很需要商榷,这些问题即便是专家们,也无法轻易研究出解决之道,而且这并非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本书的主旨无它——血统论罢了,其他的只是高贵血统民族的必然表现。

这个观点更不新鲜,早在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就有臭名昭着的血统论。犹太民族是低贱劣等的“渣滓”、“寄生虫”,必须要被铲除,由高贵的雅利安族日耳曼人统治世界。我没有发现作者大力赞美的游牧民族高等论与纳粹的血统论有何本质区别。而且作者一再提及,华夏文明绵延之功全在于狼性的游牧民族对羊性的农耕汉族不断“输血”,就差直接道出“血统论”三字了。

汉族的确有很多缺点,需要深刻反省。然而,这种批评反省是否就意味着对游牧民族的极力赞美呢?作者把一切正面事物都归功于血液中有狼性的游牧民族的贡献,而把一切负面情形都归罪于所谓羊性的农耕汉族。汉唐的强盛,是因为“狼性”,尤其是李唐统治者的游牧血统;宋明的军事软弱,则是“羊性”太重,而近代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的软弱表现,也是因其狼性退化。

作者对于这种武断简单到荒谬可笑程度的逻辑观点所使用的论述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有罪推定法。如同司法上的有罪推定论。作者把一切正面事物的原因都归功于草原狼,无所不用其极的证明,再推论得了草原狼真传的游牧民族因此是多么优秀以致完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服。比如,作者看到自己的宠物狼一离开大地就恐惧之极的情形,竟联想到希腊神话里不能离开大地母亲的安泰,并进而推断出“游牧的雅利安希腊人”很可能也曾经养过狼,才编写出这个神话。并进而宣称,这个神话在东西方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该神话或许在西方有广泛深入的影响,但对东方的影响不知根据何在。又比如推断游牧民族学会驯马的原因,是恰巧抓到一匹被狼牙骟了却又侥幸未死的野马而总结出的。并随口总结,该技术的难度大大超过远古农民驯化野生稻,而贡献则远超“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这种做学问的方法与态度,令我佩服的五个身体都投到地上去了,这深得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前半句的真传呀。而论述中使用的文字,情感充沛澎湃,很有琼瑶阿(这个字请读三声)姨近年来电视剧的语言风格。

与有罪推定法同时使用的是“为我所用法”,即不顾历史真相,只选用对其论点有利部分,且不提那是否是历史真相。

作者号称学贯中西,指点历史、引经据典,我对此甘拜下风。我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于小学和初中时代的历史课,且多年来不学无术,还忘了大半。作者引用的史料,不但全未看过,有些连书名都不知道。但我残存的历史知识至少还记得以岳飞、文天祥、袁崇焕为代表的广大汉族群羊当时是如何英勇顽强抵抗侵略的事迹。作者对此只字不提,却一味大肆宣扬当时的汉族政府多么懦弱,汉人又是多么软弱的不堪一击,难道就因为北宋政府投降金人,就将整个汉族的性格、抵抗事迹全部都否定了?莫非作者认为这段历史是被心怀偏见的汉人学者进行了篡改?那么,又如何解释软弱到如此不堪的汉民族竟让世界上“最勇猛智慧”的蒙满民族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征服的事实呢?

蒙元政权攻打南宋时,遇到了在世界其它地区难以见到的顽强抵抗,蒙古大汗蒙哥就战死在四川。在连年战争中,中原百姓被屠杀了1/2到1/3,约3000万—5000万人,西夏的党项族基本上全族覆灭。注意!这不是在战争中军队的死亡数字,完全是被屠杀的平民百姓死亡数。这样大规模的屠杀平民连后来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满清也要甘拜下风,即使后来使用了现代化方法,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纳粹也会自愧不如。因为“最软弱不堪”的南方汉人的顽强抵抗,元代在强分天下人为四等时,蒙古统治者报复性的将南方汉人的地位定的最低,广大的汉族人民沦落为被残酷剥削压迫的奴隶,过着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当时蒙族征服世界过程中对各地人民的屠杀强奸劫掠、对世界文明造成的破坏与倒退简直罄竹难书,不是作者的信口开河就能否认的。

作者无法否认上述历史真相,只好略过不提,或宣称这是心怀偏见的民族的污蔑。作者博学多识,恕我学识浅薄,从未见过这种做学问的方法。

作者竟然宣称,汉族的“懦弱羊病”必须依靠“狼血的输入”才能救治,尽管过程是痛苦的却绝对是必要的。这种公然宣扬劫掠合理、强奸屠杀有功的逻辑与近几年某些日本强盗的逻辑何其相似——不正是因为日本的侵入,亚洲各国人民才一举推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嘛?

对于当时的汉人被屠杀强奸、文明遭破坏毁灭,作者一直津津乐道,称这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他却为曾经“断送了七头有着高贵血统的小狼的快乐与自由”,而在内心深处备受“这笔血债的深深谴责和折磨”,“对这件最专制独裁的恶事,他简直无法面对自己年轻时期那些血淋淋的罪行。”我实在无法理解作者的逻辑——如果这也叫逻辑的话——难道几千万汉人的性命还不如七条狼命珍贵?!这种论调已狠毒的不似人类,对于非我族类之语,我无话可说。

此外,作者思维混乱,自相矛盾处比比皆是。明明是蒙元统治者完全拒绝汉化,甚至推行农田变牧场,也根本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作者却宣称元代的衰亡是汉族地区的超大农田软化了狼性,而因了这次“输血”的软弱农耕羊却强健起来,把狼们给逐回草原。但因为受血者总是弱于献血者,所以明朝没有能征服北元。既然强化羊仍然弱于软化狼,朱元璋又是怎样打败当政者建立明代的?又如何解释采用了儒学思想治理国家的清代能长久统治?满清的所谓预防民族性格软化的措施怎能与蒙元时代比肩呐!这种混乱逻辑我无法理解。

再举一例,书中一再强调蒙古民族是最智慧的民族,却又借毕利格老人说,“可惜蒙族除了一本“蒙古秘史”,没有留下什么有影响力的书。”这本“秘史”是用汉字记录蒙语发音写成的。这就直接证明,作者津津乐道的高级血统拥有者当时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或者虽有文字也还处在初级阶段,无法记录本族历史。我不知道连文字、文章典籍都没有的民族,其高级文明究竟是以何为载体的。而这本有影响的书也不过是蒙古统治阶层的发家史而已,我不要求这本书中阐述了多少高深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至少能有些当时领先的实用技术也行,有吗?  作者也无法解释为何重新生活在草原上的蒙族,在明清两代六百多年中,未被农田软化不被汉族骚扰又已得了农耕文明长处的情况下,不但没有创造出任何更高级的文明,在清末时反而仍旧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作者不是一再宣称“农耕民族闭门造车,自给自足,是历史的支流,而游牧民族抢走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把他们灭了国,灭了族,便继续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行,去创造发明更先进的文明了”?这更先进的文明究竟在哪里、是什么,作者从未提到。文明是要有载体的,以艺术、思想体系或者先进的制度等客观事物来体现,哪怕存留的只是一道残垣断壁也能静静的告诉世人曾经有过一段高级文明,而不是坐在那里高喊:我拥有多么高级的文明啊!

如果要将作者的这些矛盾一一挑出,把这篇文章写成一本书都不够。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居民各有分工、各司其职,而不是全民皆兵。游牧民族的确相对强悍,而且凭借其高度的机动性在军事上占有很大优势。然而,军事优秀便是民族优秀、文明高级吗?野蛮常常披着勇敢的外衣,而愚昧则总是貌似淳朴。历史不是面团,可以任由某些人任意揉搓塑造。不论以何种角度评价,野蛮就是野蛮,愚昧就是愚昧,无容置疑。游牧民族不生产、不创造,完全依靠劫掠为生,甚至是部落内部之间互相劫掠,以屠杀取乐,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几乎无一贡献,完全把自己一小撮人的幸福建立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痛苦之上。如果这也叫高级,我实在无话可说。

且看作者的论调,“……性格这样软弱的民族,实在不配占据这么辽阔肥沃的土地,天理难容”。他的话让我想到近代清政府的丧权辱国,那么,就是因为清政府软弱,所以英国、俄国、日本等民族就有权力当中国的主人?否则阻碍历史发展?按照同一逻辑,是不是汉族的管理者被别人找到软弱现象——且先不论是否真的软弱——任何其他民族都有权力象蒙满民族那样屠杀、奴役汉民族?这个论点倒是与某些日本人很接近,“如此优秀的大和民族只能在狭窄的海岛上求生,而劣等的支那族却占据着广阔肥沃的土地,所以要进行民族扩张云云”。

按照作者的逻辑,我论证出“日本侵略有功论”。对于日本入侵中国的屠杀等各种罪行绝口不提,不讲南京大屠杀,不提慰安妇和731部队,只讲日本人兴办铁路(不提这是为了更方便的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开设学校(也不说这是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医院、甚至某个日本人救活了中国人的性命,把招募汉奸、强奸妇女说成是团结广大各族同胞、促进民族融合,用这些个别事例来证明日本入侵促进了中国的进步,然后再说两句凡是战争都要死人,所以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没有什么特别。只可惜汉族地区的农田实在过于广大了,他们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日本民族的个性也迅速软化,而因了日本民族的“输血”,中国“广大潜伏的狼性好汉终于揭竿而起”,将侵略者赶出国门。幸好有这次“输血”,否则已经几百年没有游牧民族输血经历的华夏文明就会被不肖的农耕汉族断送了。别说这两者没有可比性,当时的宋、明与蒙、满就是异族与异国的关系。就算将来世界大同,中国人与日本人成了一个国家中的不同友好民族,这段历史真相依然无法改变。

我无意煽动民族仇恨,挑拨汉族与蒙满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我只是对曾经的历史加以真实叙述,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友好民族,便否认历史上曾经不是一个国家的时代,那段蒙满侵略造成的屠杀奴役汉族、破坏文明的事实。人类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史。文明是高级的却通常是脆弱的,在与野蛮的角力中不但没有优势,却经常伤痕累累,甚至破碎。因此反思历史不是要进行什么报复清算,而是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让文明一再裂成碎片。

我也无意将文章写成宋明衰败论及元清成败论,这无法容纳在一篇文章中——写成一本书都不够——而且我有自知之明,此事非我能力所及,我又不能采用作者的信口开河、断章取义法。我只知道,不管侵略者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旗号,主观上都是为了掠夺土地财富、劫掠人口充任奴隶,或者,如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也是为了抢夺原料市场份额罢了。至于在客观上带动了一些文化交流,对于一种文明破坏毁灭的程度与促进提高的程度孰高,有时也难以定论。华夏文明在历史上的动荡时期被游牧民族影响,遭遇“输血”,对其中的功过是非如此简单武断的遽下结论,这种方法不过是大多数网络写手的水平罢了。

通观全书中有点价值的文字,就是作者在为汉民族的文化开药方时,从游牧民族为农耕民族输入强悍血液开始,终于绕到了一些现代自由民主法治的观点,然而,从狼性格扯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品格也过远了点。至于狼性格=刚强+开拓+奋发+智慧+……等一切正面品格的论点过于牵强,这个等式右边过于庞大,非等式左边所能负载的了。

最后想提醒作者的是,谈论本国历史也就罢了,非要把欧洲发展史、近代的俄罗斯、日本发展论也套入自己发现的所谓终级真理论证,最好还是先去学学世界历史。

成语臭名昭着:坏名声人人都知道。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着。”又如:国民党以臭名昭着的《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一群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诗选>自序三》

成语惊涛骇浪:惊涛骇浪[jīng táo hài làng],意指猛烈的风浪。语本三国魏·王粲〈浮淮赋〉。後亦用“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源]三国魏·王粲〈浮淮赋〉(据《初学记·卷六·淮第五·赋》引)从王师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涡浦之曲流兮,望马邱之高澨;泛洪橹于中潮兮,飞轻舟乎滨济;建众樯以成林兮,譬无山之树艺。於是迅风兴涛,钲鼓若雷;旌麾翳日,飞云天回。苍鹰飘逸,递相竞轶。凌惊波以高鹜,驰骇浪而赴质,加舟徒之巧极,美榜人之闲疾。白日未移,前驱已届。群师按部,左右就队,轴轳千里,名卒亿计。运兹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蔕芥,济元勳於一举,垂休绩於来裔。[典故]“惊涛骇浪”原作“惊波骇浪”,出自於三国魏时王粲的〈浮淮赋〉。〈浮淮赋〉内容主要描述军队出征的壮盛场景,其中“凌惊波以高鹜,驰骇浪而赴质”二句的意思是说:出征的战船,凌驾於高起的浪头上,奔驰於汹涌的波涛中,勇往直前地奔赴战场。句中的“惊波”与“骇浪”,就是指极为凶猛激烈的波浪。後来“惊涛骇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猛烈的波浪,如宋·陆游〈长风沙〉诗:“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此外,亦可引申用来比喻险恶的环境,如:“老王的阅历丰富,不知经历多少惊涛骇浪。”

狼图腾的读后感_6481字

草原,夜,微风。

没落的王的故乡,狼在集合——题记

一开篇,我仿佛与书中的主角陈阵一起看到了那头草原狼,看到它的眼睛,那钢锥般的目光直刺我心。

黑夜里,草原在呼啸,舞动的草如同飞奔的狼鬃,如同黑色的烈焰在翻滚,群狼与草原浑然一体,穿行在茫茫黑暗中。

“Awoooooooooo——”

狼王站立在大地之上,在召集他的战士。这孤傲的长啸,引发着我内心青春热血的共鸣——

每个青春期的男孩心中,都住着一个想要战斗的英雄,而《狼图腾》这本书,正是在我接触它时,唤醒了我心中这个战斗的英雄,让他活起来。看着《狼图腾》的开头,我热血沸腾,真想像饿狼一样继续大口大口地将这本书啃下去,看看陈阵和他的狼群之间到底还会发生什么。

紧随着陈阵出场的人物是毕利格老人,他的名字“毕利格”在蒙古语的含义是“智慧”。在陈阵几度痛苦思索而得不出答案时,都是毕利格给予了他启示。

毕利格老人是一个坚持奉行着古老草原文化的“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他的话语中充满着饱经风霜的智慧与沧桑,他可以说是本文中对狼图腾文化从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了解最深的人。然而人无完人,这位智慧老人对不懂草原文化的汉族知青也存在些许偏见,老是大喊着对陈阵和杨克指手画脚,比方说像他们要放生一只被狼群追杀,怀了孕的母黄羊时以及他们要收养小狼时。

然而看完了全书,我也对他感到了某种深深的担心,因为他之所以能将这古老的草原文化奉行到现代,不只是因为对文化本身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蒙古地区发展的落后。就像北京因为成为首都,政治经济都发达了,可城里原本的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都被现代高楼大厦取代了;而能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山西的平遥古城,虽然那里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也有许多人在城里居住,不过那里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

说到这里,我想起爸爸说的一句话:有文化的地方没钱,有钱的地方没文化。我诧异了:爸爸这样似乎不怎么有文化的人居然有时说话如此精辟。

算了,回到《狼图腾》这书上,正因为这本书真的能激起年轻人的战斗热血,并能带给人一种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异域文化体验,所以我认为围绕它的疯狂炒作到底没有白炒。

说到“异域文化”,本书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它了,对于一向信仰龙图腾的我们汉人,狼图腾文化自然是一种异域文化,而异域文化在现代中国,往往比本民族的东西来的更有吸引力。

然而,在理解“狼图腾”这样一种异域文化时,作者虽然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它的形象特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暂且把这个错误留到最后讲,先跟大家具体讲讲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狼图腾》这本书了,只是一直无法买到而已。在2003年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中国还有个狼图腾文化。当时我在小书店中双目乱转,随意搜索着好看的奇幻小说。突然,在我自己丝毫没有察觉时,瞥见一本奇异的书。

封面上一片漆黑,中间一双荧光绿的狼眼瞪着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显得神秘而阴森,旁边三个无感情的大字:狼图腾。

下面的腰封上写着这样几句话:“旷世奇书,设惊天之问: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看到这里,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后来等我看了其他有关北胡文化的书,才明白狼其实是蒙古草原众民族的图腾。

然而,只有当看了这本小说的正文,我才明白原来以狼为图腾的北方草原文化是如此伟大。这本小说一下子就花费了我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去一气呵成地把它看完,因为它是那样的神奇,我感觉自己体内有一团野火在燃烧,有一种野性的力量颤动,仿佛要破体而出。

仿佛我的灵魂坐在飞翔的狼背上,被送到了那一片属于腾格里的草原,我奔跑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随狼群一起战斗,一起风餐露宿,一起大口嚼肉,一起对月仰颈长啸。看着陈阵、杨克在蒙古族朋友们的帮助和教导下,逐渐由恐惧狼、讨厌狼转变到亲近狼,喜爱狼之精神,对狼敬若神明。我心中似乎升起了一弯残月,有一头狼王在月下长啸,在召集它的战士。

在看到一半时,我曾经一度认为,除去人类的话,真正的万兽之王不是狮子,不是老虎,而是狼。因为身为“王”,必须具有统帅三军的雄才大略、临危不乱的冷静、随机应变的智谋,而这些条件都一一具备的动物,似乎只有狼。而蒙古族之所以能横扫欧亚,为中国如此大手笔开疆拓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世世代代在残酷的草原上以战斗为生存方式,而他们战斗的对手,便是狼。在几千年的与狼共战中,他们不断学习狼的冷酷、强悍、团结、果敢,将其融入自己的民族性格中,传承下去,从而一代比一代英勇善战。正是靠着从狼图腾处学来的战斗精神,成吉思汗才能一统中国,雄霸世界。

达尔文说,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向上进化,靠的是“自然选择”,而上天赐予蒙古族的自然选择的条件,就是狼;而狼的自然选择条件,亦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草原的狼与人,亦敌亦友,分不开却也必须相互战斗以求生,在几千年的战斗中,人与狼的弱者都一代代被淘汰,唯有适者生存,胜者为王。

值得一提的是,狼群总是懂得借由人类无法预知的险恶天气——比如雷电、暴风雪、沙尘暴等——发动突袭,尽管狼们都知道,这种恶劣天气是一种双刃剑,虽然会带来现成的猎物,却也会对狼群自身带来残酷的打击,可见下定决心砸出如此狠招,对于狼王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样的招数,放在人类身上,最大的应用便是在商战中。正因为马云看准了泡沫经济时期,发动必杀一击,所以阿里巴巴才能成就今天的辉煌。

而狼,亦懂得知难而退,当第一章陈阵敲打起马镫制造噪音时,狼王马上料到他是想寻求救兵,我方可能寡不敌众,便一声令下,群狼齐齐撤退。

从狼族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有一匹离群的狼,被主角陈阵的吉普车追逐了20余里,而仍要把这个来者不善的大怪物带离自己的狼群,它竭尽全力奔跑,最后为了守护自己的同胞而筋疲力尽。它的眼里已没有即将死亡的感觉,仿佛在竭尽全力大喊“别管我,快走啊——”。

在看着它倒下的那一刹那,我与陈阵一起被感动,草原的风仿佛停滞下来,为一个战士默哀。

毕利格老人说,狼的这种牺牲行为,如果人类没好好学,就成了法西斯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

的确,侵华时代的日本人也是充满了狼一般的野心和残暴,中国人在他们眼里仿佛烤熟的大块肉,被大口大口地撕咬蹂躏。

《狼图腾》这本小说,具有的环保意义也不可估量。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道,在草原的深处,陈阵等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原生态湖泊,方圆近百里,无数天鹅在湖中惬意地栖息。这种地方附近似乎连狼也没有。

而正是主角一行人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令我万万想不到的是,主角们竟然公然开枪射杀起天鹅来!

一时间,撕裂草原天空的不是狼嚎,而是枪声;染红重新平静下来湖面的,不是落霞,而是鲜血。在大城市里受到压抑的某些东西,瞬间涌上心来,人性最残酷的一面,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原中暴露无遗。

主角的心理描写中,他也把当时的自己想象成了《天鹅湖》中带翼的黑色恶魔。

而以包顺化为代表的众参谋,则更是工业文明者贪婪、自私的象征,主角正是在他的怂恿下,开吉普车以追逐的方式活活累死了一头狼。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非洲鬣狗杀死藏獒的故事,虽然英雄毕竟是英雄,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卑鄙小人,将那些真英雄逼到绝路。

“顺化”这个名字本身就揭露了这位参谋的丑恶嘴脸。顺从教化,唯利是从,这本身是中国应试教育最大的错误,作者认为这样的教育只会让中国人变成懦弱的“文明羊”,是最违背狼图腾精神的做法。他认为,“顺民”本身就是一种最可耻的存在,应该让每个人都有狼一般的战斗精神,这样民族才能进步。

我很赞同这一点。韩寒说,凡是民族的图腾,都应该是凶兽,因为只有凶兽,才能代表一个民族生命的力量、愤怒的力量。鲍鹏山也说,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气,就看它会不会生气。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成了温顺的绵羊,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动力继续发展下去呢?

而当这种人因为被党的指令迷住了眼睛,而按照党的错误指令为非作歹时,狼图腾便代表了一种“恶即斩”的果断的正义。只不过当时主角并没有领悟到狼图腾的真正奥义,等他觉悟圆满离开草原时,却已经晚了,草场已被包顺化开发成了沙漠。

狼之为物,本身也制约着草原生态的平衡,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它们要付出的责任更大。

蒙古族人自始至终明白这一点,他们深信,人类也只是食物链的一环,而不是自然界的支配者。狼捕食旱獭,从来都会放过最年幼的,而蒙古族人捕杀狼也是这样,他们很少捕杀幼狼。这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我想起论语里讲到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虽然狼是作为图腾被崇拜着,然而毕利格老人也说,狼太多了就不是神,而是妖魔。而他本人也深知,现代草原食物链的问题不是狼太多,相反的是作为食物链顶端一环的它们太少,以致黄羊等动物过度繁殖。

虽然说黄羊的里脊肉是制作羊肉罐头的上好原料,其羊皮、羊绒亦可用于制作高档服装,但是其实数量有限的黄羊就能养活草原上的狼和其它许多食肉动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黄羊具有极强的食草能力,如果过度繁殖了,必然会将草场破坏为沙漠,这也就是为什么毕利格老人要阻止陈阵放生母黄羊,他深知在严酷的自然法则面前,再有人情味都不行。

而当陈阵收养小狼时,他更是暴跳如雷,因为狼本来就是充满野性和傲气的物种,只有让小狼一直待在狂野的草原自然界,经历风霜的洗练,它才能真正担当起成为“图腾”的责任。而像陈阵这样将狼像狗一样饲养,反而会使之丧失野性,失去竞争的能力和斗志。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不愿意去动物园了。正因为动物园中有许多把原本比狼更凶狠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熊等等,然而动物园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使它们逐渐消失了万兽之王的威武霸气,而“累累然若丧家之犬”,我不敢看这些动物的无精打采,然而又害怕它们的这种处境会一直持续下去——毕竟这些动物除了动物园,哪儿也去不了了,而他们又像被毒品麻醉了似的,享受着如此的生活。

有时候,没有挫折的生活,反而比充满挫折的生活更容易将人打垮。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古龙笔下的阿飞。

阿飞在荒原里长大,他敏锐的反应力、出奇好的目光、一击制敌的快剑以及恶即斩的作风,都与狼出奇地相似,然而不幸的是,他爱上了最不该爱上的人——林仙儿。

如果阿飞是一匹狼,那么林仙儿便是一个出色的驯兽员。驯兽员总是用食物诱导驯化他的野兽,林仙儿用的则是——爱情。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它能让人放下一切警惕、一切戒备;然而这放下一切警惕,被爱熔化的一瞬间,却又是超越一切武功的最可怕的武器——它能征服一切异性。所以儒家说“万恶淫为首”。

林仙儿无疑将这种武器运用得炉火纯青,而涉世未深的阿飞并不懂什么是爱情,于是对林仙儿爱得全心全意。就这样,阿飞便如《狼图腾》中的小狼一般被驯服了。

与阿飞结婚后,林仙儿正是想尽力为他营造一个没有江湖腥风血雨的生活,让他的心舒缓下来,从此无心战斗,专心爱自己。

现在的动物园,不也就是让曾经凶猛的动物们这样失去生活的斗志,高枕无忧,从而其后代更方便人类驯化吗?

这原本就是违背动物天性的做法,虽然有时在动物身上会管用,然而阿飞不是动物,他毕竟是人。

于是,上天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阿飞看穿了林仙儿的脂粉伪装,于是在此之后他决定抛弃她,重新回到充满腥风血雨的江湖中去,就算林仙儿怎么发誓要重新爱上他,他都不理会,而是继续在暴风雨中向前走,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像一匹狼。

如果换做某个普通的市井小人,就算知道林仙儿其实有多放荡,还是会义无反顾地眷恋着她的美,就算是贵为金钱帮主的上官金虹,也一边骂着她“母狗”还一边听她的话。

但阿飞不一样,他之所以能那样果敢地甩掉错误的爱情,走回哪个风雨飘摇的江湖,去拯救应该去拯救的人,因为他的心里有狼图腾的意志。

而陈阵和林仙儿不一样,他不是苦苦挽留小狼,而是在最后主动放小狼去草原闯荡,去战斗,因为他自己也希望小狼能够真正地成为一种图腾,一种神兽,让自己在内心默默地为之骄傲。

在这个没有了共生,只有寄生和利用的年代,一个主动甩开主人枷锁,进化为狼的走狗固然值得学习,然而一个敢于主动放开枷锁,任由狼去奔驰的主人,是不是他的精神更伟大?

这种教育的精神正是现代许多中国家长所欠缺的。为什么“富二代”总是不容易成功,正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倾注了太多的爱,对他们关怀的太多,才使他们只知道享受身边能享受的现成东西,而不懂得用拼搏去争取,从而经不起社会风雨的考验,成了“温室里的花”。虽然有些孩子自以为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父母这样太多的照顾,于是将父母一把推开,贸然冲进灯红酒绿的街道,可不就便能发现,他们这样做并没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变得颓废、堕落、黑暗化。可以说,这些孩子这样叛逆父母,不是去追求真正崇高的理想,他们只是在逞强。他们就是为人所唾弃的非主流。

而想要让孩子离开父母成长,不知是孩子到一定年纪自己想离开就行的,父母也要舍得放开孩子,就像陈阵,最后还是放开了小狼,正因为他最后放开了小狼,才感受到在这个流光溢彩的浮华社会背后,狼图腾的朴素古老却又狂野奔放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它的生命力却又是多么的顽强,就算被饲养了也绝不磨灭,就像眼睛里重新燃起烈焰的阿飞。

总而言之,《狼图腾》这本书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让我随着主角在草原上翻滚,战斗,成长。我体味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原始与残酷,见证了草原狼族的艰辛成长,也体味到了一种和中原汉族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

然而,《狼图腾》并不是像炒作炒出来的那样十全十美的,这点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体现的尤为突出。

《狼图腾》的后记让这本小说一下子变了味儿,从一本看似很有思想的纪实小说变成了一本伪学术小说,仿佛前面那么长一段曲折的人与狼的故事都是为后面的说理作论据。而且作者所宣扬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夷狄而轻华夏”。

这点最大的体现就是他对农耕文化的完全否定,他认为农耕文化的背景只会造出“羊血”,从而使民族软弱下去,只懂得安于现状,而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唯一办法便是通过游牧文化向其注入“狼血”,他还指出,唐朝之所以国力雄强,完全是因为李世民母系有鲜卑族血统,也就是所谓的“狼血”的缘故。

我认为他把狼图腾看的太完美了,而忽略了狼这种动物和它代表的精神本身也有许多弱点。比如说,草原民族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残酷度便远比汉族高许多,而且一味的主动向外侵略,到最后总是被自己曾经打败的民族反抗回来。这时候便需要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之形成阴阳互补了。

其次,他认为所有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刚性、积极、向上的精神都属于狼图腾的精神,这更是大错特错。你想想儒家并不是什么宗教,更不用说崇拜狼了,可孔子的儒学不是很上进很积极有为吗?再说说新中国是谁建立的?无神论者建立的,文革时期还反对蒙古族崇拜狼图腾呢。

其三,他认为龙图腾起源于狼图腾,两者之间的过度图腾是饕餮,这横让人匪夷所思。我们在临汾看到的公认最早的“中华第一龙”分明是一条盘蛇的形象啊,而且他说因为龙飞行的姿态是上下波动的,像狼奔跑的姿态更是胡扯,其实龙飞行的姿态应该是立体呈螺旋状的,只不过当时的画技有限,无法生动描绘罢了。而且龙有一个更重要的特性:降雨,狼可以招来雨水吗,这明摆着在说明龙的原型是水生动物嘛,不是水蛇就是鳄鱼。我看作者是对草原的狼敬畏的过多,把自己给吓傻了。

不过,狼图腾精神原本就是需要辩证看待的,而本文的作者把它看得似乎万能了。儿我们之所以也把他的《狼图腾》这部书看得像万能的宝书一样,是因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图腾了解太少了。从而只要见到那些提到有关中华民族图腾知识的书,不管观点是否有见地,都认为看了它可以长见识。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狼图腾》甚至比《狼图腾》还要差的胡言乱语伪学术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成语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如: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又如: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人迹罕至、交通阻隔的地方。——冯牧《瀑布之歌》

成语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如: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又如: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狼图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