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3:07:22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含读《三体》有感、每个人都应为了生存而努力——读《三体》有感(506字)、唯有死神永生的宇宙——读《三体》有感(511字)、《三体》读后感(584字)、三体读后感(823字)等500字、600字、700字、800字、900字、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您参阅。
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不时有几滴洒到窗上。闲来无事,我走到书房里,翻开一本书。封面的尘土一点一点地飞扬起来,在空中散开,我也一点一点进入了这本书。
这本书名叫《三体》,讲述了人类与三体文明斗争了几个世纪,但都灭亡了的故事。
“宇宙就象一个黑暗森林,文明就像猎人,想要生存并杀死对方,哪怕到最后自己也会死。”这是文中的一段话。各个文明都想生存,不惜一切代价,而我们人类也更应该这样努力,来获得生存。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危险,只要有一丝希望,都要努力去争取。
我不禁回想起前天的一件小事。那天我去上厕所,在墙角边看到一只蟑螂。讨厌的家伙!我便把它的头给切了下来,关上门,当时心想:“头都没了,我还关了门,看你怎么活?”但第二天我再来看时,它竟然还活着。为了生存,我不知道这只蟑螂,这一天,究竟做了多大的努力。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小到蟑螂,大到天体文明,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而我平时从未重视过对生存的努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生存,努力奋斗,为自己的生命尽力,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色彩艳丽!
合上书,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疏松的树枝洒到我书桌上。我的心仿佛也被这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久久不能平静……
成语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又如:今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
成语不惜一切: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如:王朔《空中小姐》:“我们曾共同面对种种危险。为了我,他不惜一切。”又如:我不惜一切也要治好你的病。
《三体》是一部由作家刘慈欣创作的史诗科幻巨著。文中讲述了宇宙宏世界的残酷与竞争。内容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我已看了数遍,依旧不厌。
这本书主要讲生存条件苛刻的三体人发现地球这块宝地,决定全族迁移过来,发动了“智子”和“水滴”两种武器欲毁灭人类。而作为抵抗人的面壁者之一的罗辑,虚度数十年光阴后做出一个决定——以地球为要挟,一旦三体人决定进攻,罗辑就会引爆水星上的爆炸装置,在三体人迁移过来之前将太阳系覆灭!但正是这个疯狂的想法威胁到了三体人。当罗辑发现这样有效时,毅然担起了守护的重任,让人类在他的庇护下取得了一线生机。
但真正的宇宙显然更加残酷,完全不似一个繁荣的文明世界。各个族信奉的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一切有发展潜力的星球都会被强大的种族在发展起来之前扼杀于摇篮,比如地球。地球人本来都躲过了三体人的进攻,甚至在机缘巧合下与三体人达成盟友的关系,拥有无限潜力,却被高等种族注意,被一颗对于顶尖种族来说不过相当于一个玩具的导弹,摧枯拉朽般的毁灭。
真正永生的,只有那些站在宇宙顶尖,毁掉一个又一个年轻种族的——“死神”。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无暇顾及其它,只是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着这本书的故事。
成语一线生机:线:微小;生机:生存的机会。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生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又如:眼前分明有一线生机。——茅盾《林家铺子》
成语摧枯拉朽: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意指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比喻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语本《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後用“摧枯拉朽”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源]《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於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於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强於五伯,闾阎偪於戎狄,向应 於谤议,奋臂威於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桀而速自毙也。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书传所记,未尝有焉。何则?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独收孤秦之弊。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讫于孝文,异姓尽矣。[典故]“摧枯拉朽”指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语见於班固的《汉书》。班固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焚书坑儒、箝制思想、烧毁兵器等措施,又集权中央,没有诸侯可以巩固保卫疆土。於是在建国初期,记取秦朝教训,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军功卓越的人为异姓诸侯王,以巩固政权,这也是汉朝在没有领土和缺乏武器的情况下,短短五年之内能够成就帝业的原因。正所谓,在坚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难,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是受形势所影响。後来“摧枯拉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三体》,这本书包含了许多知识,更有许许多多大胆的假设!
在书中,写出了一个人对人类的身心丑陋,与自我为中心而做出的事而表示十分的愤恨!认为人类无法在自己的力量下而改变自己,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作出了一个背叛人类的事。
因为她在一个名为“红岸”的基地中工作。“红岸”是国家建立的一个向宇宙发射信号的一个地方。在一次偶然中她发现了一封由宇宙中一颗名为“三体”的星球发来的信息,内容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收到了你们的信息。
我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和平主义者,我首先收到你们的信息是你们的文明的幸运,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你们的方向上有千万颗恒星,只要不回答,这个世界就无法定位发射源。
如果回答,发射源将被定位,你们的星系将遭到入侵,你们的世界将被占领!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当她知道后,就隐秘的发了一封回信,因为他想让那的文明力量到这改变人类。
在这时,那的星球“三体”也再为入侵作准备,其中在准备一个关于质子的事。他们先把质子改变成二维,可出一个个集成电路,从而让质子有智慧。其中还说,如果用八维视角下,粒子是一个与银河系一样宏大浩渺的存在;当视角达到九维后,一个粒子的内部结构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相当于整个宇宙……
《三体》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我不为所知的事与道理,并且这本书中的假设让我感到十分大胆!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三体》终于看完了。
终于看完了。
这是一部巨著,足以改变观念,我推崇这部作品,认为其足以与任何名著媲美。名著终于不再只存在于历史中。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太多的启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写读后感只是一个标志和一次致敬,我想我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写它的读后感,都在延续它留给我的思考。
从此,仰望星空不再没有意义。
从开始看第一本第一章,我就在写它的读后感。现在三部曲全部看完了,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十分佩服作者,他不仅有理科的知识,历史人文知识也非常丰富。虽然是科幻作家,但是文字的感染力和情景力,堪称上乘。整部作品非常有可读性。
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科幻作品,会不会很难懂?
这里我请你放心。虽然一些物理知识不能避免,但是无伤大雅,就算不懂一些名词和规律,不还有百度吗,就算不百度,也完全不影响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宏观的设定和深刻的思考,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思考,对宇宙终极的推测和描述,足以让你发现它的美。
不用担心看不下去,只要担心没有时间停不下来。就连我妈,随手翻了翻我放在沙发上的第一本,就一口气看了半本根本停不下来。
看吧,看吧,看三体吧。
见证这段历史,从此仰望星空不再没有意义。
之前萌说,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眼前这些事全部不值一提。
确实是这样,以这本书宏大的时空跨度,你会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在时间面前一切都会被打败。尤其是到最后一部分。
我以为看完会看开很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生活是自己的,眼光还是要从远方的田野收回到眼前的苟且。就像那句话,大道理都懂,小情绪却难以控制。
时间在宇宙中很快,但于我们个人依然无限漫长。
成语无伤大雅: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指雅正、文雅大方。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如:清·毛际可《今世说序》:“即忿狷、惑溺,迹涉风刺,要无伤于大雅。”又如:就是甜味,也各具特色,有些是蜜糖般甜,有些是在甜中略带一点轻微的,“无伤大雅”和酸味。——秦牧《“果王”的美号》
成语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如: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又如: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对于写小说,我最初的感觉,觉得还是要有生活阅历并且要注意日常素材的积累,然后有感而发,在既定的设定下堆砌串出几条主线。
但读了三体后,发现之前想的还是太简单了,这种方法只是在写作文,不是在创造文学形象。
1、细节要服务于格局
伟大的作品向来不会纠结于细节的堆砌,而在于大的格局。”一个文学人物十分钟的行为,可能是她十年的经历的反映。你不要局限于小说的情节,要去想象她的整个生命,而真正写成文字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这些细节会显得干涩,但仅仅有细节,也无法活灵活现,就如同把最美的人的局部拼成的人往往看起来极不协调一样。
2、人物是心念的流变
诚如书中所言,在最高级状态的文学状态下,“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这些人物,甚至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为,只是好奇地跟着他们,像偷窥狂一般观察他们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
从弗洛伊德开始,就提出艺术是无意识的升华,是被压抑着的欲望、本能和情结在想象中的具体实现。
而我更倾向于用心念的流变来看待,我们在构思中幻化出人物,想着人物的一颦一笑,如旁观者一样,体会着人物的喜怒哀乐,逐步充实和塑造出人物环境。
3、执于幻境无法自拔
伟大的作家,或者较容易进去多重人格的体验,或者经历后天巨大的环境压迫,痛苦心路,十年磨剑。所以文学家往往执着于自己营造的幻境而无法自拔。和精神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4、出路是思想的解脱
有一位同事说过,万事只要有个出口,就能得到平衡。很多事情盈亏都是这个道理,艺术家找到了籍由思维来宣泄的途径,但也只能暂时缓解罢了。关键还是要提高认识,人生如梦,何况案头书卷里的故事呢,还是要及时走出来,走出来。
最后写一首诗来结尾,不押韵胡乱吼一下,并祝愿天下的艺术家们创作并快乐起来吧!
世事本来如一梦
落笔何添泪几行
凭栏且酹水中月
举头邀月快哉风
成语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再说王氏闻丈夫凶信,初时也疑惑。被吕宝说得活龙活现,也信了。”又如:他忽然把个乐正子又请出来,说的活灵活现,倒也有个意思。——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
成语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如:《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如:虽是海外之邦,不过言语不同,衣服有异,那喜怒哀乐的人情,原是一样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我是喜欢看科幻小说的,但是也要分是什么类型的科幻小说。暑假时,我在书店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套叫《三体》的科幻小说。作者是刘慈欣,我对他也是略有耳闻。随手翻了下,里面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早在90年代末,中国在北方某个城市建立了一个叫做“红岸”的外星人探寻基地,基地中有一个叫叶文洁的物理学家,她的亲人被文革残害,她极端的认为人类一定要被管理或消失——人类不配在地球。
于是她用特殊的方法向外星人求助,于是,一连串的剧情因此而起。
我买回家后囫囵吞枣般读了一遍,可惜的是我只读了框架,没“吃”到精髓。于是我又仔细研读了一番。这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本书是非常难以“消化”的“硬骨头”只是可惜遇到了我这个好“牙口”我就尽力消化了一番。
此书我也只能了解大半部分,这本书真是“有滋有味”让我“回味无穷”。
此书涉及的方面很广。物理、化学、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就举一个例子吧!
在程心接管“持剑人”时,人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危机关头,人类却只在乎自己逃命要紧。却不在乎集体安危,还对无辜的程心做出报复。三体机器人智子只好对他们进行屠杀。
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认为三体机器人智子是在对人类进行有目的的屠杀,而不是在声张正义,那些人类是无辜的。可第二次看,我的想法却与之前天差地别。第一,那时人类已经没有威胁,机器人没必要屠杀,而且这也不符合三体人的性格。其次,人类在没有社会时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我们在危机时刻真有能想作者描述的一样“回归野蛮时代”。在那时,做人和活下去是分裂的了,没有一致方向的了。
就像我说的一样,这本书实在是太深奥,令人琢磨不透、发掘不尽。
我就要看第三遍了,却仍然非常期待。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未来令人遐想,令人期待,可能又令人沮丧。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能改变未来,就像《三体》最后程心去了哪里都一无所知。我们总是对未来有着美好幻想,而唯一可以准备的就是心理准备了。谁知道叶文洁会发现外星人,叶文洁又怎么知道她的选择同时改变了两个物种的命运。一切只能用时间解答。
成语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如: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又如: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成语走马看花:走马看花[zǒu mǎ kàn huā][源]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诗情深词婉,故有久久吟思莫知其意者。若如走马看花,同于不读。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革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又如: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成语本来面目: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如: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又如: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思考宇宙历史,人类文明在一次次毁灭中重生并发展。地球共遭受过四次毁灭性灾难,难以否认此前不存在文明。
我们所处的文明是人类文明进化最成功的一次,人类迈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跨入智能文明,历时三十五亿多年。当人类文明进入一个阶段的顶峰便会出现技术爆炸,帮助人类进入下一代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加,刻录在人类基因的信息暴露越来越明显,人类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人们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森林,为了耕种与自然争夺土地,为了生存利益制造核武器、激光导弹……理性使人们变得恐惧,变得软弱,迫使人们探索宇宙,移民星球。
人类文明存活的目标是生存,不管是现存文明还是已消失的文明。
毁灭是宇宙唯一不变的主题。至于人们常说的大自然无情,那仅是以蚂蚁的目标看待世界,粗浅鄙陋,宇宙无情。
生命、文明的存在仅属于偶然。为什么有偶然?高纬度世界与低纬度世界的相对时间差值以及大量物质的随机组合足够允许偶然的存在。这里所指的世界不是人类社会、地球,而是宇宙、宇宙之外以及包含宇宙的物质。至于物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相信存在比夸克更小的物质。物质代指一切真实存在的实体。
或许,你撕碎一张纸,成功毁灭了无数个存在的生命的宇宙。即使是原子、夸克,又有谁能保证里面没有“宇宙”。
仅四个脱氧核甘酸的随机组合便可带上亿万种遗传信息,而有机生命又是由无机物质的随机组合而来,那么一个夸克粒子中没有生命、没有文明、没有宇宙是不能否定的。
人类创建的各种物理定律全部依附于宇宙的存在而存在,但宇宙可以随时改变,人类的智慧像龙卷风中的蜘蛛网,无论重建、修补多少次,依然渺小,无力挣扎毁灭。
试想:一个莫比乌斯环首尾反向连接着,纸面中间画着线,一只蚂蚁沿着这条线一直爬行,不停的转圈,对吧?但从蚂蚁的视角看的确一直向前走,这是二维视角与三维视角的区别。如果我们处在四维世界里,只能观察到一维、二维、三维世界,不能观察四维以上的世界。莫比乌斯环是扭曲的,同样,我们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为了生存,人类对宇宙进行研究探索,但结果如同从蚂蚁视角得出的结论一样可悲。
如果有人恳求一个主保护另一个主,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个主是真的,他是我们的宇宙。
存在算是一种幸运,珍惜幸运。
如果我想的这些理论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我被叫起来了,那可真的是宇宙末日万物灭亡,然而时间差允许我在被提问提前想这些,所以我还活着。珍惜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