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刘心武续红楼梦》读后感3篇700、800、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08:57:45作者:百科知识库

《刘心武续红楼梦》读后感3篇700、800、1000字

文章含读《刘心武续红楼梦》有感等700字、800字、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3篇,供您参阅。

《刘心武续红楼梦》读后感_703字

大半年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仍然未减半分。甚至还冒出续写《红楼梦》的念头。我爸为了鼓励我赶紧写,还买了刘心武续的红楼梦给我做参考。还说这书目前卖得特火,印了百万册了。昨天书一到手,我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粗略看了一遍,结果是看完后再不敢打那续写《红楼梦》的主意。如今只形容我看完以后的感想,就一个字:晕。

刘心武续的后二十八回,文字结构远不及前八十回严谨。很多人看不懂前八十回,是因为人物关系没整清楚,弄一张人物关系图来看看,八十万字的鸿篇巨著其实是很容易看的。情节文字一步步行来,极其严谨,就像垒金字塔的砖一样,平整无缝隙,一点儿破绽也看不出。但刘心武续的红楼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妙玉出钱救巧姐儿一节。妙玉以前对家境贫寒的“贫婆子”刘姥姥,毫无出家人应有的慈悲;而这“流落在烟花巷”的巧姐儿已为妓女,难道会入妙玉的法眼?并且他对妙玉结局的描写也太“悲壮”,妙玉那样心性高洁的人与忠顺王同归于尽,死得很悲壮,但与“无瑕白玉遭泥陷”“终陷淖泥中”的判词相距甚远。妙玉的结局当是令人十分痛惜的。而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妙玉俨然成了一个女英雄刘胡兰的形象。并且妙玉是为了救恋人宝玉而与忠顺王同归于尽的,应该是死的心甘情愿,谈不上?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014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魏巍胺绯景乖辔バ脑浮薄?/p>

而且这书到结局时,好像有点故弄玄虚。说贾宝玉做梦又梦见那和尚老道,于是“悬崖撒手”,跟他们出家去了。这以上是他梦的内容。可与他同睡的史湘云一醒来发现他不见了。难道这贾宝玉会梦游不成?别忘了《红楼梦》99.99%的内容是一块大石上的故事,故事讲完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的。“沉酣一梦终须醒”。并且最后从贾宝玉的口中还说出“悼红轩”“红楼梦”来,真的很晕……

成语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如:宋·王明清《摭青杂说·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又如: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成语故弄玄虚: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如:《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又如:似乎在故弄玄虚,不叫人懂,真使人纳闷。——邓拓《你看山水风景美不美》

《刘心武续红楼梦》读后感_840字

近期,我看到了《刘心武续红楼梦》出版了,十分高兴。立即买了一本,读了起来。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一些对于此书的批评之论,但是我感觉甚好。首先,让我们这些红学爱好者,大体知道曹雪芹原着的结尾应该是什么样子。因为刘心武、周汝昌先生对于红楼梦进行多少年的探索。就拿刘心武先生的《百家讲坛》开始,直到今天也确实不易啊!

其次这本书我觉得写的还是不错的。因为刘心武毕竟是我国当代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虽然我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但从我度过的内容来看,语言、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能让人满意的。从风格上讲,虽然不能跟曹雪芹相比,但毕竟作者在接近。当然作者自己恐怕也没有奢望与曹公媲美。所以我们这些读者包括批评者,也不要拿曹雪芹的标准来要求刘心武先生的作品。

当然,我最佩服是刘心武先生的勇气和胆略。敢于在当今世界这个优秀作品作家不多,但“批评家”到处都是的背景下,确实不简单啊!

在作品中,包括我读过的刘先生其他关于红学的着述,还是能够看到刘先生的那种追求真理的一种勇气。关于《红楼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何况像刘心武这样的学者。把他对于红学的理解告诉给社会,不仅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

因此我也希望社会,对于学术上的别人的成果,我们更多去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假如拿名人开涮,那恐怕品质上有点问题了。

当然话有说回来,今天的作家确实难以达到曹雪芹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水平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环境给予曹雪芹的特定的人生经历,是别人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的。曹雪芹接受文化的熏陶、人生境遇的变化,以及情感世界刻骨铭心的记忆,别人怎能体会出来呢?

对于曹雪芹如此,对待鲁迅也是如此。今天我还竟然看到有人竟然对于鲁迅“挑剔”,如果不是脑子有点异样以外,那就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联想今天,不少作家名气不小,却无作品问世,靠“炒作”过日子,确实寒碜。我想,还是多学习,多深入生活,尤其深入民间的、底层的生活,真正思考探索一些问题为好。

成语蚍蜉撼大树:撼:摇动。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如: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又如: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成语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如:鲁迅《书信集·致宋崇义》:“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托身子不好,无论如何不肯来了。——茅盾《色盲》

《刘心武续红楼梦》读后感_976字

《刘心武续红楼梦》粗略的看了一遍。要说观后感,那就是“无可奈何,尽力而为,可叹可敬”。对续书情节,个人感觉尚未圆满,后来又一想,这才正常。

刘心武所续的红楼,是语言跑偏。简言之,缺失古人风采。当然,要求当代作者写出古人的意味,是不切实际的苛求。或许是由于这种语言风格的差异,读这本书的时候,始终拿不出读原着的精气神来。语言方面的遗憾,还有一点:对文字的解释太多,文本显得冗余。记得小时候读《红楼梦》,经常是读了两句就得翻后面的注释,搞得自己思维经常断线,看到小圈圈里的一二三,就觉得头大。刘先生续红楼,全书好像都没有注释。这原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吧,但总用正经文本解释前面的语句,效果似乎更不如小圈圈的注释来的轻省。时间一长,不禁产生刘先生低估读者智商的低恶想法。

或许是我的功力不够,没有看出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文中的很多语句,都让我觉得不恰当,以致发笑。比如,巧姐被拐卖,哭喊着“我妈妈叫王熙凤”。试问,大观园里面有几个人是这样叫她的?下人们叫“琏二奶奶”,老人们叫“凤哥儿”“凤丫头”,宝玉叫“凤姐姐”,就连对她恨之入骨的赵姨娘,似乎也不敢如此呼人名讳,可偏偏是她的亲闺女这么叫了,不知道是谁教的。类似这样的桥段,似乎还不少。

比较遗憾的是,续本对林黛玉的发挥,让人觉得不过瘾。我一直觉得,林黛玉这一角色,着实是传统文学的瑰丽所在,单凭她在前八十回中的诗词、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就已经够完成一部满堂彩的小长篇了。但续本中,有关林黛玉的描写寥寥。不过,关于她死前立下的那俗俗的遗嘱,倒算是卸下了看客们给林妹妹套上的层层枷锁,还原了一个心怀悲悯的小姑娘的本型。关于宝钗的情节,亦少,大概是作者刻意抑主扬奴、升发作品的灵魂。

通篇读下来,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何除了紫鹃、雪雁之外的众丫鬟都对林姑娘有如此大的偏见,又为何一向恭谨、谦顺的李纨贾兰母子会被安排成为那样冷漠的人。曲笔也好,败笔也罢,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精心奉上,能用近三十万字把这么大的巨著攒出个结尾,都让人心生敬意。

面对《红楼梦》全貌已不能呈现于当今世人面前的现实,我们无可奈何。

怀着对《红楼梦》的虔心喜爱,顶着艰难,探 轶至此,实属不易,可以说是尽力而为了。

对《红楼梦》的命运,可叹;对刘心武的精神,可敬。

我会将刘心武先生的续书推荐给我的朋友。

成语尽力而为: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又如:但我看得目下决难挽回,丞相可去尽力而为。——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

成语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如:《诗刊》1978年第3期:“诗味的浓淡,与比兴之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又如:他的这种设计真是独具匠心。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