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8:31:59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包含读《家书》有感、《傅雷家书》读后感(2351字)、曾国潘家书读后感(2355字)、读傅雷家书有感(2357字)、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483字)、傅雷家书读后感(2856字)、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944字)等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7篇,供您参阅。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傅雷家书》,虽然网上褒贬不一,尤其是说到傅雷早期的个人生活,但我想不能因他早期的过错来降低对此书的看法。此书作为父母对儿女的教导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婚恋观、家庭储蓄观、生活个人篇章都是非常好的,谆谆善诱,不厌其烦,非常系统和细化,有极大的耐心,虽然很多人认为傅雷对儿女管的过多,但我认为作为父母这是情不自禁的,无法抑制的,而他的这种管绝非简单的说教,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能做到这样的父母中国恐怕不多,而哪一个孩子的成功的背后不是父母日复一日操心出力不厌其烦的结果呢。不要相信天才,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要相信父母不管不问孩子自有出息的。也都是父母懒散的自我安慰,这种概率轮不到你。
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跌跌撞撞进入社会,进入婚姻,而一切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说是“无知则无畏”,现在回想起来是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错路。个人总有局限性,但若能把自己以身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智慧给孩子们事先做好心理建设或是指导,相信对孩子的人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急于读完,这次读的很是匆忙,算是第一遍的大致过滤,很多篇章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回味转化吸收。摘抄一些自认为的好片段如下: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二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丽纳[插图]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爱,爱,爱!]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现实,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这是种极不容易的艺术,只有性格坚强的人,运用明智,意志力与极大的耐性,再经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惨痛教训,才办得到!这种人生艺术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学会,因此最好及早开始,尤其是在婚姻生活开始的时候。
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峰回路转,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来一个新天地呢!所以古人说对人要“盖棺论定”。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唯有如此,方谈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财之道。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单身汉还可用颜回的刻苦办法应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弥拉也会甘于素衣淡食就要求太苛,不合实际了。为了避免落到这一步,倒是应当及早定出一个中等的生活水准使弥拉能同意,能实践,帮助你定计划执行。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决条件。
青年初出校门,未经锻炼,经不起挫折。过去的思想训练,未受实际生活陶冶,仍是空的。从小的家庭环境使他重是非,处处认真,倒是害苦了他。在这个年纪上还不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即使理性上认识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会教育慢慢地再磨练他。
文|阳春小语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又如: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读完《曾国藩家书》,不得不佩服曾公为人处世的本领,难怪毛泽东和蒋介石独爱“曾公文集”。曾公的一生证明,不怕天资愚钝,不急少不得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做人、做事,读曾公家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勤学是立人之本
人之初,如玉璞,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唯持之以恒、不苟不懈的学习,才能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学会养家糊口的本领。谨记进德修业,德是“忠孝仁义礼”,业是“明史格物”,仅仅明白怎么学还不够,还要的知道为什么学,“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如何成为优秀的人,勤学,勤实践,实践能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的循环,从中摸索,才知道为圣人,处对事。
修身是一生的坚持
我们常常抱怨不被人欣赏,对生活充满牢骚,抱怨这、抱怨那,却不愿静下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出了错。
“只问积劳不问成名”,看似需要一个人无欲无求,然男子汉顶天立地,做事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父母,如不希望成名,动力从何而来,不投入追求,兴趣又如何培养。但不是无止境的表现,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锋芒毕露,“半斛满子,由人去刮平,人自满了,由天去刮平”,或许应该这样理解“问积劳不求名”才准确。我们应该心怀远志,脚踏实地,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符合现实的目标,然后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勤劳谦虚,才是成事的栋梁。
最败人的两个字,傲和惰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自持天之骄子,总是夸夸其谈,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像小丑一般可笑,工作以后,处处节制,沉默寡言,拜读曾公文集后,才明白自己依然可笑,“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的以面色凌者矣”,从此后,痛改前非,为人稳重,处事低调,从形外到心里对自己都要约束。或许有人说不表现出才能,如何在职场中获得丰收,我却赞同曾公所言,“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乏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这是比喻只要有能力,总会遇到伯乐,不用心急,耐心等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使有才也要勤奋,懒惰总是毁人一生,要好好的规划时间,利用每一个今天,没有辛苦,哪来甘甜,不断坚持,相信迎来的总是丰收的季节。
君子慎独
祸从口出,多言常害人一生,人言可畏,我们常常不加思索的说错一些话,却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心的一句话成了别人手上的一把利器,最后刺伤的还是自己,少说话比不会说话强,说对的话比多说话强,因为慎言是一种修养和学识;切勿各逞己见,“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仇疑谤之无因,因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筏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社会常常有人恶语重伤,有的人人云亦云,对于流言蜚语,不应该去理睬,越描越黑,还不如置之不顾,始终克制脾性,胸中养的一种怡静,有气度,不计较小事,时刻把持住脾性,才能冷静少言,将心中不快散去才不妄议他人,“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这也”,谨慎者即使不是达官贵人,也不可小视。
曾公家书并不长,虽简短但深刻,简单的学、勤、谦、稳就已经把为人处世的技巧表述的淋漓尽致,理不需要太多,只要做好简单的几条,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成语人言可畏: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如:《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又如:但是人言可畏,必定也要明明心;就是你不怕什么,难道我们老大死了,还当王八么?——清·李宝嘉《活地狱》第三十回
成语悍然不顾:扞然:凶残蛮横的样子。凶暴蛮横,不顾一切。如: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但一人之冤不伸,反又杀人身、破人家,悍然不顾。”又如:张佩纶悍然不顾,照自己的决定行事。——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学习钢琴,出国后他与老爸傅雷就有过许多通信。一个文学艺术翻译家竟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还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凭这些,傅雷万里之外殷切地注视着聪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着聪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设计着如何对待。
傅雷家书共收录五四至六六年间傅雷寄傅聪的一百二十五封、寄傅敏的两封附其妻朱梅馥寄傅聪的一封信。
儿子出国后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忆起小时侯对傅聪十分严格的施教,的确是太狠了,他后悔“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而正在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信中傅雷向儿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再严格的管教也无须跪着磕头似地道歉,教育应该,总的就是与儿子别离后的思念。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三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过去的恶魔如今的天使的他的复杂的感情,有恨却早已被爱所掩盖。从此就一定会刻苦学琴,别辜负了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梦。
到波兰后,儿子勤奋练琴,水平有大幅地提高。各地的乐团和交响乐队纷纷邀请他参加音乐会。儿子的演奏,老爸聆听得透彻又全面,全面又真实。每次听完儿子的演奏,千言万语就全涌到了笔上。先是傅聪市三的告别会,他评价说:“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象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后是傅聪当年八月的音乐会,他推测说:“主要是先没试琴,一上去听见‘tone’大,已自吓了一跳,‘touch’不平均,又吓了一跳,‘pedal’不好,再吓了一跳。这三个刺激是你二十日上台紧张的最大原因。”傅雷不仅清楚地听准琴声,而且还明确地摸透心理。对儿子的成功缺误尽不含糊不含杂地指在信中。分析这么认真,不像是有空塞耳机兴口的一翻感憾,总的就是对儿子成才的信赖。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五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艺术的热衷情,执着地追随美。最后次年二月的大赛,傅聪弹了个好的名次。
艺术外,傅雷信中还谈及文学、礼仪、人生观等各方面。文学上,他写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象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礼仪上,他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道理上,他也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谈文学,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说礼仪,能教好基本的规矩;论道理,能说出起伏的实质,讲什么傅雷都最透最明。虽是远得很,教育始终不改变。傅雷不愧是当棒了老爸的!
这本书通翻最大地觉得父爱给予的帮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话题内容。就傅聪言,正因为傅雷长期不略地写信,努力成了这个更有道德有水平的艺术家;就个人而言,我也多同感,常更老爸谈谈又长知识长道德,真的不错。傅雷家书是父子爱的结晶,是不作广告的教育宝典。确实精彩!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成语千言万语:形容说得话很多。如:唐·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又如:两人对望着,好像没有话说了,其实心里正有着千言万语。——巴金《家》三十六
成语设身处地: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如:《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又如: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语求肖似》
初读《曾国藩家书》,鉴于其文字多为古义,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再读《曾国藩家书》,由于初读奠定基础,其中为人处事之道理才尽系被理解。
这本书,单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内容多以书信方式呈现。通读全书,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书信中所涉及之内容可理解为三大境界。细细道来,三种角色: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父母之命“孝”为先
当椿蓉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也许在别人看来,曾国藩的孝道其中夹杂着封建纲常伦理的色彩,但是我们现在所应批判的是封建纲常伦理中的消极不利因素,而不是像孝道之类的积极有利成分,孝道作为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发扬,而不是抛之于脑后。虽然说现在社会不同于以往,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的现实没有改变,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或其他亲人)养大的事实没有变,同样,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也不应有变,确切的说应是有增无减。
从呱呱坠地到成年自立,其间父母流的汗水和泪水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即使他们到行将就木之时,他们也不曾向我们索要过什么,求过什么,并不是他们不会开口,而是他们没有想过开口。在他们心里只要子女是快乐的,他们就是最幸福的。父母不向我们索要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怎么样去知恩图报。也许你此时不能给父母以最舒适的房屋,最漂亮的汽车,但是你亲手为父母搭建的房屋,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车子依然可以博得父母的欢笑;你可能没有能力给父母以山珍海味,但是你自己用心给父母做的家常便饭亦然可以让父母吃的津津有味。无论你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只要你嘴里时常念着父母,心里时常想着父母,你就可以诠释最至诚的孝道。
手足之意“劝”为上
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尤其在读书方面,给兄弟提供的读书课程表对我们现在读书更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在现代社会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子女家庭,很难可以像曾氏兄弟那样得到像兄长之类的过来人的教诲,而且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书信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趋势,想要得到像书信所能带给人民的那种独特的感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当你阅读这本书之时,你就可以补充现实中无法改变的情景。每天读一封其所写之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带该你,让你体会“每天读完一信,心灵洗礼一次”的感觉。
在读书方面,相信每个人都有读书读到一半就产生放弃心理的经历,相信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时,都曾产生过“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想法,相信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存在过只是单纯的读书而忘记动脑筋思考记录感受的迹象,在这本书中,曾国藩将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如何达到真正的读书境界。读书当“主敬”,要求读书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直到最后方可;读书当“不二”,要读书当读完所读之书,方可换新内容;读书当“静坐”,每日读书须当静心反思自己看过去的内容。
子女之情“教”为本
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为了让子女能够励志勤学,勿染富贵之气,其告诫儿女“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唯学做圣贤,全有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在富贵之气方面,他认为“凡世家子弟当与寒士同;孰可以成大器,若染富贵之气,有望而难成”,并且发誓“不靠做官发以逸后人。盖儿女若贤,则不靠官囊,亦能自觅衣饭;盖儿女若不肖,则多积一些将多造一孽”。通过观察曾国藩对待子女的行为和方法,很容易发现现在一个名人的做法有殊途同归之妙。他就是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高瞻远瞩的做法,却值得现在扮演家长角色的每个人的学习。古人尚且能够看到富贵能够消人之斗志,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到。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人们学习一下曾国藩之做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种阶段的身份去体味其中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尽量少走弯路,充当相同角色之时少出现错误。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的绝对不单单是几封家书,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
成语家常便饭: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如: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论语·事夫章》:“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常调官好作,家常饭好吃。”又如:快请夏老爷出来!虽然家常便饭,也没有背客自吃之理啊!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六回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意指形容兴味浓厚的样子。语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源] 明·毛以遂〈曲律跋〉(据明·王骥德《曲律》引)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年,侍先君子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於谭秇(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余间举古传奇若杂剧中瑕瑜处相质,先生辄颐解首肯,谓可与言曲。先生於此道故本夙悟,加以精探逖揽,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其元始,究厥指归,靡不析入三昧。[典故]“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丰厚、满溢的样子。“津津”是用来形容“精熟之气”满溢的样子。後来,“津津”则又有浓厚的意思。“津津有味”这个成语,较早则见於明代王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骥德,其字伯良,工於词曲,为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所着《曲律》为古典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曲律·卷四·杂论下》)由此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也就是说他只要一谈到词、曲,绝对是充满兴味,滔滔不竭。後来“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形容创作或欣赏者兴味浓厚的样子。现在使用的语义更为广泛,亦可用来描写食慾盎然的样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往事已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之情。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做父母的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我的忠告!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把你个人的烦闷,小小的感情上的苦恼,一齐割舍干净。这也是你爸爸常常和我提到的。我想到爸爸前信要求你在这几年中要过等于僧侣的生活,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了。你在万里之外,这样舒服,跟着别人跟不到的老师;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爱。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成语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如:王朔《枉然不供》:“她丈夫任北海是市电讯局才华横溢、很有前程的年轻工程师,相貌英俊,举止潇洒,待客得体。”又如: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成语大大小小: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如: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要知道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又如: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要知道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
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官、坏蛋”的模样。
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
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
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性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
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
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精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著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已。如果教育的内容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动手实践内容;少一些子乎者也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少一些整齐划一的空间限制,多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少一些圆滑的出事规则,多一些简单、坦率的诚信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兴趣、爱好会是怎样的情形?
成语勤俭节约: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又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正在有情无思间》:“那年月提倡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成语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如:《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又如: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不幸的是这样幸福一家被时代过早的拆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长,我力推这本书,或许你从中可以领略的更多,不妨亲自拜读。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成语言谈举止:人的言语、举动、行为。如:清·黄宗羲《陈母沈孺人墓志铭》:“其言谈举止,不问可知胡先生弟子也。”又如:她又长得好看,身子单薄,言谈举止非常斯文。——刘绍棠《蒲柳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