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3:23:28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含读《中国人》有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509字)、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后感(531字)、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591字)、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592字)、中国人的骨气——读《谈骨气》有感(594字)等500字、6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8篇,供您参阅。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摘自原文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自从这之后,中国便被一次次侵略,签订了多少不平等的条约,东北三省也一步步沦陷,但是中国在这样巨大的危机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步步走向富强,这最大的原因便是自信力。
因为自信力,中国一步步崛起,因为自信力,中国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自信力,中国一直位于世界国家的前列。自信力,是中国的脊梁!在危难之中,一个个爱国志士愤然挺身,他们不畏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坚固的城墙,保卫中国,这些都是因为自信力,是对自己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鲁迅,李大钊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魂”,鲁迅可以用笔作武器,弃医从文,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大钊也是中国革命的先躯,临危不惧,忠厚朴实,他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崇敬的。而这些伟大的人物为什么可以一直坚持着投身于革命事业呢?因为自信!
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是未来的主载者,不更应该自信吗?自信地面对困难,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成语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如:《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又如: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成语横眉冷对千夫指: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他有最大的尊严,横眉冷对千夫指。他有最大的谦虚,俯首甘为孺子牛。——王蒙《布礼》
jj如今的中国,已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腾飞的中华巨龙,但是多少年前的中国却是遭受着一切迫害,污蔑,流亡。
曾经的中国地大物博,人民自夸,之后又改变相信国联,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又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神学。不禁有人感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没有”因为人道主义战士站出来怒吼,他就是鲁迅。“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是的,东方的巨龙没有沉睡,它将会觉醒,中国人会挺起脊梁,中国革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了,摆脱了封建专制的压迫,他具有自信力,对革命美好前景的必胜信念。所以,他赢了,战胜了教条,固步自封的封建主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有必胜信念,有坚定信心,挺起脊梁,活出了中国人的自信,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带领中国走上一条光明大道。还有邓小平,在顶着恢复残损的中国重压之下,依然自信满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进入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社会。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国人从被压迫中走出来了,并拥有着自信力开辟了新的富强之路。中国人挺起了脊梁活出了我们中国独有的中国范!
成语地大物博: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如: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又如: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
成语自欺欺人:自欺欺人[zì qī qī rén],意指不但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语出《石门文字禅·卷二五·题古塔主两种自己》。[源]《石门文字禅·卷二五·题古塔主两种自己》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对曰:“无生岂有意耶!”又问:“让公什麽物与麽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自是观之,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也。”《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或问下·传六章》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便教尽大地只有自家一人,也只是自欺,如此者多矣。”[典故]宋代时,禅宗出现了一派禅者,他们打着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名号,却不讲经教、不从师训,以为是脱去文字的束缚来说禅,其实所谈论的都只是些浅薄无根的空话,却自认为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宋代僧人惠洪十分不满这一派禅者的作法,他在所着《石门文字禅》中认为他们让“佛祖之微言,宗师之规范,扫地而尽也”。禅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却用文字说禅,正是对此种现象的一种反省。在书中列有“题古塔主两种自己”一节,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觉禅师之口,说明佛法本来不能用任何事物来加以比喻,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无实体,只是空,根本无法描述。所谓的“两种自己”,就是落入了形体的对立之中,不合於禅宗的主旨。这些人被自己局限的想法所蒙蔽,还认为自己继承了禅宗的正统,并向信徒们传扬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骗自己,又欺骗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来比喻不但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
不经意看到了《可爱的中国》,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篇千古绝唱。特别是他满怀爱国主义激情,象征性地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吸她的血液,汉奸军阀帮助恶魔杀害自己的母亲。作者高声疾呼,“母亲快要死去了”,“救救母亲呀!”他指出挽救祖国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武装斗争,论证“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坚信中华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并在篇末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绘出革命后祖国未来的美好幸福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志敏同志是对的,960万平方千米,多么辽阔。如此神奇的土地上,56个民族,56枝花,令人心生敬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同时也诞生了千万伟人,华夏始祖——黄帝炎帝、治水英雄——大禹到近代文学丰碑——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无不让人心生敬佩。我爱我的祖国,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与华夏大地之上,我总会情不自禁的随唱——不管同学的眼光。
你们知道么?当我看到我们中国人在外国做出的糗事时,我是多么的气氛,难道当年先辈们打下的精神尽毁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吗?不能!!!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选写人作文为体裁吗?因为我们就是中国,我们就代表中国!!!
现在,你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是时候要让卧伏于东方巨龙腾云九空了!
我爱中国……
成语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如: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茶龟’对‘酒鳖’,真千古绝唱也。”又如:一物而兼三名,原不为奇,最难得都是叠韵。古人命名之巧,无出其右,这可算得千古绝唱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成语情不自禁: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意指感情激动得无法自我控制。语出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源]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据《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七月七日》引)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典故]“禁”念作jīn时,有承担、承受的意思,“不自禁”则是承受不住、不由自主的意思,如“喜不自禁”就是高兴得无法控制,而“情不自禁”就是感情激动得无法自我控制的意思。在所引典源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中,叙述了妇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传阴历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二星相会之期,称为“七夕”。旧俗妇女此夕必备陈瓜果、鲜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拥有姣美的面貌;并对月引线穿针,以期双手灵巧,长於刺绣织布,称为“乞巧”。诗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随形的月亮时,想起乞巧的传说,因此“情来不自禁”,一时感情激动,便也学着传说在月下引线穿针,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美、手艺更灵巧,以得到美好姻缘。後来典源文献里的“情来不自禁”,演变成“情不自禁”这句成语,表示感情激动得无法自我控制。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读鲁迅的文章,大概也有些日子了。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彷徨》,再到《野草》,若自大些,也要说自己对鲁迅论略知一二了。前些日子,新闻要讲鲁迅的文章,便又拿出了《朝花夕拾》,细细品味了一遍,他的文章,每一次用心品读,都能品出不一样的韵味来,但无论是嫉猫如仇,还是怀念过往的鲁迅,亦或是愤世嫉俗的鲁迅,都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完这篇文章,心中不免起了些波澜,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非也,若非这样说,那毕竟是小部分人,那些彻夜守卫边疆的战士,冒着大雪指挥交通的交警,甚至是每天认真工作的市民,都是中国人自信力的体现,在我看来,每日过的充实而非碌碌无为便是自信力了,毕竟,你如何叫每天辛勤工作的人为失掉自信力了呢?
但至于开头引的一句话,放在今天也是不为过的,所有事物都是双面性的人也是这样,有好的也定有差的,但如果评论一件事物是好是坏,若非中心便是看占的比重大的那一面,这社会也是这样,大多数人的自信力和和少数人的自欺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终究还是以好为主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种片面的说法,未免显得荒谬。
那些一面被摧残,另一面继续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不正是千千万万个鲁迅吗?这些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必将一代代流传下去,千古流芳。
成语愤世嫉俗: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意指愤恨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憎恨邪恶的势力。语本唐·韩愈〈杂说〉四首之三。後用“愤世嫉俗”形容对腐败的社会现状及庸俗世态的痛恨。[源]唐·韩愈〈杂说〉四首之三(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於人,其能尽吾性而不类於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典故]“愤世嫉俗”原作“愤世嫉邪”。韩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阳人。尊崇儒术,排斥佛老,通六经百家之学,创作颇多,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个性耿直,直言极谏,因而一再的被贬官,但不论治理那个地方,总是留下很好的治绩,深受百姓爱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常让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着文字,把志向和生命发挥到极致,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一扫南北朝以来形式主义为主的浮华文风。带动了文学上的改革,不仅影响了当代,也深深影响了後来的宋代,振兴了散文,称之为“古文运动”。这一篇是韩愈抒发对社会、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个姓谈的书生写了一篇〈崔山君传〉,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表达了愤恨,以及憎恨邪恶的势力,似有着隐遁的决心。而这个部分让他觉得一般人很少能够不与禽兽异物相同,而将人类应有的性情发挥到极致的。韩愈对人生所抱持的态度是属於入世的,因为遵行儒家思想,对於社会应当贡献己力,而非佛老那种出世、无为的消极生活态度。後来“愤世嫉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痛恨腐败的社会现状及庸俗世态的痛恨。
成语形式主义: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又如:我不想那样搞形式主义。
昨天,对《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想法,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偏颇,这在于我读文章不够深入造成的,当今天我了解了柏杨老先生的这一生,再与文章结合起来时,才真正发现了这本书的深意。
柏杨先生生活在台湾当时一个较为黑暗的时期,他在这个时期身心受到了摧残,但无论个人遭际如何,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他从国际视野考察国民性格,他看到了台湾以至于中国许多丑陋的地方,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谐社会的蜜罐里的年轻一代所体会不到的。
《丑陋的中国人》不仅是给作家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给下一代,给我们这群生活在蜜罐里的年轻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修养身心,改掉以往中国人的缺点,把中国民族美德发扬光大,把自己做好,把祖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柏杨先生已经尽到一个作家,一个扒粪者,一个批判者应尽的责任,他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他已经用灯光照亮了一条道路,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能不能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先生已经远去,他的精神将烛照我们前行。
中国人自称中国是礼仪之邦,可事实却让我们大跌眼镜。“脏.乱.吵.窝里斗和不能团结等”缺点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别的国家在表面上不说。但是,人家早已在心里认可了中国人是丑陋的这一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证明给别人看,中国人不是丑陋的这一说法。
成语任重道远:任重道远[rèn zhòng dào yuǎn],意指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长期肩负重大的任务。语出《论语·泰伯》。[源]《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典故]“任重道远”即责任重大,要走的路途又很远,见於《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话。曾子为孔子学生,以发扬孔子仁道为己任,而关於孔子仁道的诠释,或说爱人,或说忠恕,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谈行仁,其基本的精神都是必须“兼善天下”。曾子觉得这个任务十分艰钜,并且一旦担负起,便至死方休,所以他感慨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能不使心志宽广坚忍,因为他负担着重责大任,而且要必须行走极远的路程。後来“任重道远”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长期肩负重大的任务。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意指淋漓,湿透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语或出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後亦用“淋漓尽致”形容表现生动逼真。[源] 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内臣刘若愚先为霍给谏维华、杨侍御维垣所纠,拟绞系狱。予於朝审时犹及见之狱中所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然以如此博洽宏才,而迫於太监李永贞唤召,又知永贞必败而不能见几托病以去,致自罹网罗,可叹也。後竟毙於狱。[典故]“淋漓”是形容湿透的样子。唐代韩愈的〈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一诗中,有“赤龙拔须血淋漓”一句,形容血流得很多的样子。明末时的进士李清,曾在崇祯、弘光二朝为官,明亡後便归隐乡林,以着述自娱。《三垣笔记》是他记述在为官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记到熹宗时的一名太监,名叫刘若愚,颇有才学,被当红太监李永贞招揽,从事主笔为文的工作。李永贞与魏忠贤一批人,仗势干预朝政,结党营私,刘若愚心知肚明,不敢有所反抗。魏忠贤失势後,其党羽都遭诛杀,刘若愚也遭弹劾入狱。李清在作官时,偶然读到他在狱中所写的《酌中志略》,感叹他才识广博,却身不由己,最後被牵连而死於狱中,实在可惜。李清认为他这本书的价值极高,除了讲到皇宫内的大小制度外,也将当时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的骄横胡为,描写得十分生动。後来原文中的“淋漓尽致”被摘出成为成语,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亦用於形容表现生动逼真。
相信不少人听到或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都会为之一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不允许有侮辱性的词语加在我们的民族名字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文大师”柏杨,他的言论与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这本书更是饱受争议,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其原因都是因为柏杨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与不足,甚至丑陋之处。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
记得我在学校看这本书也引起了同学们的非议,大多都是不能接受这麽刺眼的题目与主题。但是就像文中写的那样不只有《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等,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大为不同。《丑陋的美国人》一书中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骄傲的抨击。据说,美国国务院曾对这本书深入研究,认为这是一本“确实刺激思想”的好书,并要求本国每个外交工作人员人手一本,仔细阅读与反省。而另外两本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丑陋的日本人》作者是受《丑陋的美国人》这本书启发与鼓舞,误以为此举也可以让自己的国民受益,但自己却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围攻。同样的,柏杨先生当时也受到了批评。
那么为什么一类的书遇到了不同的遭遇呢?看来,这是我们远东文化共同体的“镜像综合症”,我们恐惧在镜中的形象,却不看自己的原因,反而竭力指责镜子的低劣,进而打破镜子,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终止一切自我治疗的程序。
成语一针见血:一针就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后汉书·郭玉传》:“一针即瘥。”又如: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语切中要害: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如: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彼此默喻,用以试探,月如抓住机会说了一句切中要害的话。”又如:这篇批评北京市交通的文章,字字珠玑,正是切中要害。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在《谈骨气》中,上来便掷出了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一下震撼了我的心。光是读着这句话,就让我热血沸腾。接下来他又举出了文天祥等人的例子,指出中国人从古到今一直在用生命诠释这句话语。读完了他的文章,我感触很深,我们的祖先、前辈是有骨气的人,他们不屈的向上,哪怕献出生命也不肯出卖自己的骨气,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我们是有骨气人的子孙,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的血液中奔腾着一种气质,那就是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用生命来威胁,我们也会坚守着骨气,对敌人说“不”!可是,中国现在的国情似乎与这不同,日本军舰多次侵犯我国的钓鱼岛,岛上渔民经常被无故拘留、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我们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不敢对这小小日本说一个“不”字!只拿出软弱的态度同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交涉;韩、美军事演习,多次涉及我国领域,分明就是赤裸裸地示威!而我们却也只是视若无睹,举国上下民众沸腾,对他们表示谴责,而我们的政府依然无动于衷。试问我们一国人民的骨气何在?泱泱大国在别人眼中还有无尊严?作为初中生,我可能还不懂这里面应该有什么政治策略,用什么外交手段,可在我的心里明白:面对外侮,是中国人就得表现出中国人的骨气!古有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也说:“我们决不向任何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这,才是中国人的骨气!
成语视若无睹: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如: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世纪的中国,晚清的封建统治者已经穷途末路。1840年,广州海面的炮声惊天震地,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无数民族英雄、爱国分子奋起抵抗,我们是有自信力的中华民族。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炮火指向东北,民族危机严重。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发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剿共。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日本借此加紧了对华侵略,完全侵占东北并向中原逼近。救亡图存的时刻到了!鲁迅先生拿起他那犀利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鼓舞人民前仆后继、自信满满地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一个有自信力的民族。在明朝,倭寇肆意侵略我国东南沿海,涌现出了像戚继光等一批抗倭英雄,倭寇再也不敢侵扰中国;鸦片战争一触即发,林则徐以惊人的力量,在虎门销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自信力。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有自信力的民族。眼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英勇斗争,怎怕日本帝国主义?
自信是一种力量,我们永远在前进的路上,就永远不能丢掉自信。21世纪的今天,战火硝烟已经过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然要靠自信的力量。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失掉自信。毛泽东曾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确,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艰难的困境时,与其叹气悲伤,何不大声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征服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自信力的民族。前途充满挑战,我们要不畏一切,永远在路上!
成语一触即发: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如: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三:“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又如: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成语团结一致: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如: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根据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变化而改变国内两个政权敌对的状态,团结一致,共同赴敌。”又如:我们团结一致、共同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