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0:20:58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整理了读《三国演义》有感、以好书为友,于博览同行——读《三国演义》有感(531字)、看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32字)、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533字)、三国演义读后感(533字)、三国演义读后感450(538字)、三国演义火烧赤壁读后感(540字)等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8篇,供您参阅。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题记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我自从跟妈妈一起去超市时看到这本书,我便如痴如醉喜欢上了这本书。终于,在我千万种理由下,妈妈被我说服了。给我买下了这本书。
一回家我便津津有味地捧起这本书。里面的情节十分吸引我,“苦肉计”、“空城计”、“草船借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我一看便是几个小时。终于,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感触极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关羽。书中对他面貌的描写也非常短。只有开头的那一段“丹凤眼,卧蚕眉”一笔带过。很多人认为关羽投靠曹操是不忠的行为。其实,关羽是为刘备家属的安全才投靠曹操的。而且,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时,便不知千里万里地去寻找刘备。我觉得这不仅不能不算忠心,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心。就像文中说的“刘备的处境不比曹操好,可能曹操会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关羽要弃曹操,而去寻刘备?这就是他对刘备忠心的最好证明!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像望远镜,书籍就像一盏明灯。以好书为友,塑造美好心灵;与博览同行,开阔广博视野。快去读书吧。
成语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又如: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成语难能可贵: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如: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又如:乃墨子于小故一条已能如此,是亦难能可贵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成语旗鼓相当:旗鼓相当[qí gǔ xiāng dāng],意指军旗和战鼓表现出的气势相当,形容两方军队阵容、声势不相上下。语或本《後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後用“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势均力敌。[源]《後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嚣既有功於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使京师。三年,嚣乃上书诣阙。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时陈仓人吕鲔拥众数万,与公孙述通,寇三辅。嚣复遣兵佐征西大将军冯异击之,走鲔,遣使上状。帝报以手书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昔文王三分,犹服事殷。但驽马鈆刀,不可强扶。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隔於盗贼,声问不数。将军操执款款,扶倾救危,南距公孙之兵,北御羌胡之乱,是以冯异西征,得以数千百人踯躅三辅。微将军之助,则咸阳已为他人禽矣。今关东寇贼,往往屯聚,志务广远,多所不暇,未能观兵成都,与子阳角力。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管仲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鲍子。』自今以後,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自是恩礼愈笃。《辂别传》(据《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管辂》裴松之注引)琅邪太守单子春雅有材度,闻辂一黉之俊,欲得见,辂父即遣辂造之。大会宾客百余人,坐上有能言之士,辂问子春:“府君名士,加有雄贵之姿,辂既年少,胆未坚刚,若欲相观,惧失精神,请先饮三升清酒,然後言之。”子春大喜,便酌三升清酒,独使饮之。酒尽之後,问子春:“今欲与辂为对者,若府君四坐之士邪?”子春曰:“吾欲自与卿旗鼓相当。”辂言:“始读《诗》、《论》、《易》本,学问微浅,未能上引圣人之道,陈秦、汉之事,但欲论金木水火土鬼神之情耳。”子春言:“此最难者,而卿以为易邪?”於是唱大论之端,遂经於阴阳,文采葩流,枝叶横生,少引圣籍,多发天然。[典故]“旗鼓相当”典源作“鼓旗相当”。古时作战,军中都是以敲击战鼓及挥舞旗帜来指挥进退,鼓声大作或旗帜飞扬都可表现出壮盛的气势。这两者的气势相当,就表示双方军队的阵容与声势不相上下。据《後汉书·卷一三·隗嚣列传》载,新莽末年,东汉人隗嚣在陇西一带据地为王,称西州上将军;公孙述则占有今四川一带,称蜀中皇帝。当时,尚未取得政权的汉光武帝刘秀兵力多布署在东部,其西部军力无法与两方的任一方相抗衡,为避免两大豪强合作,他於是想拉拢隗嚣,孤立公孙述,便写了一封信给隗嚣,信中说道:“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子阳,即公孙述的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公孙述来到汉中及京都长安附近,希望我能获得你的援助,以使我们与公孙述的军队阵容和兵力相当。刘秀信中“鼓旗相当”这个词语,後来在文献中颇常见,但多作“旗鼓相当”,用来比喻双方势均力敌。另外,在《辂别传》中有段描述:十五岁的管辂聪明伶俐,颇有才名。有一次,琅邪太守单子春邀请他到家中谈话,管辂到了以後,发现另有几位文人学者在场,管辂问单子春:“今天是要我一个人与在座几位对答吗?”单子春则说:“吾欲自与卿旗鼓相当。”也就是说:我想要自己一人与你势均力敌地对谈。“旗鼓相当”这个成语不局限於军事战况上,而可以广泛用在一般事务。
成语苦肉计: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如: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又如:今日痛打黄盖,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读完这二十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成语低三下四: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又如: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成语何乐而不为: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又如:这件事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
在我读过的众多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册书。从黄巾起义到一统三国,历经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奇经典。
翻动书页,眼前便浮现出曹操气吞山河、刘备三顾茅庐、孙权胸怀大志、最后三国鼎立的生动场景。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蜀吴联盟北伐曹军,黄盖仅率三十条船,用火攻歼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典范。
烽火乱世时代,确实英雄辈出。以卖草鞋起家的刘备,用眼泪与诚意换取天下、独霸蜀国;被后世称为奸雄的曹操,凭谋略与霸气驰骋江湖、傲立魏国;志存高远的孙权,以内敛与智慧掠夺城池、创立吴国,三国鼎立局势成也。
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卧龙诸葛,他舌战群儒、火烧连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成为了智慧的象征。然而,虽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只是后人神话而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那些识时务、避锋芒、等时机的人更是时代的俊杰、最大的赢家!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刘禅其实也是大智若愚、聪明绝顶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三国演义》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它在承载历史的同时,也使读者们产生共鸣、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读之再读。
成语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如: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又如: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成语真心诚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如: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又如:他相信献忠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在短短的暑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语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如:《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又如:贯忠博学多才,也好武艺,有肝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
成语聪明能干: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而又有能力会做事。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圣人说,人生少时,心思才力,样样聪明能干,实在是可怕的。”又如: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孩。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老师经常让我们多看书,那是一定对我们有好处的,不但丰富了知识,还懂得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我读了《火烧赤壁》这段情节就其中的一篇。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有了智慧,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个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虽然嫉贤妒能,几次要杀孔明,但也智谋过人,他还和黄盖用苦肉计,骗过了曹操,也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随便听信他人话。
成语神机妙算:神机妙算[shén jī miào suàn],意指机,机谋。算,算计。“神机妙算”指神奇的谋略,巧妙的算计。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语本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源]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据《全唐诗·卷九四·刘知几》引)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典故]“神机妙算”原作“妙算神谋”,出自於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这是一首郊庙享宴颂诗,歌咏大唐皇帝的天威。诗开头二句:“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妙算”、“神谋”即是指天子高明的算计与谋略,出於军帐与宫廷中,建立这伟大帝国。“妙算”与“神谋”指料事精准、神奇高妙的机谋策略。後来“神机妙算”成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刚开始读,都搞不懂里面的名字各表示谁,但读完后,便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成语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又如: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过五关斩六将都难。——王岭群《黑网下的星光》十一
读三国,评曹操
最近,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他们有的让我高兴,有的让我失望,有的让我震撼,有的让我感动,有的让我……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最有智慧,这也是我博客名为第二代诸葛亮的原因,我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聪明,但现在我要评价的三国人物却是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一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三国魏国的缔造者之一,曹操的诗作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开启了建安文学,为开启新时代的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曹操,看起来是一个文学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奸贼。他也被毛宗岗评为了“三绝”当中的“奸绝”。有一次,他在讨伐张绣的时候,全军疲惫。谁也走不动了。曹操看见了这情形,便对大家说道:“将士们,前方有一梅林,并且现在正值成熟,所以我们只要加把劲,就一定可以找到梅林的。”果然,将士们突然精神抖擞,继续赶路,这也造成了张绣大败的形象。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性格:奸诈。还有一次,曹操统一了北方,在西凉的马腾做不下去了,他决定要擒拿曹操,于是便大举进犯,谁知曹操他早有了准备,万箭齐射,马腾身死。这再一次说明了曹操的奸诈。
我对曹操的评价是:此人过于奸诈,但文学、政治、书法甚好。如无奸诈,定能统一。
成语精神抖擞: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又如:我则见玳筵前摆列着英雄辈,一个个精神抖擞。——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