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8:17:07作者:百科知识库
凤头鹀(学名:Emberiza lathami,英文名:Crest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凤头雀。原分类为凤头鹀属。不会被误认的体大(17厘米)的深色鹀,具凤冠。具特征性的细长羽冠。栖息生活于丘陵阔地面及矮草地,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性颇怯疑,一般是单个或成对生活,很少有结群者。除非在家族群时期。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不丹、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南各省、西南各省等地。
中文学名:凤头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lathami
英文俗名:Crested Bunting
命名作者:Gray, JE,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s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不会被误认的体大(17厘米)的深色鹀。具特征性的细长羽冠。雄鸟辉黑,两翼及尾栗色,尾端黑。雌鸟深橄榄褐色,上背及胸满布纵纹,较雄鸟的羽冠为短,翼羽色深且羽缘栗色。
虹膜-深褐;嘴-灰褐,下嘴基粉红;脚-紫褐。
叫声:叫声为甚响而尖的pit-pit声;又于突出的栖处发出甜美鸣声,为单调重复的小节而声调下降。开始音节似喘息且犹豫,后接较清晰的结尾。
栖于中国南方大部丘陵开阔地面及矮草地。活动取食均多在地面,活泼易见。冬季于稻田取食。一般是单个或成对生活,很少有结群者。除非在家族群时期。性颇怯疑,一见远处有人即行飞去。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如麦粒,薯类,杂草种子和植物碎片等,也有少量昆虫和蠕虫。此鸟喜在麦田,薯地,油菜地上觅食,地面行走颇似云雀,有时也攀到树干上觅食蝉类和其他昆虫。雄鸟叫声作“churk”声,但到春季繁殖期则发出一种似呼哨子的优美动听的声音。雌鸟在筑巢过程中也发出一种似莺类的叫声,其他时期不能听到。
凤头鹀雄鸟,摄影兴趣,拍摄地点:贵州 罗甸,拍摄时间:20090512 凤头鹀雌鸟,摄影爱好,拍摄地点:贵州 兴义市,拍摄时间:20070310国外分布: 缅甸、印度 (印度支那北部)。
国内分布: 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 四川(成都、宝兴、西昌、绵阳、会东、 雅安、 米易、盐源), 云南(西双版纳、泸水、腾冲、 潞西、景东、元阳、 贡山、 澜沧); 贵州(遵义、兴义、贵定、榕江、罗甸、印江);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繁殖期在5—8月。当雄鸟站在岩石顶上或高树冠上高耸冠羽发出强烈鸣唱后不久,即进行配对。雌鸟单独负担筑巢工作。对于营巢地的选择性不大,有的巢建于沿岸高坪的草丛中,有的在堤坝或墙壁穴中,也有的在山茶树基部或其他小灌木下方。巢呈深杯状,巢壁疏松,由细草,苇茎杂以根须和苔藓编成,内垫以冗草毛羽等。
每窝产卵4—5枚,呈灰白色,具褐色斑点覆盖于红褐斑上,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有时形成小环,卵的大小为21.5—22mm×16—17mm。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