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夜鳽属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物种代表、保护现状、夜鳽属大全

更新时间:2023-02-08 17:16:48作者:百科知识库

夜鳽属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物种代表、保护现状、夜鳽属大全 夜鳽属的图片

夜鳽属(学名:Gorsachius)是鹭科(学名:Ardeidae)的一属。

夜鳽属共有三种,鸟体普遍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其中栗头鳽:头顶、冠羽暗栗色;颈侧、肩、背栗红色;腰、尾上覆羽深栗褐色;飞羽黑色,具栗色端斑;下体黄褐色,中央有黑褐色条纹和点斑;海南鳽: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块白斑;黑冠鳽:眉纹、颊、颈及上体均呈栗红色,有密集的黑色横斑。下体锈赤色,有白色纵斑。翅上有大形白色带。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中国野生鸟类:

名称类别

夜鳽属 夜鳽属夜鳽属海南鳽

中文名称 夜鳽属

拉丁学名 Gorsachius

外形特征

夜鳽属 夜鳽属夜鳽属黑冠鳽

夜鳽属共有三种,鸟体普遍较粗胖,嘴短而尖,微向下弯曲。其中栗头鳽:头顶、冠羽暗栗色;颈侧、肩、背栗红色;腰、尾上覆羽深栗褐色;飞羽黑色,具栗色端斑;下体黄褐色,中央有黑褐色条纹和点斑;海南鳽: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块白斑;黑冠鳽:眉纹、颊、颈及上体均呈栗红色,有密集的黑色横斑。下体锈赤色,有白色纵斑。翅上有大形白色带。

地理分布

夜鳽属 夜鳽属夜鳽属栗头鳽

黑冠鳽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中国有分布

生活习性

夜鳽属 夜鳽属夜鳽属黑冠鳽

栗头鳽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芦苇沼泽、水塘、溪流、水稻田、田边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夜晚较活跃。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等。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营巢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每窝产卵3—6牧。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

该属种类

(3种)

1.栗头鳽 Gorsachius goisagi

2.海南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

3.黑冠鳽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物种代表

夜鳽属 夜鳽属夜鳽属台湾麻鷺

学名 Gorsachiusmelanolophus

俗名 台湾麻鷺

形态特徵:

肉食性,主要以树荫下蚯蚓为食;繁殖期約为3~9月,树上筑巢,每窩产卵三、四枚。

生态习性

栖息于森林裏并常夜间活动。

分布

亚洲南部、东部和東南亚,在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一帶繁殖。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夜鳽属鸟类大全

海南鳽夜鳽属:海南鳽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

英文名:White-eared Night Heron 栗头鳽夜鳽属:栗头鳽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 黑冠鳽夜鳽属:黑冠鳽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英文名:Malayan Night Heron 白背夜鹭夜鳽属:白背夜鹭

学名:Gorsachius leuconotus

英文名:White-backed Night Heron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