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大麻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迁徙、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5:52:17作者:百科知识库

大麻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迁徙、保护现状 大麻鳽的图片

大麻鳽(学名:Botaurus stellaris,英文名:Eurasian Bittern)为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 大麻鳽是大型鹭类,体长59-77cm, 全身麻褐色,头黑褐色,身体黑色纵纹,翅膀展开为黑色横纹。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非洲。多见于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及沼泽地。

中文学名:大麻鳽

拉丁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俗名:Eurasian Bitter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麻鳽属(Bota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大麻鳽 大麻鳽

体大(75厘米)的金褐色及黑色鳽。顶冠黑色,颏及喉白且其边缘接明显的黑色颊纹。头侧金色,其余体羽多具黑色纵纹及杂斑。飞行时具褐色横斑的飞羽与金色的覆羽及背部成对比。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绿黄色。

叫声:仅在繁殖期发出为人熟知的鼓样叫声。冬季寂静无声。

生活习性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中,以及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

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见集成5—8只的小群。

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也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

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受惊后,不得已时才起飞。

活动时不时发出“会儿,会儿”的叫声,很远即能听见。

飞行

飞行时两翅鼓动慢,飞行迟缓,飞行高度也不高,常贴芦苇或草地上空缓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

大麻鳽飞行,翅膀内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内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外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外侧愤怒

大麻鳽受惊愤怒时,怒发冲冠——全身羽毛膨胀,脖子变得更加粗壮,对人很凶。

遇到好心人救助的大麻鳽,仍然对人高度警惕,羽毛膨胀 遇到好心人救助的大麻鳽,仍然对人高度警惕,羽毛膨胀

食性

大麻鳽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地理分布

大麻鳽 大麻鳽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冬候鸟见于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繁殖于天山、呼伦池及东北各省。冬季南迁至长江流域及东南部沿海省份、台湾及云南南部。繁殖时并不罕见,其余时候罕见。

生长繁殖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的繁殖期在5-7月。

常成对孤立的单独营巢。通常置巢于沼泽和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也在灌木丛中或灌木下营巢。巢的结构简单,由草茎和草叶构成,呈盘状。大小为50-90cm,高30-50cm。

每窝产卵4-6枚,卵为橄榄褐色,呈卵圆形,大小为48-58mm×36-41mm,平均52mm×38mm。产卵期不同步,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对之间产卵期亦不一致,最早5月初即有个别开始产卵,大量在5月中下旬,少数迟至6月初。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有时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25-26天。雌鸟孵卵时甚警觉,亦甚恋巢,当人走到很近时,才弃巢而逃。

雏鸟是晚成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 2-3周雏鸟能行走时即离巢躲在巢附近草丛或芦苇丛中,晚上仍回巢中由亲鸟喂养,1个半月到2个月,雏鸟才能飞翔和进行独立生活。

迁徙

大麻鳽,与周围草丛浑然一体 大麻鳽,与周围草丛浑然一体

大麻鳽除在中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省区为留鸟不迁徙外,在中国长江以北均为夏候鸟和旅鸟,长江以南亦有部分迁徙。通常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10月中下旬迁走。常单只或成对迁来,迁走时偶尔见5-8只的小群。

保护现状

遇到大麻鳽,请及时救助和放生 遇到大麻鳽,请及时救助和放生

大麻鳽的种群数量原本较为丰富,但近来很难见到,原因是农田开发和环境破坏,在中国其他地方种群数量亦明显下降。

大麻鳽已被列入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