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5:26:05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额鹱(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英文名:Streaked Shearwater)是鹱科猛鹱属的鸟类。
白额鹱(学名:Puffinus leucomelas),属鹱形目鹱科剪水鹱属,又名大灰鹱。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海滨可见,曾从旅顺、青岛、长江口、浙江、福州、台湾等处采到标本。白额鹱曾经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
中文学名:白额鹱
拉丁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
英文俗名:Streaked Shearwat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鹱科(Procellariidae)
中文属名:猛鹱属(Calonectris)
繁殖区:太平洋 : w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白额鹱为中型海鸟。体似大型鸭类,翅长约 300毫米。
嘴较细长,鼻呈管状。飞羽长而窄,尾呈楔形。前额、头顶前部以及头和颈的侧部为白色,其间散布褐色纵纹,额的褐纹特别狭细。上体深褐,脸及下体白色(下体纯白无斑),头及胸部具深色纵纹。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尾黑褐色。与浅色型的曳尾鹱区别在于脸白及嘴部色彩。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带粉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小型岛屿;越冬南下至赤道。
分布状况:繁殖于山东青岛的海上岛屿。于中国海域并不罕见,在山东至福建、香港、澎湖列岛、台湾及南海岛屿均有记录。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海滨可见,曾从旅顺、青岛、长江口、浙江、福州、台湾等处采到标本。白额鹱在我国台湾及澎湖列岛为留鸟,在辽东半岛为夏候鸟。
白额鹱曾经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
习性:似曳尾鹱。
白额鹱飞翔强健有力,常接近水面绕圈快速飞翔。游泳和潜水也很迅速,以鱼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白额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动。善飞行,亦善游泳和潜水,常长时间的没日没夜的在海面上空飞行,通常飞得极低,常呈左右倾斜的滑翔于海面,或两翅急速鼓动的飞翔于紧贴海面上空,发现鱼群等食物时,则急速下降捕食。在水中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甚多,尾抬得较高,前部向下倾斜。
食物:主要以鱼类、浮游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通常于海面边游边觅食,也常于海面低空飞行,发现食物才突然扎下捕食。由于潜水不深,通常只能捕食浅层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白额鹱繁殖在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的岛屿上,包括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伊豆半岛、小笠原群岛、朝鲜、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南至台湾海峡和澎湖列岛。越冬在台湾海峡、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新几内亚,往北到夏威夷群岛和千岛群岛,或许到萨哈林岛。
产卵结群在海边岩穴中繁殖。6月下旬前后为产卵盛期,每窝卵1枚;卵呈圆、白色。雌雄共孵、雌雄共育。
营巢营巢于海洋中的小岛和紧靠水边的海岸岩石上。通常集群在海岛上营群巢。巢多置于靠水边较近的岩穴中或小树林内地上和草地上。内垫少许枯叶。每窝产卵一枚,卵白色,大小为67×4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