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5:25:43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英文名:White-fronted Bee-eater)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嘴形细长而下弯,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脚细弱,中趾与外趾至少连结至基部第二个关节,与内趾则仅于基部的第一个关节并连;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卵形颇圆,白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英文俗名:White-fronted Bee-eater
命名作者:Smith, A, 1834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非洲 : sc,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名称】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命名时间】Smith,1834
【英文名称】White-fronted Bee-eat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身长22-24cm,体重28-38 g (雄) - 31-35 g (雌) ,雌性成鸟大于雄性。白额蜂虎色彩鲜艳,有一个白色的前额,头部、背部和颈部浅黄褐色。眼眉白色,眼睛、眼纹、脸颊和耳羽部分均由黑色覆盖,下侧有一条白色宽带。下颏白色。上体呈现绿色,下体肉桂色,尾羽是蓝色群青色。初级飞羽有黑色滚边。呈鲜红色的喉与红色胸部和浅黄色腹部形成明显对比。肛周和尾巴蓝色。尾端浅黄色,覆面黑色。鸟喙黑色。虹膜深褐色,脚暗灰色。
嘴较细长,鼻孔裸露;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中趾与外趾常并连至最末一个关节;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
白额蜂虎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整个撒哈拉广泛的赤道非洲;西部非洲:加蓬,刚果,安哥拉;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斯威士兰。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频繁的活动于河流干涸的河床上、灌丛、草地,林地、季节性河流。白额蜂虎分布在非洲亚赤道带的大草原。其栖息地包括辽阔的乡郊,尤其是近水沟的地方。白额蜂虎主要吃蜜蜂,占其食物来源近50%。也会吃其他飞行昆虫,如甲虫、臭虫、苍蝇、蟋蟀、白蚁、蜻蜓、豆娘等。但要视乎季节及猎物的多少。它们会在低树枝位定点捕食,或滑翔而下捕食昆虫。它们的叫声是低沉的嘎声。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的群落平均有200只,会在山崖或堤岸挖穴筑巢。它们的群落可以横跨几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但会回到同一地方栖息、生活及繁殖。它们是鸟类中拥有最复杂的社群系统。白额蜂虎是一对一的社会关系,类群会进行合作生殖,不能生育的成员会帮助其他成员养育雏鸟。它们会帮助建筑超过一半的鸟巢,且会在繁殖的过程中作为帮手,包括挖洞筑巢、喂养雌鸟、孵化及喂哺雏鸟等,对雏鸟出生的数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繁殖季节,雌鸟平均产3-8枚卵,产卵期其因地而异,以降雨和气温决定:在肯尼亚是4至6月,在赞比亚和安哥拉是8月至9月,在津巴布韦是2月和4月,在南非是9月至10月。
白额蜂虎(2种)
1.Merops bullockoides bullockoides:分布于半干旱的中部和南部非洲稀树草原。
2.Merops bullockoides randorum: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高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