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红胸黑雁的简介、保护现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定居地点、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5:10:24作者:百科知识库

红胸黑雁的简介、保护现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定居地点、保护现状 红胸黑雁的图片

红胸黑雁(学名:Branta ruficollis,英文名:Red-breasted Goose)是鸭科黑雁属的鸟类。

红胸黑雁属于鸭科,学名为 Branta ruficollis。小型雁类。全长55厘米左右。体羽有金属光泽。头、后颈黑褐色;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脸后侧有大块栗红色斑,外围具宽白色纹;前颈和前胸为棕红色,外围以白色纹与脸后白纹相接。翅黑色,折翅时有两道细横纹。背、腹、尾羽黑褐色。嘴、脚均为黑褐色。产于湖南洞庭湖及广西南宁等地。红胸黑雁因数量稀少而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濒临物种红皮书中,同时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极濒危鸟类名录。

中文学名:红胸黑雁

拉丁学名:Branta ruficollis

英文俗名:Red-breasted Goose

命名作者:Pallas, 176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黑雁属(Branta)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e Europ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红胸黑雁

拉丁文目名: ANSER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natidae

拉丁文属名: Branta

拉丁文种名: ruficoll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69)

保护现状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红胸黑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26种在北极繁殖的鸟类列入了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名单,这种雁是其中之一。这些鸟类中有一半是海鸟,它们的食物供应正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名单上其余鸟类是陆地物种,包括几种在海岸栖息的鸟,它们的生存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

外形特征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喜欢结群,但不与其他雁鸭类混群,而是独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较大的群体有时多达数百只。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飞行时群体的队列极不整齐,有时呈斜线飞行,有时呈“V”字形,很不规则。

小型雁类。体小(全长55厘米左右)而色彩靓丽的雁类。头、后颈黑褐色;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脸后侧有大块栗红色斑,外围具宽白色纹;前颈和前胸为棕红色,外围以白色纹与脸后白纹相接。翅黑色,折翅时有两道细横纹。

背、腹、尾羽黑褐色。嘴、脚均为黑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拗口而断续,重复kik-yoik, kik yoik。群鸟取食时边吃边叫。

生活习性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习性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以植物嫩茎叶、种子等为食。 产于湖南洞庭湖及广西南宁等地。

红胸黑雁喜欢栖息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藓和地衣复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特别是在苔原上地势较高而又比较干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冬季大多出现在有耐碱植物生长的湖泊和水库周围地区,也出现在周围地势低洼的咸水湖和沿海地区,偶尔还出现在农田地里。

红胸黑雁喜欢结群,但不与其他雁鸭类混群,而是独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较大的群体有时多达数百只。性情活泼好动,彼此在一起生活时,总是吵吵嚷嚷,极为嘈杂,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从水面上飞起时,也总是在不停地鸣叫。晚上一般栖息在水面上、水边浅水处或者沙滩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结队地飞到草原上去觅食,中午又回到水边去休息、饮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时也在觅食地栖息。当气候较为恶劣,特别是有暴风雨侵袭的天气下,也常到芦苇丛中躲避。飞行时群体的队列极不整齐,有时呈斜线飞行,有时呈“V”字形,很不规则。每当要向水面上降落时,总是成群地在水面的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几乎同时调转方向,分别像箭一样一齐疾速地向水面落下,然后又在水面上汇集成密集的群体。

红胸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也吃根和植物种子,冬季有时还吃麦苗等农作物的幼苗。常成群觅食,同时头部急速活动,并且不断地发出象猪一样的“呼噜”声。

生长繁殖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生长繁殖红胸黑雁通常在6月初至6月中旬迁到繁殖地,此时繁殖地的冰雪已经融化,植物开始萌发。配对可能在越冬地就已经形成,求偶行为有点象高度的仪式化动作,包括相互点头浸水,雄鸟竖直头面对雌鸟,然后两翅张开,尾羽垂直竖起,伸颈和鸣叫等。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营巢,通常4—5对在一起成群营巢在陡峭的河岸附近,富有杂草和灌丛的溪流和峡谷,以及在斜坡地上的凹洼处。巢筑于较为开阔的、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没有任何隐蔽物,极为暴露,常常很远就能看见,有时还与鸥和猛禽等捕食鸟类的巢紧挨在一起,因此巢的损失率很大。巢由干草等构成,里面铺垫有一些绒羽。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为9枚。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和淡黄白色,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间均在巢的附近担任警戒任务。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便用巢边的绒羽和草将巢掩盖起来。如果遇到入侵者来临,亲鸟便高声鸣叫,声音显得焦虑不安,同时装出一副威吓的姿式,有时甚至做出准备攻击入侵者的姿势而绝不弃巢逃走。孵化期为23—25天。雏鸟孵出后就已经被有羽毛,属于早成鸟。当雏鸟孵出以后,雄鸟也加入到抚育和保卫雏鸟的行列之中,与雌鸟一起共同带领雏鸟到植物茂密的地方觅食,7月末到8月初,成鸟开始换羽,时间大约为15—20天。幼鸟2—3年才能达到性成熟。

红胸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每年9月中旬至9月末成群离开北极冻原带繁殖地,迁往欧洲东南部的黑海、里海和咸海等地越冬。迁徙时常集成大群,白天几乎不停地飞翔,仅在傍晚才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常常发出高叫声,极为嘈杂。5月中旬至5月末,它又成群结队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但春季迁徙的群体显著较秋季迁徙的群体为小。

红胸黑雁在我国极为罕见,全世界总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5,000只。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沼泽地排水,农业开发,使适合的越冬环境丧失,加之人为干扰和过度狩猎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定居地点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定居点红胸黑雁,飞行了约3000公里,从它们冬天的栖息地里海与黑海地带来到了北极。它们的邻居是凶猛的隼。在隼巢的30米以内,10对红胸黑雁就可以在此定居,但却没有危险。

狐狸才是真正的敌人。猛禽很少在靠近自己巢穴的附近捕食。因此红胸黑雁不会受到攻击。

同时,由于有了这个凶猛的邻居,狐狸也不敢靠近红胸黑雁领着它的小雁们经过隼的巢,此时他们是安全的,因为隼正忙着捕捉别的猎物。 红胸黑雁领着它的小雁们经过隼的巢,此时他们是安全的,因为隼正忙着捕捉别的猎物。

保护现状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因数量稀少而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濒临物种红皮书中,同时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极濒危鸟类名录。因此,从1985年国际上开始关注红胸黑雁以来,各国各地都加强了对红胸黑雁的保护。红胸黑雁繁殖地在被发现以后,国家林业局、辽宁省林业厅、大连市政府、林业局,长海县和庄河市政府、林业局以及石城乡政府都十分重视红胸黑雁保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红胸黑雁必要性,紧迫性的宣传教育,投入保护资金、设置专人看护,加强对繁殖地,觅食地的管理。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主持在召开了红胸黑雁保护现场办公会,大连市林业局,庄河市政府的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针对红胸黑雁保护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拆除坨子上违章建筑,撤走风力发电机、建观测保护站,继续设专人管护等措施来保护红胸黑雁的决定。会后,庄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红胸黑雁的通告,明确形人坨子周围30米以内严禁各类人员进入,水产养殖活动不得影响红胸黑雁的繁殖。同时,辽宁鸟类研究中心与有关科研部门又对形人坨周边的岛、坨进行了调查,以期发现红胸黑雁新的繁殖地。

红胸黑雁在辽宁繁殖地的发现,也引起了有关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并对红胸黑雁的保护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部分资金,帮助用于红胸黑雁取食地的调查和保护。国际鹳鹤委员会主席柯得尔先生于2002年亲自到红胸黑雁繁殖地现场进行考察,并就如何做好红胸黑雁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央电视台,也都分别进行了拍摄和报道,进行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2006年1月份,大连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边岛屿建成红胸黑雁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和依法进行。正是由于各部门,各方面的努力,红胸黑雁的繁殖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窝卵巢数达到6个,是1999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红胸黑雁被刊登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有关方面出席各种国际保护会议和有关活动,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和鸟类爱好者也都纷纷来到台南进行考察、观赏和摄录红胸黑雁,红胸黑雁的形象也出现在年历、邮票和各种宣传品上,甚至新版的旅行证件上也有红胸黑雁的图案,红胸黑雁已成为象征,对红胸黑雁情有独钟。众多的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对在越冬的红胸黑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掌握了红胸黑雁的越冬习性,同时也摄录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发表和出版了一批论文、书刊和画册,把红胸黑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到全社会,呼吁政府和广大民众加强对红胸黑雁的保护。

红胸黑雁繁殖越冬,鸟类工作者也十分关注红胸黑雁的保护。自1999年以来,有众多的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石城岛共商红胸黑雁保护大计。2005年7月召开了“首届红胸黑雁保护研讨会”,鸟类保护专家、学者,为红胸黑雁保护积极献计献策,使红胸黑雁保护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同时,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还出版发行了一批论文、专著和画册,为红胸黑雁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正是由于国际上的支持,红胸黑雁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比1985年增加了近10倍,而且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红胸黑雁的保护中,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外,还出现了一批红胸黑雁保护志愿者,他们不辞辛苦,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帮助进行调查,搞研究,拍摄照片和录像等,向广大民众进行宣传。正是有了这些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才使红胸黑雁保护得更好,才让读者看到了红胸黑雁这优美的舞姿和完整的风采。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