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5:08:58作者:百科知识库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英文名:Brown Shrike)为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中文学名:红尾伯劳
拉丁学名:Lanius cristatus
英文俗名:Brown Shrik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伯劳科(Laniidae)
中文属名:伯劳属(Lani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ne 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1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中等体型(20厘米)的淡褐色伯劳。喉白。
成鸟:前额灰,眉纹白,宽宽的眼罩黑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皮黄。亚种superciliosus上体多灰色而具灰色顶冠;亚种lucionensis和confusus的额偏白。
亚成鸟:似成鸟但背及体侧具深褐色细小的鳞状斑纹。黑色眉毛使其有别于虎纹伯劳的亚成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繁殖期发出cheh-cheh-cheh的叫声及鸣声。
红尾伯劳雄鸟头和背的颜色组合:
(1)头褐色,背褐色;(2)头灰色,背灰色;(3)头灰色,背褐色。
一般没有头褐色,背灰色的组合。
红尾伯劳雄鸟:头褐色,背褐色 红尾伯劳雄鸟:头灰色,背灰色 红尾伯劳:头灰色,背褐色红尾伯劳与红背伯劳的区别辨识 红尾伯劳红尾伯劳雄鸟和红背伯劳雄鸟的区别:红尾伯劳和红背伯劳雄鸟耳羽都是黑色,因此不能用雌鸟的区别方法。主要是看尾羽:红背伯劳雄鸟尾羽侧缘白色,这同红尾伯劳雄鸟明显不同。
红尾伯劳雌鸟或亚成鸟与红背伯劳的雌鸟或亚成鸟容易误判,区别在于耳羽:红尾伯劳雌鸟或亚成鸟耳羽黑色;红背伯劳雌鸟或亚成鸟耳羽棕色。
红尾伯劳雄鸟:尾羽无白色 红背伯劳雄鸟:尾羽侧缘白色 红尾伯劳雌鸟:耳羽黑色 红尾伯劳幼鸟:耳羽黑色 红背伯劳雌鸟:耳羽棕色 红背伯劳幼鸟:耳羽棕色 红背伯劳幼鸟:耳羽棕色红尾伯劳与棕尾伯劳(荒漠伯劳)的区别辨识红尾伯劳初级飞羽基部无白斑;而棕尾伯劳初级飞羽基部多具白斑,翅展开时有白斑。
棕尾伯劳初级飞羽有长有短,红尾伯劳初级飞羽亦有长有短,因此,初级飞羽长短不应作为判断依据。
红尾伯劳 荒漠伯劳(棕尾伯劳) 红尾伯劳 荒漠伯劳(棕尾伯劳) 红尾伯劳 荒漠伯劳(棕尾伯劳) 红尾伯劳 荒漠伯劳(棕尾伯劳) 红尾伯劳 荒漠伯劳(棕尾伯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蒙古,印度,中南半岛和菲律宾。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和台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巽他群岛、苏拉威西、马鲁古群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一般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confusus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lucionensis繁殖于吉林、辽宁及华北、华中和华东;冬季南迁,有些鸟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superciliosus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尤其在有稀矮树木和灌丛生长的开阔旷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边地头灌丛中较常见,也栖息于草甸灌丛、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林缘灌丛及其附近的小块次生杨桦林内。
红尾伯劳东北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日本亚种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在枝头跳跃或飞上飞下。有时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树顶端或电线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待有猎物出现时,才突然飞去捕猎,然后再飞回原来栖木上栖息。繁殖期间则常站在小树顶端仰首翘尾地高声鸣唱,鸣声粗犷、响亮、激昂有力,有时边鸣唱边突然飞向树顶上空,快速地扇动翅膀原地飞翔一阵后又落入枝头继续鸣唱,见到人后立刻往下飞入茂密的枝叶丛中或灌丛中。红尾伯劳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红尾伯劳为广布于中国的温湿地带森林鸟类,为平原、丘陵至低山区的常见种,尤以在低山丘陵地的村落附近数量更高。5月上旬迁来,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较固定的栖点(树枝、电线)停栖,环顾四周以猎捕地表的小动物和昆虫。该猎点的这一段较粗树枝的树皮被剥光,并用树皮纤维筑巢。昆虫占99.6%,以鞘目昆虫最多,包括金龟(虫甲)、沟叩头(虫甲),伪步行(虫甲)、象(虫甲)等;其次为鳞翅目夜蛾科和天蛾科幼虫,以主蝼蛄、负蝗、螳螂等。此鸟喜食蝼蛄、蝗虫和地老虎,也捕捉蜥蜴,将之穿挂于树上的尖枝杈上,然后撕食其内脏和肌肉等柔软部分,剩余物则挂在树上绝不回顾。幼鸟就具有将食物(肉条)挂钩在笼内尖刺物上撕食的本能,而并非贮藏。
筑巢活动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由雌雄鸟共同担任。巢材均就地取得,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部分巢内编入蒿草及花序。筑巢期6~7天,巢多位于林缘及开扩地附近,巢距地高度平均距地为9m,以6~8m最多。巢以草茎为主编成,混以大量树皮纤维、植物根、毛、羽以及线绳等。巢的平均外径10.7~11.5cm,内径3.8~7.3cm,巢高9.2m,巢深5.5cm。产卵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年繁殖一窝。满窝卵5~7枚,每日产出1枚,最高窝卵数为8枚。红尾伯劳(图8)平均卵重3.15+-0.04g,平均卵径16.9~22.3mm;卵淡粉或淡青色,具紫褐色细斑及灰褐色疏斑,在钝端较集中。孵卵由雌鸟担任,于末卵产出之前1~2天即开始坐巢,卵的孵化期为14~15天,首、末卵的雏鸟破壳相距2~4天。在整个孵卵期间,雄鸟皆衔虫饲喂雌鸟,每当雄鸟来巢时,雌鸟即抖动双翅,发出似隼的叫声索食。
刚出壳的雏鸟重2.6g,除腹侧有一行绒羽外,全体光裸。6日龄睁眼,背、翅及尾羽羽尖开始露出。10日龄背羽及尾羽羽鞘开始破裂。12日龄上嘴出现齿突。14~15日龄开始离巢。15~30日龄在巢区附近由双亲继续抚育。40~55日龄进行雏后换羽成为幼鸟。实验测定雏鸟的化学体温调节能力始于10日龄。
1、红尾伯劳指名亚种(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库页岛,堪察加;繁殖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主要是海岸)和马来半岛。
2、红尾伯劳东北亚种(Lanius cristatus confuses )分布蒙古,俄罗斯东南,中国东北地区,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
3、红尾伯劳普通亚种(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 )分布于中国东部,韩国和日本(九州),中国东南沿海养殖为主,台湾,菲律宾,婆罗洲中部和苏拉威西岛北部。
4、红尾伯劳日本亚种(Lanius cristatus supercilliosus) 分布于萨哈林我,日本下千岛和北海道,中国南部(沿海、海南岛、中南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岛西部。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