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红交嘴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更新时间:2023-02-08 15:04:09作者:百科知识库

红交嘴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交嘴雀的图片

红交嘴雀(学名:Loxia curvirostra,英文名:Red Crossbill)是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

红交嘴雀(学名:Loxia curvirostra)亦称歪嘴雀、交喙鸟、青交嘴。属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属。主要繁殖在东北,冬天迁徒到长江下游地区越冬。飞翔快,呈波浪式。鸣叫声较尖,而且较高。一般栖息于山区松柏林中,迁徒时至平原阔叶林里。 常结群游荡,由4、5只到数十只不等。食物全部为落叶松种子。

中文学名:红交嘴雀

拉丁学名:Loxia curvirostra

英文俗名:Red Crossbil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交嘴雀属(Loxi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红交嘴雀 红交嘴雀

红交嘴雀中等体型(16.5厘米)的雀。体型似麻雀但稍大。体长约16厘米。通体朱红色,翅膀和尾近黑色,下腹白,脸暗褐色。繁殖期雄鸟的砖红色随亚种而有异,从橘黄至玫红及猩红,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红色多些黄色调。

红色一般多杂斑,嘴较松雀的钩嘴更弯曲。雌鸟似雄鸟但为暗橄榄绿而非红色。幼鸟似雌鸟而具纵纹。

虹膜-深褐;嘴-近黑;脚-近黑。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红交嘴雀与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他雀类的区别为上下嘴相侧交。

红交嘴雀雄雌两性的成鸟、幼鸟与白翅交嘴雀的区别在均无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无白色羽端。极个别红交嘴雀翼上略显白色翼斑但绝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头形也不如其拱出。

在欧洲,雄性红交嘴雀通常拥有红色或橙色的外表;而雌性则具有绿色或黄色的外表。但其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著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很难与鹦交嘴雀(Parrot Crossbill)苏格兰交嘴雀(Scottish Crossbill)区分。因为三者皆于欧亚大陆上生长,而红交嘴雀与鹦交嘴雀和苏格兰交嘴雀的羽毛几乎没有区别,但头部与鸟嘴则较后两者为小。

地理分布

红交嘴雀 红交嘴雀

地方性常见于中等海拔的松林。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松林及江苏的丘陵地带;越冬于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及江苏。tiansc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青海、辽宁及河北。

himalay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西部、青海南部。指名亚种的个别鸟在青海(西宁)有越冬记录。

全北界及东南亚的温带针叶林。在中国见于东北南部以至长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

生活习性

红交嘴雀,摄影乐鸟,2012.12.30 红交嘴雀,摄影乐鸟,2012.12.30

冬季游荡且部分鸟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食物全部为落叶松种子,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栖息在寒温针叶带的各种林型中。喜欢在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黄花落叶松-白桦林中生活。常结群游荡,由4、5只到数十只不等。

生长繁殖

红交嘴雀,摄影乐鸟,2012.12.30 红交嘴雀,摄影乐鸟,2012.12.30

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云杉的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苔藓、地衣等编织而成。

一窝3—5枚卵,壳色为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松籽育雏,14—18日后离巢。秋天,幼鸟与老鸟混在一起,结集成群,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