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3:34:57作者:百科知识库
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英文名:Oriental White-eye)是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
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a)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分布在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巽他群岛。灰腹绣眼鸟是体小的橄榄绿色绣眼鸟。似暗绿绣眼鸟,但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
中文学名:灰腹绣眼鸟
拉丁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
英文俗名:Oriental White-eye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中文属名:绣眼鸟属(Zosterop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灰腹绣眼鸟体小(11厘米)的橄榄绿色绣眼鸟。
虹膜-黄褐;嘴-黑色;脚-橄榄灰。
叫声:轻柔的高音嘁喳叫声dzi-da-da或重复金属声dzadza。群鸟嘁喳叫个不停。
习性: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灰腹绣眼鸟和暗绿绣眼鸟的区别:灰腹绣眼鸟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这一点不明显)。
灰腹绣眼鸟和红胁绣眼鸟的区别:红胁绣眼鸟两胁栗色。
暗绿绣眼鸟 红胁绣眼鸟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siamensis为常见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及四川南部至广西西南部高至海拔1400米的低地及丘陵。亚种joannae在中国西部有记录但状况不详。随季节迁移。
迁徙: 留鸟,部分在冬季游荡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尤喜河谷阔叶林和灌丛,有时亦出现于农田地边、果园和村寨附近小林内。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蛾类、蚂蚁等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
灰腹绣眼鸟习 性: 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余季节多成群,有时也与太阳鸟、暗绿绣眼鸟等其它鸟类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穿梭,或从一棵树急速飞至另一棵树,并发出‘吱、吱、吱’的叫声,有时亦见悬吊在细枝末梢或在树叶下面啄食。
繁殖: 繁殖期4-7月,有的在3月中下旬即开始繁殖。在云南西北部曾在5月上旬见到孵出的雏鸟,而在贵州和西藏,7月份雄鸟睾丸还相当膨大,分别为5mm×4.5mm和4mm×6.0mm,在巴基斯坦,8月份还见有产卵的,或许1年繁殖2窝。营巢于常绿阔叶林、河谷林和林缘灌丛,有时也在果园、地边和村寨附近小林内营巢。巢多置于树冠层茂密的细枝叶间和小树和灌木枝权上,主要用草丝、木棉、蛛网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蒲公英等种毛和兽毛,有时巢外面还用一些苔藓、蜘蛛卵壳加以装饰。巢距地高1-6m,呈杯状,巢口直径为4.5-5.0cm,高5cm,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每窝产卵2-3枚,通常3枚。卵淡蓝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13.5-18.2mm×10.3-12.1mm。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0-11天即可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