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
2023-03-21
更新时间:2023-03-22 01:13:31作者:百科
[拼音]:Dongxiboliya Nanbu Jinhai Diqu Xinshiqi Shidaiwenhua
年代大体为公元前第5千年~前第2千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等人进行了发掘和研究。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格罗马图哈文化、新彼得罗夫卡文化、奥西诺湖文化、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等。根据文化遗存的分布和内涵,可划为黑龙江中游左岸、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沿海3个区域。
黑龙江中游左岸该区域主要有两类文化。第一类文化为格罗马图哈文化(前第5千年后半叶至前第4千年),得名于结雅河(精奇里江)左岸支流格罗马图哈河河口发掘的遗址。该文化石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用河砾石打制的锛形工具,多数仅从一面加工,另一面保留原来的石皮。也有剥打刀形薄石片后的各种石核,以及用这类石片和石核制作的小型石器,如镞、锥等。陶器手制,表面带各种印纹。文化层中发现有灶,但未见房子遗迹,推测应是住帐篷的游动或半定居的猎人宿营地。第二类文化的早期为新彼得罗夫卡文化(前第5千年),得名于黑龙江左岸的新彼得罗夫卡遗址。该文化有发达的从石核上剥打刀形薄石片的技术,故曾被称为“薄石片文化”,以楔形石核最常见,广泛采用刀形薄石片制作镞、刮削器、切割器,也有磨制的锛形器和石刀。陶器平底,饰泥条堆纹,但很少见。村落由半地穴式居址构成。房子内部有直径达 2米的窖穴和保存石核的小坑。在一个小坑中发现32个石网坠,证明已有鱼网。该文化是主要以渔猎为生的定居者的文化。比新彼得罗夫卡文化晚得多的奥西诺湖文化(约前第 2千年),由奥西诺湖遗址得名。石器中刀形薄石片已消失,磨制和两面压剥加工的技术发达。房址内多鱼骨,并有骨鱼标和石网坠,说明渔业仍很重要。石镞和鹿角表明仍有狩猎。但大型的打制石锄以及石磨盘、石磨棒证明已有农业。饰泥条堆纹的平底陶器和有两圈柱洞的半地穴式居址,反映出该文化与新彼得罗夫卡文化间的渊源关系。
黑龙江下游指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以下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其新石器文化是以回游鱼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定居者文化。村落由许多宽敞的半地穴式居址构成。有平底的大型陶器。陶器上有流畅的螺旋纹和由整齐排列的菱形印窝构成的“黑龙江编织纹”,与贝加尔湖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较简单的直线几何纹形成鲜明的对比。典型遗址有苏丘岛遗址、孔东村遗址、马雷舍沃村遗址等。根据1966年发掘的沃兹涅谢诺夫卡遗址的地层关系,可将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划分为 3个阶段。底下两层相当于马雷舍沃村中的遗址,命名为马雷舍沃文化(约前第 4千年),特征是两面压剥法制造的石器和以三角纹、篦点纹构成华丽饰纹的陶器。中间的一层相当于孔东遗址,命名为孔东文化(约前第3千年前半叶),压剥法加工的石器仍很多,但大型磨制斧锛发达,出现了白色软玉制品,陶器多饰“黑龙江编织纹”。最上一层相当于苏丘岛遗址,命名为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约前第3千年末至前第2千年前半叶),此时压剥法加工的石器已逐渐被板岩磨制石器排挤,陶器颈肩分界不明显,饰以纵列的之字形篦点纹、螺旋纹,有的还有人面纹。
从前第2千年初起,黑龙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达到黑龙江中游,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吸收了当地奥西诺湖文化的农业成分。另一方面,在黑龙江下游萨尔戈利遗址中,在含有螺旋纹陶器的文化层之上,发现有包含贝加尔型印纹圜底陶器的文化层,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地居住有来自北方的部落。
乌苏里江以东沿海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至少有两类不同的文化。第一类文化以九急河(即野猪河,现称鲁德纳亚河)河口?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878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木偶焙右胖肺怼F浒氲匮ㄊ骄又返男问健⒔峁褂牒诹掠涡率魇贝姆课菹嘟O虏愠鐾恋奶掌斡小昂诹嘀啤保喜愠鐾撂掌髀杂芯保械氖巫萘兄治坪吐菪啤A矫嫜拱庸さ氖吆鸵幻嫱蛊稹⒑岫厦娉嗜切蔚哪ブ剖家灿牒诹掠蔚暮芟嗨啤F涫魅缑摺⒌丁⑶懈钇鳌⒐蜗髌鞯确从尘用褚圆队愫歪髁晕罨 5グ艉褪ヅ趟得髋┮悼赡芤衙妊俊M辔幕糯娌唤鲈诒辈康难睾5卮以谀喜磕诼降?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2252.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兴凯湖地区、绥芬河中游也有发现。第二类文化以格拉德卡亚河河口扎伊萨诺夫卡遗址为代表。用黑曜石制造的小型工具(镞、刀等)很发达,磨制石斧的横截面为对称的椭圆形。陶器主要有直壁深腹罐、鼓腹罐和碗,饰以纵列之字纹、平行弦纹、内填押捺篦纹的折线几何纹等。居民亦以渔猎为生活基础,也有石磨盘。该遗址被定为前第2千年。与之相类似的遗存主要见于接近朝鲜的南部沿海地带,在朝鲜半岛及中国延边地区亦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