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玉米螟如何进行防治

更新时间:2023-02-10 14:07:45作者:百科知识库

玉米螟如何进行防治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夏玉米受害较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减产30%.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使得玉米螟的为害日益加重。

  1.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1.1为害程度2010年6月下旬~7月上旬,天气阴雨连绵,温度在20℃~25℃间,气温条件对玉米螟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起初叶片上有虫孔,玉米长势喜人,入秋时玉米圆棒表现也相当好,到9月20日前后,玉米螟为害就明显表现出来;茎秆倒折率高达30%~60%,籽粒薄、突尖大、多数品种突尖。玉米圆棒时表现突出的郑单958,在9月末收获时,茎秆倒折率高达40%~60%,既给收获带来了难度,又造成了大量减产。

  1.2为害特点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7月上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

  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

  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

  6.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当加多点数。

  4.3化学防治这是一项在生物防治玉米螟不方便时采取的一项措施,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或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每亩用50~60kg的药液喷施。

本文标签: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