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玉米上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更新时间:2023-02-10 11:52:48作者:百科知识库

玉米上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1、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茎虫,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在我县年发生两代,第一代主要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危害夏玉米。它不仅繁殖快,而且危害时间长。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折断。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用药量为0.5-1公斤。玉米穗期药剂保护:常用药剂有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2、玉米蓟马:主要为害玉米、麦类等禾本科作物,是典型的食叶害虫。在6-8月份为危害高峰期。它主要以成虫对植物造成为害,造成玉米苗期发育畸形,叶片扭曲、皱缩,叶正面出现黄色条斑,叶背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受害重的叶片变黄枯干,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亩用啶虫脒、乐果、高氯.马乳油等1000倍液均匀喷雾。同时,可加入甲霜灵、植物龙等杀菌及生长调节剂防病助长。

  3、玉米粗缩病:该病表现为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病株分蘖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轻者虽抽雄,但半包在喇叭口里,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

  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毒。在防治上,应选用抗病品种;在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抗病力;玉米苗期喷洒菌毒清或病毒必克;在灰飞虱传毒为害期喷洒2.5%扑虱蚜乳油1000倍液及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混合液,每亩30 -40公斤 ,隔6-7天一次,连喷2-3次。

  4、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以抽雄、灌浆期发生最多。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褐色水渍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本文标签: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