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9:54:14作者:百科知识库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水产养殖的主流是高密度池塘主养鲤鱼,并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高密度池塘主养鲤生产中,饲料投资要占养殖成本的70%以上,所以池塘高密度养鲤效益的高低于饲料的优劣和投饲技术的高低,除此以外,还必须有其他几个条件做保证,如池塘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水电是否有保证,池塘管理技术的高低,放养模式是否合理,鱼病防治的好坏等等。下面就这些方面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池塘基本条件
(一)池塘位置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供电方便的地方建造鱼池。这样既有利于注、排水,也有利于鱼种、饲料和成鱼的运输和销售。
(二)面积和水深
面积5-20亩为宜,实践经验证明盐碱地养殖池塘不宜太小(小于5亩),池塘太小池水与四壁接触面积大,易于蒸发,盐度上升快。5亩以下的池塘可以用作培育鱼苗。
水深1.5-2.5米。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需要有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以便增加放养量,提高产量。池水较深,蓄水量较大,水质较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因此,渔谚有“一寸水、一寸鱼”的说法。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下层水光照条件差,溶氧低,加上有机物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这就容易造成下层水经常缺氧。因此,池水过深,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
(三)土质
饲养鲤科鱼类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养1年~2年后的鱼池,由于积存的残饵、鱼类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代替了原有的土壤。淤泥过多,则其中所含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易造成缺氧。而且缺氧后有机物厌氧发酵还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通常在鱼种放养时,池底应保持5cm厚的淤泥,这对补充水中营养物质和保持、调节水的肥度有很大的作用。
粘土池底,保水保肥,缺点是易使池水过肥,要勤换水;沙土底质保肥水较差,但不易使水变坏,要勤加水。粘土底质池塘可适当多放鲢鳙鱼,沙土底质池塘适当少放鲢鳙鱼。
(四)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
鱼池以东西长而南北宽的长方形池为最好。这样的池形的优点是池埂遮荫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并且夏季多东南风和西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池水在动态中能自然增氧,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池的长宽比以5:3为最好。这种长方形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有利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注水时也易造成池水的流转。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五)配套机械
发电机械:需自配发电机,以防突然断电。
增氧机械:要求亩产量在1250公斤以下时,5-10亩池塘配3KW增氧机和水泵各一台;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时,5-10亩池塘配3KW增氧机两台和水泵一台。另还需要有备用增氧机,其中一个增氧机损坏后还有增氧机可用。
二、鱼类品种选择及放养
(一)放养品种:主养鱼为黄河鲤或建鲤的当年夏花或一龄鱼种。要求夏花或鱼种体格健壮,规格整齐,来源相同。搭配鱼为鲢、鳙、草鱼等,要注意草鱼规格不能过大,以免影响鲤鱼摄食。各鱼种在放养时都要按常规消毒,3-5%食盐消毒10-15分钟即可。
(二)放养模式
1、主养鱼种
每亩放养鲤鱼夏花20000-30000尾,花白鲢2000-4000尾。
2、当年夏花养成鱼
每亩放鲤夏花2000-2500尾,夏花要求培养到4-5厘米后再做为主养鱼放养,这样成活率比较高。每亩再搭配花白鲢夏花3000-5000尾,3-4个月可出池。
3、鱼种养成鱼
每亩放养规格为25-75克/尾的鲤鱼种1500-2500尾。
套养规格为50-100克/尾的白鲢鱼种200-300尾,鳙鱼50-75尾,鲢鳙比例为鲢:鳙=4:1。
其他可再套养品种:规格为10-15克/尾的草鱼种100尾/亩以下。草鱼放养量不能过大,因为是投喂鲤鱼饲料,蛋白含量高,草鱼容易得肝胆综合症,一旦得病,鱼药成本太高,治划不来,不治,看着心疼,因此建议草鱼放养量不要超过100尾/亩。不提倡放鲫鱼,鲤鱼池套养鲫鱼会使饵料系数升高。
三、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对于高密度主养鲤鱼非常重要,水质调节好了,水中溶氧充足,有害物质少了有利于鱼类正常摄食和消化,降低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水质好坏的简单判断
1、根据透明度决断:养鱼优质的透明度应在10-20厘米(混水除外)。高产池一般要求透明度15厘米左右即可。
2、根据水色判断:鱼池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殖的浮游植物所决定。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水的颜色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茶褐色: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这些藻类鱼易消化,是鲢鱼的好饵料,该水溶氧充足,是最好水质。
②淡黄色或米黄色:优势种为硅藻或隐藻,水中溶氧较多,鲢鱼饵料较充足,水质较好。碱度过大的池水颜色易泛黄,应加以区别。
③绿色水(油绿、黄绿):优势种为绿藻(绿球藻、栅藻等)和隐藻,是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可作为鲢鱼的饵料,该水质较好。
④蓝绿色(灰绿、浓绿):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蓝绿色浮膜,水中微囊藻和囊球藻等蓝藻类多,这些藻类鱼类不易消化,而且还会产生毒素,使鱼类中毒,影响生长。鲤鱼在这种水质中吃食不正常,生长缓慢,甚至会中毒死亡。该水质不好,应尽快换水。
⑤红色:优势种为裸甲藻、血红裸藻,过浓时产生毒素,该水质很差,应彻底换水。
⑥灰水:浮游生物死亡后变成的臭清水,这是最坏的水质,应立即大量换水,并加注新水,施无机肥肥水。
3、根据水的肥瘦判断
①瘦水:水色很浅,透明度大,可达60-7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很少,水中往往有丝状藻类;有时浮游动物较多。这种水不利于鱼类生长。
②正常水:水色深浅适度,透明度在10-30厘米之间,水中含较多鱼类消化藻类。
③肥水:水色很浓,透明度在10厘米以下,水中含大量浮游生物,如果不注意调节,该水易老化。
④老水:水色过浓,透明度小于5厘米,水中常含大量不易消化的微囊藻等蓝藻,这种水质极不利于鱼类生长,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4、看鱼吃食情况判断
鱼吃食良好时,一般情况下水质是比较好的,如果鱼不吃食或吃食量大减,要先检查鱼类是否浮头或是否有病,如果没浮头而且也没病,那么应当看水质是否过瘦或过肥。水过瘦时,水中产氧不足造成鱼类食欲下降;水过肥时造成耗氧过多,鱼也会食欲下降。
(二)水质调节
1、一般情况下每10-15天换水30厘米深左右。
2、过瘦水:这种水质严重浮游生物,应当尽快在短时间内将浮游生物培育起来,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施化肥,如碳铵,用量为1米水深池塘每亩2.5-3千克。
3、过肥水(老水):排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或用益生菌,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杀菌消毒药物调节。
四、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主要靠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越早越好。预防工作做得好,鱼病就越少,所以我们仍提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一)防:为了减少鱼病发生机率,预防是最佳途径,除了传统的放鱼前用漂白粉(15公斤/亩)彻底清塘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消毒:3、4、5、6月消毒一次到两次就可以,7、8、9、10每月最少消毒一次。消毒剂可以选择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和聚维酮碘。前期,二氧化氯和二溴海因替换使用,后期可以使用聚维酮碘。
2、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5月份开始使用,每半月泼洒一次,10月底结束。
3、定期喂药饵,增加鱼体抗病力。鱼1斤之前,内服中草药制剂(如三黄粉,穿心莲等)+VC,喂两次到三次即可;鱼1.5斤左右时,可以内服西药(如恩诺沙星、诺夫沙星和氟本尼考等)+VC+肝胆康一次到两次。
(二)常见鱼病症状
1、寄生虫病
病鱼烦燥不安、跳跃、窜游、钻泥,体表或鳃部粘液增多,镜检或肉眼可见鳃丝和体表有寄生虫附着,主要有三代虫、指环虫、车轮虫和粘孢子虫等,轻者病鱼食欲减退,重者出现死亡。体内寄生虫如鲢碘泡虫、复口吸虫、绦虫、艾美球虫等也能引起鱼类狂燥或堵塞肠道,造成鱼食欲下降,鱼体消瘦。
2、细菌性疾病
病鱼表现出离群独游,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停食,鳞片脱落、烂鳍、鱼体发黑、鳃丝腐烂、体表出血、竖鳞、肠道发炎等不同症状,池边可发现病鱼。
(三)鱼病治疗
1、治虫
治虫药物有铜铁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5:2)、敌百虫、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中药制剂和某些农药(如辛硫磷),这些治虫药有所侧重。铜铁合剂主要治有鞭毛的原生动物,如车轮虫、鳃隐鞭虫及中华鳋。敌百虫和辛硫磷等有机磷药类主要杀蠕虫(三代虫、指环虫、绦虫、锚头鳋,鱼虱等),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杀蠕虫效果也相当不错;球虫病应用硫磺拌饵治疗。有些虫较难治,需要几种药配合一起用。
2、灭菌
分外用和内服治疗。外用药包括氯制剂、碘制剂和中药制剂。内服药主要有恩诺沙星、诺夫沙星和氟本尼考等,这些药按一定比例掺和到饲料中,主要治常规性细菌病。
(四)条件性疾病
1、中毒及防治
①氨中毒:发生在冬季或早春,其表现为突然发生不明症状的大批死亡。主要是由于不清塘或池塘淤泥较厚,或施肥不当,比如施未经发酵的鸡粪等,解救方法是换池或换水,或泼洒沸石粉25-30公斤/亩。
②碱中毒:春季多发,4-6月份盐碱层上升,造成池塘碱度上升,特别是遇到高温天,池塘水浅,而且较瘦,易发生碱中毒。过冬老水也易发生碱中毒。症状鱼爬边,中午更严重。解毒方法是加注新水,施用酸性物质如食用醋10-15公斤/亩·米,同时泼洒增氧剂防缺氧。发生碱中毒不宜开增氧机。
③重金属中毒:多发生于新开挖池塘,新塘养鱼苗易发生重金属中毒,中毒的主要症状是鱼体弯曲、瘦弱,解毒方法是经常排水并加注新水。新挖池塘当年最好养成鱼,不要养鱼苗。
④农药中毒:主要是有机磷中毒。症状不明,死亡严重,鱼池中所有的鱼都会死亡,包括野杂鱼等。这些易引起鱼类中毒的农药有辛硫磷等,一般不提倡用农药,农药中毒目前尚无有效解毒方法。
2、营养缺少病
鱼类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长期摄食营养不全的饲料,会造成营养不良症。表现为鱼体干瘪、背瘦、烂鳍等症状。如鱼烂鳍条主要原因是缺乏VC和VB2,鲤鱼背部瘦(刀背病)主要原因是使用了脂肪氧化变质的饲料(原料)。这类病主要依靠预防,一旦生病,治疗起来较难,效果慢。
五、科学使用增氧机机械
增氧机械主要包括增氧机和水泵(泥浆泵和潜水泵),其在高密度养殖鲤鱼池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氧机械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晴天中午开机三十分钟,目的是将上层过饱和的氧气及时输送到下层,使池塘底层水溶氧增多。高温季节,池水都比较深,能进行光合作用(即氧气充足)的水层深度大约1.5-1.7米,再往下面溶氧非常低。夜晚时池底会消耗大量氧气,鱼易浮头,开增氧机把上层水搅动起来,使上层溶氧向下层输送,增加下层水溶氧量。
2、下午和傍晚不能开机,否则使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反而增加耗氧水层和耗氧量,易引起鱼类浮头。
3、阴雨天晚上早开机,晴天晚上可适当晚开,一旦开启了增氧机就不能关,必须开到日出。绝不能开一会关一会。
4、水泵和增氧机联合使用:鱼类严重浮头时,爬池边,不靠近增氧机,这时可以使用水泵,直接抽池水沿池塘纵向边缘冲,使池水循环起来,可以减轻浮头症状,同时再结合使用浮头灵(主要成份为过碳酸钠),使鱼在短时间内尽快恢复正常。
六、饲料投喂技术
(一)影响饲料投喂量的因素
1、水温
水温是影响鱼摄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做为鲤鱼,水温在15℃以上才能正常摄食生长,低于15℃虽然也摄食,但基本不会增肉。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6℃,温度越高,生长越快,摄食量也越大,但超过28℃,由于池塘环境及溶氧限制,生长速度下降,鱼摄食量应适当降低。
2、规格
鱼的生长营养需求是依鱼体重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摄食量相对鱼体重也随之降低。幼鱼生长速度快,需要营养高,摄食量也大,成鱼则相对生长速度慢,营养要求低,摄食率相对下降,因此投喂率也要下降。总结一句话:鱼规格越大,吃食量相对体重越小,吃得越饱,消化率越低。
3、溶解氧
溶解氧高,鱼摄食旺盛;溶氧低,鱼厌食,摄食量下降。因此,雨天、阴天和闷热天池塘溶氧下降,应减少甚至不投喂饲料,以免造成浪费,加重缺氧,浮头。
(二)投喂原则
7-8成饱,即投喂时食场摄食鱼尚有50%-80%时,鱼就可以达到7-8成饱。不能按以往食场尚有20%鱼即认为达到8成饱的观点来衡量鱼的摄食程度。
(三)全年投喂量计算
根据鱼放养尾数和计划要达到的出池规格,基本可算出全年用料量,一般建议每尾鱼全年投喂量为2.4-2.8斤较好,每尾鱼不要超过3斤料,否则会造成系数上升,饲料浪费。
全年投喂量=养殖尾数×1.5(预计饲料系数)×预计规格
(四)日投喂量
确定日投喂量主要依据是鱼的规格和水温高低,确定投饵比率,根据放养的吃食鱼尾数,单尾重计算出总吃食鱼重量,两者相乘即为全天投喂量。
日投喂量=吃食鱼总重(单尾重×吃食鱼尾数)×投饵率
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气温与水温的关系,一般来说水温随气温上升,但水温变化较慢,投喂量一般随水温升高而增加,但当水温达到27℃以上时,投喂量应随水温上而下降。因此不能盲目地认为温度越高投喂量就越大。
(2)鱼大小与投喂量的关系,随着鱼体的生长规格由小到大,对饲料的需求量也发生变化,按体重计算,规格越大,需要饲料的百分比就越小,如50克的鱼,水是在25℃时,正常需要投喂体重4-5%饲料量满足生长要求,而500克的鱼,只需要体重的2-2.5%饲料量就能满足生长需要,超过个投喂量,鱼体不能利用。因此,切记规格越大投喂比例越小的原则。具体的投喂量须查清投喂比例再计算。一般来说,随着鱼体规格增大,投喂量也会逐渐增大。但投喂增加的比例远远小规格的增加比例,一定要经过仔细计算,确定一日的投喂量。
(3)雨天、闷热天鱼早上浮头严重应试少喂,甚至不喂。
鲤鱼颗粒饲料投喂量计算表(%)
体重
水温℃ | 50-100克 | 100-200克 | 200-300克 | 300-400克 | 400-600克 | 600-700克 | 700-900克 |
15 | 2.0 | 1.5 | 1.4 | 1.0 | 0.9 | 0.6 | 0.2 |
16 | 2.2 | 1.6 | 1.5 | 1.2 | 1.0 | 0.6 | 0.2 |
17 | 2.4 | 1.7 | 1.6 | 1.3 | 1.1 | 0.7 | 0.2 |
18 | 2.6 | 1.8 | 1.7 | 1.4 | 1.2 | 0.7 | 0.3 |
19 | 2.8 | 2.0 | 1.8 | 1.4 | 1.2 | 0.8 | 0.4 |
20 | 3.0 | 2.4 | 2.0 | 1.5 | 1.3 | 0.8 | 0.5 |
21 | 3.2 | 2.7 | 2.1 | 1.5 | 1.4 | 0.9 | 0.5 |
22 | 3.4 | 3.0 | 2.2 | 1.5 | 1.4 | 0.9 | 0.6 |
23 | 3.6 | 3.3 | 2.3 | 1.6 | 1.5 | 1.0 | 0.8 |
24 | 3.8 | 3.6 | 2.5 | 1.8 | 1.8 | 1.2 | 0.8 |
25 | 4.0 | 3.8 | 2.7 | 2.0 | 2.0 | 1.5 | 1.0 |
26 | 4.2 | 3.9 | 2.8 | 2.2 | 2.1 | 1.5 | 1.2 |
27 | 4.5 | 4.0 | 2.9 | 2.4 | 2.3 | 1.8 | 1.2 |
28-30 | 4.0 | 3.8 | 2.8 | 2.0 | 2.0 | 1.5 | 1.0 |
一般情况下22-27℃水温时(6-9月)建议投喂量为:50-200克投喂比例:3%左右;200-300克投喂比例:2.5%左右;300-600克投喂比例:2%左右;600-800克投喂比例:1.5%左右;800克以上投喂比例:1%左右;水温超过28℃应减少投喂量。
(五)日投喂次数
一天投喂3-4次(夏季鱼苗投喂4-5次)。
1、按温度季节分:低温2-3次,相对高温喂3-4次;3-4月2次,5-7月4次。8-9月3次,10月2次。
2、按鱼规格分:小鱼喂4次(350克以下),大鱼3次(350克以上)。
(六)投喂时间
应在太阳出来1小时以后再喂,下午应在太阳落下前半小时喂完。推荐投喂开始时间:
日喂3次:9:00
12:00
16:00-17:00
日喂4次:8:00-8:30 11:00-11:30 14:00-14:30 17:00
(七)每次投喂持续时间
一般控制在60分钟左右,前期低温鱼摄食量少,时间可以缩短到30-45分钟,鱼体规格达到250克以上时,投喂时间必须达到60分钟,后期鱼规格大,投喂量大,应延长投喂时间到60-90分钟。投饵机的投喂频率一般为8秒一次为好。
(八)日投喂量分配
原则是“两头小,中间多”中间1-2次应适当多喂,早上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应当少喂,尤其是最后一次,喂完后马上天变黑,没有光合作用,溶氧降低,吃食过多,一是鱼得多,低氧情况下消化率低,浪费饲料,二是鱼易浮头,严重影响鱼的体质,影响生长。
目前的情况是一般下午最后一次摄食非常好,所以经常投喂量偏大,这是很不正确的,应尽快调整过来。
以上八条是饲料投喂的关键技术,应严格遵守,不能凭经验来投喂,更不能认为鱼吃就应该喂。养殖的效益日渐下降,有没有效益就由饲料质量及投喂技术的正确与否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