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油茶炭疽病及其防治方法

更新时间:2023-02-10 09:27:23作者:百科知识库

油茶炭疽病及其防治方法

油茶炭疽病主要发生于我国陕西、河南及长江以南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落果、落蕾、落叶和枯梢,严重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50%。笔者经多年的试验观察,总结了油茶炭疽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油茶炭疽病的危害症状
  1.1果实受害典型病斑为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初期果面上山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在果径迅速生长后期发生的部分病斑,有时颜色稍浅,是黄褐至浅褐色,其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粘质的分生孢子堆。
  1.果子可有1~10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病果有时沿病斑中部开裂。未成熟种子病斑褐色或黑褐色;成熟种子病斑为褪色斑,种仁病斑黑褐色。
  1.2叶芽和花芽受害病斑多在叶尖,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或黄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有紫红色或淡黄褪色环,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有轮生小黑色,每一轮纹在叶背呈褐色隆起。花芽上病斑可深入子房柄。花瓣基部病斑为黑褐色,半圆形。春季嫩梢上病斑多在基部,呈舌状或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随之病梢弯曲,落叶。夏、秋季以树基、树干,大枝上不定芽发梢的病斑占多数,症状同上,部位以中部居多。在2~3年生枝条上病斑为梭形,下陷的溃疡斑。大枝和树干上为轮状大型病斑,由外向内逐层下陷,木质部灰黑色。
  2发生规律及为害顺序
  2.1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2年春,当温度上升到15~19摄氏度,持续10d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5~17d。
  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发病,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实。
  2.2为害顺序一年中,先为害嫩梢、嫩叶,后果实,其次为花芽、叶芽,直至初冬的花。由病蕾发育成的花,幼果和枝端的病蕾痕继续发病,形成一个年周期的侵染链,经冬季休眠后连接到翌年春天。
  3油茶炭疽病发生条件
  病害发生和蔓延与温、湿度有关。菌丝在10摄氏度时开始生长,38摄氏度停止,最适温度为28摄氏度。当旬平均温度达到20摄氏度,相对湿度达86%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春雨早,发病早;春雨多,发病重。夏秋间降雨次数和持续时间与病害扩展蔓延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雨日长,雨量大的年份,病害严重,反之则轻。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低山高于高山,阳坡高于阴坡,山脚高于山顶,林缘高于林内,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间种不当,发病期氮肥施得过多,常常会加重病情。
  4防治方法
  4.1选育抗病品种油茶不同品种类型抗病力不同。小叶油茶、攸县油茶抗病性强,普通油茶易感病,紫红果比青皮果抗病。在普通油茶林中,尤其是重病区中,可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单株,就地繁育。在抗病的攸县油茶和较抗病的其他类型油茶中,择优试栽,酌情酌地推广。
  4.2严格从无病树或轻病树的无病茶果中采种育苗带菌种子和苗木是油茶炭疽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产区应做好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留种茶山,必须进行片选,有条件的可株选和普选。禁止在晒场茶果中选种。播种前用0.2%抗菌剂401或50%可湿性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24h有一定杀菌效果。
  4.3避免与油茶病林邻作或混作发现油茶林、干或芽,叶病斑的病菌,应及时铲除。标记和砍伐历史上严重病株,补植抗病优株,提高林分的抗病成分。在严重病区应全部清除病株、叶、果等病源物,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灭病源。
  4.4科学管理土壤,调整林分结构保持林内油茶株间枝叶不相衔接的立木密度,合理垦复,适当增种绿肥,避免套种高秆作物,勿偏施氮肥。
  4.5修除树上病部,减少林内病原冬季至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5cm处。摘除病叶,病果。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刮口和工具径口用0.1%汞水或75%酒精清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初夏再次剪除当年带病春梢和由病蕾痕新发育成的枝条病斑,剪至枝段下5cm处,摘除早期病果。
  4.6喷洒药物保护,减少病菌再侵染定期喷洒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4次,喷药时间为春季新梢生长后、病害中期(6月)各1次,盛发期(8~9月)每月喷2次,即相隔半月喷1次。药液中加入1%~3%茶枯水能增加粘

本文标签:经济作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