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6:57:19作者:百科知识库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物质装备。农业的机械化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强力发展对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三台县基本概况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绵阳市西南部,境域南北长 81.1 公里,东西宽 56.2 公里,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 个镇乡(其中镇41 个、乡22 个)、932 个村、1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 147.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88万人,为四川百万以上人口农业大县,人口密度554人/平方公里。属川中丘陵地区,以丘陵为主,丘陵面积占幅员面积94.3%,平坝河谷面积占5.7%。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纬 30 度至 32 度之间,东经 104 至 105 度。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水量878.9㎜。全县耕地面积119.13万亩,其中:水田43.22万亩,旱地75.91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花生、蔬菜、小杂粮等。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以来,我县的农业机械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固定资产净值2.9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4.99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29.8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19台,小型拖拉机896台,耕整机3.85万台、旋耕机1145台,水稻插秧机164台,水稻浅栽机66台,排灌动力机械6227台,农用水泵6227台,机动喷雾(粉)机4180台,联合收割机370台,机动脱粒机16218台,饲草料加工机械2248台,增氧机3520台,投饵机247台。
(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2013年,全县机械耕整地91.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57%;机械播种16.7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90%,其中:水稻机械插秧面积8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7.20%,小麦机播8.5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6.76%;小麦、水稻机械收获46.66万亩,占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的48%,油菜机械化收获1.5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3.43%;机械植保40.28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比2010年增长17个百分点。
(三)农机服务体系形成规模。一是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县农机管理股、县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共有人员25人,分别负责全县的农机行业管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管; 63个镇乡建立了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共有专职农机事业人员63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二是农机服务网络全域覆盖。现有农机销售点501个,农机维修点173个,农机户4.5万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3.9万人,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农机作业三个市场体系形成规模。三是积极组织开展跨区作业。采取外引内推方式,引进外地联合收割机到本县抢收水稻、小麦、油菜,组织本地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东扶西帮,2013年外地机具到我县跨区机收小麦、水稻9.05万亩。四是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建立农机学会1个,培养农技推广骨干100人,发展农技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农机户,依托“省级农机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农机操作手、农机维修员、农机使用户等人员培训,合力开展农机科技入户工作。
(四)农机推广工作卓有成效。一是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实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育插秧、农业综合开发农机等项目以来,争取资金10029.92万元,增加机具4.54万台,农机购机户4.28万户,农机总动力23.35万元。二是农机从员人员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等,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内部交流”等方式,年举办和参加机插秧、机播、农机操作手、拖拉机驾驶员等培训30余期,培训人员万余人次,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体系,整体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队伍素质。三是农机推广方法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为主,引进谷物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一批先进机械,重点推广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油菜机收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机插秧从2007年的150亩上升到2013年8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托管作业从2009年的150亩上长到2013年的6000亩,并建成500亩集中育秧场1个,油菜机播、机收技术从2013年引进并加以推广应用。四是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得到纵深拓展。从单一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和处理环节转变,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得到大力推广应用,2013年实现秸秆粉碎还田3.28万亩;从单一的作业服务向农业增效综合化服务转变,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大力推广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减少损耗,小麦、油菜每亩可节约成本300元左右,水稻每亩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作物品种从水稻、小麦的机耕、机播、机收向油菜的机播、机收、玉米机收挺进,玉米机收处于起步阶段。
(五)农机农艺融合更加紧密。一是管理层面实现高度融合。2011年,三台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并入三台县农业局,彻底解决了农机与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配合不够的问题。二是组织协调层面建立了农机农艺融合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农机、农艺分管领导做到及时沟通、研究、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三是保障手段层面实行了合并召开现场会工作制度,推广农艺技术时高度考虑了农业机械化实现问题。四是融合模式上取得可喜成果。油菜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运用是三台县农机农艺融合共同推广应用的成果。
(六)农机作业条件有力改善。争取并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集中使用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并依托小农水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涉农项目,先后在金石、建平、塔山、高堰、石安、八洞、立新、花园等镇乡,建设高标准农田10.05万亩,新建田间作业道174.43公里,田间渠系469.14公里。目前正开展高标准农田认定工作。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三台县农机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仍存在着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现象。南部山丘沟壑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应用面积小;油菜播种、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刚刚起步;玉米播种、移栽、收获等综合机械技术是一片空白。
二是农机农艺融合面临挑战多。油菜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与机械化作业相互适应问题急待解决;水稻机插秧技术与育秧技术的配套问题日渐凸显;玉米的栽培和机械化收获需要适宜的品种和机械化技术等,这些都需要农机农艺的融合与配套。
三是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已达50%,但水稻机插仅为17.20%、油菜机播、机收仅为3.18%、18.64%,玉米机收未实现零的突破,中药材、畜牧、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发展、运用滞后于实际需求。
四是农机作业生产条件有待改善。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基础条件特别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机具的进出道路和田间配套作业道路与农业机械的使用不相适应。
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三台县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力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解决了农村双抢期间用工荒问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都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我们要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以节本增效为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己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据《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农机化工作责任制,将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提升我县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手段之一,加以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要建立完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从政策、科技、投入上予以支持。向上积极争取机耕道和农机田间作业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做好规范设计和建设,组织建立乡村机耕道路使用、维护管理制度。整合项目资源,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型调整,强化路网、渠网、管网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增加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的投入,抓好旱湾死角提灌设施的新建、老旧毁损提灌设施的更新改造,引导机电提灌站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三)抓好农机示范县建设,提升农机作业水平。2012年,三台县被列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程,确定了我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15年达到60%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目标。为完成这一任务,明确了“突出重点、培育主体、完善保障、形成机制”的工作思路。一是着力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塔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镇乡,打造“三全”即全程(耕、种、收)、全域(镇乡连片)、全覆盖(小春、大春)的农机化试范片,建成2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示范片、2个万亩小麦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区、千亩油菜机械化收割示范片、核心示范区各1个,并在22个优质生猪基地、14个优质鹅鸭基地、7个蛋鸡养殖基地、5个奶源基地重点发展畜牧机械,6000多口(座)塘、库、堰发展水产养殖机械。二是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主体。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63个,新建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5个,培育扶持农机大户50户。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以三台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定期发布相关农机作业信息,以农机学会为载体,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农机信息服务的提供。四是完善农业机械化基础保障。搞好高标准农田和机耕便民道、机电提灌设施建设以及机电提灌站的更新改造,壮大农机工业,支持剑门泵业、力达泵业、蜀龙泵业、剑锋泵业、鹏林机电耕整机、播种机的发展。
(四)加强新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一是加快粮食产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为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在巩固耕整、排灌、收获等机械化基础上,突破玉米生产、作物烘干、深加工环节机械化,普推水稻插秧机械和机插秧技术,主推播种联合作业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或打捆等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力推烘干设备、精耕细作、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以油菜、蔬菜、中药材(麦冬)为重点,大力推广油菜直播、移栽、收获机械及技术、设施农业设备,努力提高田间耕作、土地深松、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机械收获采摘、冷藏保鲜及产后加工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三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农机产业。装备结构上,在农业机械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农机装备结构就调整到哪里,着力调整高性能机械与低性能机械、小微型耕整机械与大动力机械,种植业机械与畜牧养殖机械、渔业生产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及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生产结构上,由主要抓农机作业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特别是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机械化方向发展,由主要抓粮油生产的机械化向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保鲜、储运、加工机械化同步推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发展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做到“两区四个产业带”同步发展,即西南片区粮油主产区,涪江沿岸冲积平坝麦冬主产区,建平、乐安、金石为核心的双低油菜产业带,塔山、高堰、石安为核心的高芥酸油菜产业带,金鼓、富顺、三元为核心的红薯产业带,以芦溪、刘营、灵兴为核心的经作产业带的机械化同步发展。
(五)创新推广应用新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化示范园区(基地)。选择水稻、小麦、油菜及其机耕、机播(插)、植保、机收作业环节,结合新品种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机农艺试验示范基地或示范区,集成融合品种、栽培及机械化技术,开展机械化、精简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试验示范工作,探索、创新、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合理生产模式,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操作规范。二是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长效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生产要素协调配合的机理研究,构建农业机械与农作物种子、农技、土肥、植保等推广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提高农业和农机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机农艺的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充分认识和发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农艺融合中的优势作用,引导和加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建设,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生产特点,继续走出一条靠生产经营主体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完善的农机农艺融合新路子。四是加强农业产业化与农机农艺的融合。顺应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粮油产业基地作用,推广应用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种植体系和农艺技术,把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最大限度地融合起来,用专业化引导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引领规模化发展,用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链接的产业链条。
(六)推行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一是引导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等市场良性发展,发展租赁市场,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二是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机专业大户,引导农机专业大户和种粮大户合作,推动“两户”互动,带动高效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跨区作业的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水稻、小麦向油菜等农作物延伸,由机耕、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机械植保、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拓展,推动农机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七)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农机安全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作业、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提升农机作业质量,增强农机应用的保障水平。二是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害农民行为,营造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进一步落实“双签”工作,继续与农机作业手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目标责任书,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攻坚工作。
(八)加强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一是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把人才培养作为农机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开展农机使用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二是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能教育与培养,继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在岗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和鉴定人员的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促进农机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